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法則
- 杜志紅
- 804字
- 2022-06-24 11:07:06
5 男女雙方同居期間,一方所欠的債務,另一方應該償還嗎
案例5[6]
陳某與龔某一直以夫妻名義同居,并在同居期間共同生育兩名子女。1998年至2006年,雙方共同設立了三家公司,2006年陳某將其在上述公司的全部股份轉讓給其子。同居期間,陳某以個人名義向劉某借款2000萬元,陳某在出具的《家庭財產說明》和陳某與其子簽訂的《股權轉讓有關問題的說明》中承認借款目的是用于對外投資經營,增加家庭收入和增進福利。因陳某未能如期還款,劉某訴至法院,要求陳某與龔某共同償還借款。一審法院判決該借款為陳某的個人債務。劉某對此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改判該借款應為陳某和龔某的共同債務。龔某不服,提起再審。再審法院經審查,最終裁定駁回其再審申請。
律師意見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陳某在與龔某同居期間以其個人名義對外借款是否屬于陳某、龔某的共同債務。關于該債務到底是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主要看該債務是否為滿足雙方同居期間的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在本案中,陳某在其出具的《家庭財產說明》和《股權轉讓有關問題的說明》中承認,陳某與龔某及兩個子女一直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陳某以個人名義向劉某借款,目的是通過對外投資經營,增加家庭收入和增進福利,陳某將其與龔某共同經營的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其子,是為了避免因欠債導致股權被查封。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涉案借款直接用于陳某、龔某共同經營的具體項目,陳某稱借款主要用于清償其他債務,但二人長期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共同養育子女,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理由相信其生產經營所得亦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故再審法院認為二審法院根據上述證據認定陳某、龔某二人系同居關系且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涉案借款應作為二人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所負的債務,并無不當。
綜上所述,認定同居期間的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借款的事實需發生在同居期間;二是借款需用于滿足雙方同居期間的共同生產、生活。除此之外,同居期間一方個人所負的債務應為個人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