- 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
- 王充閭
- 4字
- 2022-06-29 15:06:10
一代梟雄
少帥眼中的老帥
舊時代有兩句流傳很廣的俗話,叫作“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后來被收進童蒙讀本《增廣賢文》里,成了家喻戶曉的格言。
說到“上陣父子兵”,人們會立刻想到三國時孫堅、孫權父子,當時還留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佳話。唐朝開國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也是赫赫有名的。到了宋朝,就是“楊家將”——老令公和他的“七狼八虎”的兒郎了。那么,現代有沒有呢?當然有,最著名的,一個是江南的蔣家父子,一個是東北的張氏父子。
關于張作霖、張學良父子,海外學者唐德剛教授有過這樣一段話:
在上世紀初年,他(張學良)本是一位舊軍閥的紈绔子弟,吃喝玩樂,揮金如土。這本是清末民初那個荒唐時代所有高干子弟的共同現象。只是張學良這位公子哥兒更會花錢、更會玩樂罷了。因為在民初的“四大公子”中,他的本錢最雄厚。
可是,一旦過了青春期而及于成熟期,他的生活便有了兩面性。一方面,他仍然是個舊式軍閥的兒子,吃喝玩樂,未改其公子哥兒的本性;但另一方面,他已能隨時代進步,成為舊軍閥集團內部的青年改革派的領導者……當張大帥那個行伍集團搞不下去了的時候,繼之而起的改革派首領,卻是他自己的兒子,所以,它能夠自我進化,不斷延續下去……
當然,學良的大官大位,與他“有個好爸爸”是分不開的。但是,他那個好爸爸也幸好有這么個好兒子。學良是先大元帥麾下不可或缺的助手、智囊和副指揮。他們的父子檔,正如京戲舞臺上所創造的“楊家將”,沒有這個兒子,則“張老令公”的光彩也就要遜色多了;沒有這個兒子,“老令公”于“碰碑”之后,余眾也就統率無人了。
唐教授在這里辯證地論述了張氏父子互為依存、相得益彰的關系。
我在一篇文章中,探討張學良的成敗得失以及經驗教訓時,也曾談到:“就個性特征來說,他從乃父那里,只是繼承下來江湖義氣、雄豪氣概,而把那種投機取巧,狡黠奸詐,厚顏無恥,反復無常的流氓習氣濾除了;少了些匪氣,而多了些俠氣;少了些沉潛,而多了些孟浪;少了些機謀,而多了些曠達。”
前人有言:“知子莫若父”;倒過來說,知父亦莫若子。那么,少帥又是怎么看待老帥的呢?他在“口述歷史”中說:
我有兩個長官,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蔣總統。我對他們兩人的評價是:我父親這人有雄才,無大略;介公有大略,無雄才。
我父親這人有雄才,我可以講個例子給你聽。有一次,我父親被人扔了炸彈,三個人聯合炸他。我父親幸免一死,可那扔炸彈的有兩個人被自個兒炸死了,剩下一個被逮住。
“你為什么要炸我?我跟你無怨無仇!”我父親問他。
“因為你要復辟,你跟張勛兩個人開會,要搞復辟。所以我們才炸你。”
“這事你誤會了,我不但沒參加復辟,我還反對復辟。”我父親說。
“很可惜,我那兩位伙伴犧牲了。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恨復辟!你要復辟,我就要炸死你。”那人說道。
“好!如果真是這回事兒,那你誤會了。我現在就放你走!你出去打聽一下,假如我是搞復辟的,那你再回來炸我!”
就這樣,我父親把他放了。
老東北軍一些將領也這樣看,說張作霖氣度恢宏,敢用人,肯信人,能容人。
唐教授在聽了少帥這番話之后,做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所謂“雄才”,比如《水滸》中的英雄,《說唐》里的好漢。隋唐之際最大的雄才,便是秦王李世民了。那么,“大略”呢?就是有遠見,有策略。這恰恰是張老帥所缺乏的——他口口聲聲要“以武力解決長江各省”。即便是長江各省真的被他武力解決了,那還是“以暴易暴”呀!這一點他就弄不清楚了。弄不清楚的結果,不但長江各省武力解決不了,連他用武力強占的蘇、皖兩省,在1925年秋,又都被南方軍閥孫傳芳等奪回去了。得之軍閥,失之軍閥,于老百姓有什么干系!這就是沒有大略的毛病了。再者,他對于自己的政治措施沒有認識,結果連自己內部的問題都無法解決,這樣,就爆發了1925年冬的“郭松齡倒戈”的鬧劇。總的看來,少帥的這兩個長官,最后全都各以其短取敗,以至傾覆,如果能夠以長相輔,那就會展開另一種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