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清醒:底層邏輯和頂層認知
- 水木然
- 7字
- 2022-06-10 16:41:12
第一章
真相本質
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型,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特點,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結構,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底層邏輯就是事物運作的基本規(guī)律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底層邏輯”的不同。
底層邏輯,能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模型、行為特點、能力結構,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巴菲特說,要想徹底了解這個世界,有一個好辦法:先把本領域的事情研究透,挖出其中的“底層邏輯”,只要你能做到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他領域的事。
巴菲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依然無法參透世界,那是因為你對自己的領域悟得還不夠透。只要你能挖掘到本領域的“底層邏輯”,你就可以窺見整個世界的真相。
底層邏輯就是事物運作的基本規(guī)律,類似孔子說的那個“禮”,老子說的那個“道”,佛祖說的那個“智慧”。儒釋道三家講的全是底層邏輯,這就是它們的偉大之處。
世界上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這大千世界的知識林林總總,但是這些領域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事物越深挖,越接近底層,而且道理越簡單,因為底層邏輯就是“規(guī)律”,規(guī)律是不分行業(yè)的,它是一通百通的。
請記住,無論你在多么傳統(tǒng)的行業(yè),只要你能把本行業(yè)的底層邏輯搞懂了,就能看穿其他很多行業(yè)。知識和技能分領域,但規(guī)律和本質是不分領域的。
一旦掌握了世界的“底層規(guī)律”,就可以由一滴水看到整片大海,由一棵樹看到整個森林,由一粒沙子看到整個沙漠。一旦你擁有了這種能力,就可以一眼看穿各種事物的本質,可以在各個領域間自由穿梭。
學好基礎學科打好底層基礎
如今人們越來越迷戀那些聽上去“高大上”的專業(yè),比如高考的學生都希望填報金融、經(jīng)濟、管理、營銷這類專業(yè);而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喜歡研究戰(zhàn)略、股權、商業(yè)模式等專業(yè)。
而實際上,這些越是看起來最有用、最容易賺大錢的學科,往往也都是最“無用”的。因為這些學科都只不過是“底層邏輯”的外部表現(xiàn),里面的內容和概念看起來“高大上”,把大家繞得云里霧里,其實都是基本規(guī)律的演繹。新鮮概念層出不窮,一年一個變化,掌握再多的概念都不如掌握本質和規(guī)律。
那些越是看起來“無用”的學科,比如歷史、哲學、數(shù)學、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越能讓人提升,因為它們講的是人性和社會的“底層邏輯”。只有把底層基礎打好了,才能建立“高大上”的上層建筑,我們才能瞬間看到本質,抓住要點,以不變應萬變。
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能只讀那些實用的工具書,而是要深入研究數(shù)學、物理、生物、歷史等基礎學科,把里面的基本知識學扎實了,自然就能看透社會上那些虛頭巴腦的概念,就能抓住本質和精髓。這就是任正非強調基礎學科重要性的原因。
沒有一門基礎學科是多余的:數(shù)學鍛煉你的邏輯,讓你把事情想清楚;語文陶冶你的情操,讓你把事情表達清楚;化學讓你學會看微觀;歷史讓你看懂規(guī)律;地理提升你的宏觀思維……
唯有掌握了這些底層邏輯,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撥開紛亂復雜的概念,直擊本質和要害。
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掌握了“底層邏輯”的表現(xiàn),就是“思維模型”變得開放和健康。
有句話說:如果沒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無效的。同樣的邏輯:如果沒有健康的思維模型,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無效的。
最健康的思維模型,就是四個字——辯證思考。什么是辯證思考呢?來看下面這張圖:

太極圖
真正的高手,他的思維模型都像太極圖一樣。這其中的“一陰一陽”指的是:他們非常善于抓住事物的兩大矛盾,同時又能找到這兩大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的關系。舉幾個例子:
什么叫愛?
就是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你的好,而不是用自認為好的方式強加于人。
什么叫溝通?
就是用對方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道理。
什么叫辯論?
就是用對方的邏輯證明你的觀點,而不是用自己的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
什么叫銷售?
就是讓客戶覺得他占了你的便宜,而不是把自認為便宜的東西賣給客戶。
什么叫好感?
