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人生規劃課(暢銷5版)
- 穆臣剛
- 1612字
- 2022-06-23 15:51:23
從旁觀者的視角體察自我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當局者,別人的旁觀者,所以我們很容易看清別人,卻往往看不透自己。如果想要看透自己,那就只有跳出自我,做自己的旁觀者。
懷揣高等院校文憑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四處奔走,抱怨社會不公,學校無能。有著十幾年工作經驗的職場老油條,一朝被原公司踢出大門,卻再也找不到合適的新工作,不禁心生怨恨,大罵獵頭有眼無珠,不識自己資格老到。而那些拿著好點子尋找項目人,在交流會上碰了一鼻子灰的創業者,回到家中,并不自省,反而怨恨他人太笨,目光短淺。總之,當人們“懷才不遇”時,多數人會一味指責他人不識人才,極少有人會坐下來好好審視自己。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威廉姆斯是一個開發游戲軟件的高級工程師,在一年內,他換了三份工作,但都不甚滿意。一次,他在飛機上巧遇一位軟件開發商,正準備換第四份工作的他便和這位老板暢聊起來。
威廉姆斯口若懸河地談起了自己的理想。從自己想開發出一款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游戲軟件,一直說到因為懷才不遇,沒有找到真正賞識自己的人。聽完威廉姆斯的一番暢談,這位老板對他十分感興趣,當即力邀他加入自己的團隊。
然而,威廉姆斯的這份新工作照例在三個月之后便結束了。他的夸夸其談,掩飾不了他不注重實際操作的缺點和弊病。當老板認清這個事實的時候,毅然辭退了他。而感到怨憤的他卻始終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被再次拋棄了。于是,他回到了母校哈佛大學,向自己曾經的導師安德魯教授尋求安慰。
安德魯教授對他說:“當你感到懷才不遇,痛苦萬分的時候,你有沒有仔細想過,你的才華真如自己想象中那么高嗎?自己真的能勝任那些想象中的工作嗎?如果說,遇到第一個不懂得賞識你的人,是對方有眼無珠,遇到第二個仍然看不到你才華的人,是你時運不濟。那么,當你遇到的第三個、第四個,甚至第一百個仍然沒有重用你的人時,這究竟又是誰的問題呢?”聽到這里,威廉姆斯恍然大悟,慚愧地低下了頭。
其實,在更多的時候,并不是別人不給你機會,而是你沒有看清楚自己的實力。所以,只有從旁觀者的視角,客觀公正地體察自己,評價自己,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在自我體察時,不妨向旁邊邁開一步,好像有另一個自我在半空中冷靜旁觀,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審視自己,以一種鳥瞰的方式來打量自己。這種與“身處其中的我”保持一定距離的方式,能夠更清楚地了解那個潛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認識并把握了真實的自己,便能指導自己的人生,從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做自己的旁觀者的能力和勇氣,這也就是人們情商有高有低的表現。真正的高情商者可以成為自己的旁觀者,但是卻不會真的袖手旁觀,他們對自己的情緒狀態能進行認知、體察、監控和掌握。他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具備自我意識,注意力不因外界或自身情緒的干擾而迷失、夸大,或產生過度反應,能在情緒紛擾中保持中立。這讓他們不僅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更能很快用另一個冷靜的自我來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比如,當高情商者被別人激怒時,他們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發生了變化,而且他們不會刻意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他們會為它選擇兩種抒發的渠道:一種是發泄出去,將對方揍一頓;另一種是丟掉它,放對方一馬,不讓它干擾自己的好心情。對于高情商的人來說,后者自然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那樣不僅不會對彼此造成傷害,避免更大麻煩的產生,而且能及時處理自己的心情,將壞情緒拋到腦后,讓它沒有辦法干擾到自己。
所以,你現在知道,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不僅要及時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化,更重要的是要用旁觀者的身份來給自己做出正確的指導,你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觀者,而是熱心旁觀者。因為你幫助的是你自己,對拯救自己你還有什么可保留的呢?
哈佛箴言
哈佛大學幸福課講義里有這樣一段文字:有時候,周圍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更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對我們的態度與評價,并作冷靜的分析。對于他人的態度與評價,我們不盲從,也不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