就是讓別人覺得他在你眼中有多么優(yōu)秀,而不是自己證明自己有多優(yōu)秀。
什么叫理解?
就是用對方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強調自我感受。
真正的高手,在任何時候都善于洞察對方,比如對方的需要、對方的語言、對方的邏輯、對方的感受、對方的優(yōu)點、對方的立場等。把“自己的價值”和“對方的需要”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道理”和“對方的語言”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邏輯”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陰與陽的結合,就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定義,符合辯證法了。
如果我們生硬地把兩個陽或者兩個陰結合在一起,就不符合辯證思考了。比如你跟人溝通的時候,只站在你的立場說自己的道理,這叫自說自話;在社交的時候,拼命證明自己多么優(yōu)秀,只能引起別人的戒備……這就沒有了陰和陽的對立和統(tǒng)一。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這就不符合辯證思考了。
世界上的事物都處于陰與陽的不斷轉化中,中國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學會了辯證思考。比如“否極泰來,苦盡甘來”,比如“居安思危,居危思安”,比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薄?/p>
“棄道求術”
為什么現(xiàn)在人越來越迷茫,而且總是被各種套路收割?
因為人們都在“棄道求術”。
什么是術?
方法,技巧,技術,叫術。
什么是道?
本質,原理,規(guī)律,叫道。
“術”是教你怎么干。
“道”是告訴你為什么要這么干。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里的萬變是術,宗就是道。
獲取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底層邏輯強大的表現(xiàn),就是不再被知識束縛,而是可以超越知識。
李小龍在練習截拳道時這樣感悟:所學到的東西,也就意味著所失去的東西。你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都應該被遺忘。學習很重要,但不要成為其奴隸,不要試圖依靠外在的東西和技巧。只有消除了對知識和技能的依賴,你才可能成為知識和技能的主人,才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tài):虛空,流動。
幫助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打開他的思維枷鎖,突破他的認知枷鎖,給他啟示,讓他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直接給對方答案,相當于剝奪了對方思考的權利,一個人如果習慣于找別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答案,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個不會思考的人。
凡是直接告訴你方法、技能、答案的老師、書籍、課堂,都是平庸的。平庸的課堂,是老師不斷地給學生答案,讓學生不用再思考。優(yōu)秀的課堂,是老師不斷地問學生問題,讓學生給老師答案,從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懶得動腦去思考,總是企圖從別人或外界那里找到方法,就像去求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成長),躺著不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找捷徑、偷懶。
方法是認知提升到一定階段之后自己悟出來的,是靠執(zhí)行和實踐逐漸摸索出來的,無論多么高明的老師或者成功人士,他們最多只能給你一個啟示,真正的方法必須靠你自己去悟。
我們要努力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但到最后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都忘掉。
《金剛經(jīng)》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币馑际牵核斜粚懗鰜淼姆椒ǎ枷駢艋门萦耙粯?,并不是永遠都會成立,是可以隨時破滅的。我們應該洞察它的本質,而不是執(zhí)迷于方法本身,即不要執(zhí)著于各種表象。我們要掌握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是那個“道”。
《道德經(jīng)》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沒有人能把成功的方法真正地表達出來,即便他很想表達,但是只要他表達出來了,那些方法就不成立了。
而這些方法和技巧,恰恰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每天都在追求的。唯有抓住底層規(guī)律,一切表象在你面前就像夢幻泡影。你對萬事萬物,就會洞若觀火。
一個人要想變得非凡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承認自己的平凡。
第二步,尋找內心的安靜。
第三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凡。
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過不了第一關,他們幾乎個個自命不凡。如果一個人不能承認自己的平凡,就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非凡。
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平凡,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非凡。這簡直就是上帝造人最公平的邏輯。
智慧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發(fā)現(xiàn)別人的無知。
世界上的蕓蕓眾生,多是泛泛之輩,他們嬉笑怒罵,貪嗔癡念,執(zhí)迷不悟,自以為是。
要想發(fā)現(xiàn)大眾的無知,需要對人性有深層次的覺察。
第二層,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
發(fā)現(xiàn)別人的無知,只是初等層次的智慧。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則需要相當程度的認知。
承認自己的無知,不僅需要更大的智慧,還需要巨大的勇氣。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未知的世界就越大。這種人永遠都把自己當成井底之蛙,每天都在仰望星空,期待能夠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第三層境界,跟無知和諧相處。
發(fā)現(xiàn)別人和自己的無知,確實是很大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也是一個人最大的枷鎖。能否沖破這道枷鎖,是一個人能否幸福生活的關鍵。
很多人到了這一步就恃才傲物,總想遠離世俗。其實世界上最大的智慧,不是發(fā)現(xiàn)無知,而是兼容無知。
所謂兼容,就是隨時降維。遇到任何人,都能跟他暢通溝通,和諧相處。
這就是“大我無我”。因為無我,才沒有了“我執(zhí)”,才遠離了人間痛苦。
兩個途徑看清世界真相
一個人要想看清世界的真相,只有兩個途徑:
第一,足夠聰明。
第二,足夠善良。
當一個人足夠聰明,他在面對大千世界時就能保持理智和冷靜,就能透過各種信息看穿世界上的各種局,從而不被操控。
當一個人足夠善良,他在面對別人痛苦時就能感同身受,對弱者有著天然的同情,從而也能體驗到真實的世界。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聰明是一種天賦,是先天的,往往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善良是一種選擇,是后天的,是我們隨時可以做出的抉擇,哪怕是一念之間。
關鍵問題在于:善良其實比聰明更難,畢竟天賦與生俱來,對有些人來說是信手拈來的,而善良的選擇需要抵抗各種誘惑。
如果一不小心,你還可能被天賦所誘惑,從而影響到你做出的選擇。世界上只有極少數(shù)天才有“聰明”這種天賦,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看到真相的可靠路徑就是通過“善良”。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如今錢越來越不好賺了,大家都在尋找出路,最令人痛心的是:我們寧可把精力都花在尋找新的捷徑上,也不愿意花在提升自己上;我們寧可把聰明都花在玩新花樣上,也不愿意花在改進產品、服務的質量上。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短視頻等,都是在變著花樣賣貨,卻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來做產品,更少有人愿意沉淀下來去學習。其實越是這樣,大家越賺不到錢,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上帝為什么懲罰漁夫一直捕不到魚?因為只有讓他們徹底捕不到魚的時候,他們才會退而結網(wǎng)。
為什么大家現(xiàn)在越來越浮躁,又賺不到錢?因為之前的發(fā)展模式太野蠻了,都是那些沒有文化只有膽識的人在發(fā)財。
貓吃到了魚,從此對腥味念念不忘;賊偷到了錢,自然就會滋長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
如何獲得最高的幸福感
一個人的實力結構如何設計,才能獲得最高的幸福感?
認知最高,能力其次,財富再次之,欲望最小,這是幸福感最高的結構組合。
而絕大部分人的實力結構都搞反了:欲望最高,財富次之,能力再次之,認知最低。所以才痛苦無比,每天焦躁不堪。
安慰一個人最好的辦法
有些時候,安慰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告訴他:其實我比你還慘。
千萬不要一個勁地講大道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真的很慘。
當一個人來求安慰的時候,其實是在變相問你:我真的很慘嗎?
這時你只要讓對方明白兩件事:
第一,活著就很不容易,你看身邊哪個人不苦?
第二,我的光鮮只是外表,我其實比你苦多了。
這時他反而會釋然了。
如果你用同情的語氣安慰他說:明天會好起來的,你也會跟大家一樣好的。他只會更加傷心,因為這只能證明自己的失敗。
這就是人性,我可以很失敗,但是我不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我要看到的是:大家其實都很失敗,這樣才會心安理得。
原來世界上有那么多比自己還慘的人,我還有什么可以傷心的?我應該暗自慶幸才對。
總之,不是每一個失敗者都值得憐憫和同情,不是每一個失敗者都愿意面對真相,他們寧可自欺欺人,生活在自我安慰里。
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為什么要先燒錢做補貼?就是先讓消費者占小便宜,等消費者離不開平臺的時候,也就是壟斷市場的時候,再讓你加倍償還。
為什么很多產品虧本都賣?為什么免費的才是最貴的?為什么要利潤后延?都是這個原因。
我們所占的每一分便宜,總有一天會加倍償還。
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合作伙伴之間,都遵循這個邏輯。
做個好人
誰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淘寶知道你想買什么,微信知道你在聊什么,抖音知道你在看什么,美團知道你想吃什么,百度知道你在搜什么,滴滴知道你想去哪里……
未來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的:每一天每一個行為全都被精準記錄,你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結交了哪些人,一年收入有多少,繳納了多少稅,有沒有不合法收入等,我們所有財富的來龍去脈都一清二楚。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個好人。
光明磊落,是每個人最好的通行證。
洗腦和教育的區(qū)別
如果你去一個場合,那里充斥著令人激動的音樂和燈光,學員們個個手舞足蹈,嘴里喊著同樣的口號,做著同樣的動作,這些人都在進行身體上的狂歡,大腦早就停止了思考。大腦被操控,就是被洗腦。
如果你去一個場合,里面特別安靜,除了對話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聲音,人們個個都很安靜,表情各異,這些人外表雖然冷靜,但是大腦都在高速運轉,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的答案。自己在思考,就是在學習。
洗腦的本質,就是用肢體上的狂歡去代替大腦的懶惰。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一切都停止下來給大腦思考的空間。
洗腦,是通過各自干擾,不讓大家思考。
教育,是通過彼此幫助,啟發(fā)大家思考。
洗腦,讓人盲從,成為別人的工具。
教育,讓人思考,成為自己的主人。
賺錢和值錢的區(qū)別
會賺錢,不如讓自己更值錢。
賺錢是外求的結果,值錢是內求的結果。
賺錢是你求錢,值錢是錢求你。
舉個例子: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砍柴,卻從來不磨刀。
砍柴就是外求,磨刀就是內求。
富人和窮人有什么區(qū)別呢?
富人至少花80%的精力去磨刀,然后只需要花20%的精力去砍柴。
他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而窮人基本上把100%的精力都用在了砍柴上,他們每天都只盯著眼前的小便宜,卻從不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得道”
錢的背后是:產品和服務。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錢自然就來了。
產品和服務的背后是:心性。人有了匠心和耐心,自然就能做出極致的產品。
心性的背后是:修為。人修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會踏實上進,品行端正。
修為的背后是:道。人參透了萬物變化的本質和規(guī)律,自然就會“得道”。
確定性
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往往來源于確定性,但是世界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
然而,對自己的確定性,可以抵抗外界的不確定性。
什么叫對自己的確定性呢?
比如:你確定自己能干好哪些事嗎?你確定自己干不好哪些事嗎?這是對自己能力邊界的確定。
你能確定自己知道哪些事嗎?你能確定自己不知道哪些事嗎?這是對自己認知的確定。
你能確定自己的特長是什么嗎?你能確定自己的短板是什么嗎?這是對自己天賦的確定。
你能確定哪些才是你最想要的嗎?這是對自己目標的確定。
你能確定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嗎?這是對自己定位的確定。
你能確定自己現(xiàn)在處于什么階段嗎?這是對自己當下狀態(tài)的確定。
你能確定自己適合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嗎?這是對自己性情的確定。
我們對自己越確定,就越不用擔心世界的不確定性。
自欺欺人
很多人都在問:做一個好人,或者憑良心做事,到底能賺到錢嗎?
凡是發(fā)出這種疑問的人,基本上一直不太成功。
其實,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智慧的問題,然而太多人喜歡把“智慧”的問題,歸結到了“良心”上。
這就是基本歸因錯誤:明明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卻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善良”了,這是很多人常犯的低級錯誤。因為“太善良”聽上去比“沒有智慧”好聽多了。
這就是人性的基本屬性:哪怕是失敗了,也要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自己看上去不至于那么失?。褐辽傥疫€是一個善良的人。
這就是自欺欺人:寧可去證明別人的成功是靠不擇手段,也不愿意審視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推己及人
作為一名家長,當你不再是帶領孩子成長,而是能從孩子身上悟出自己需要成長的時候,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孩子讓你最頭疼的地方,恰恰是你最需要療愈的地方。
作為一名老師,當你不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告訴你答案的時候,真正的課堂才剛剛開始。切記:從來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愚蠢的回答。
作為一個老板,當你不再為了自己賺錢,而是努力讓員工過上好日子的時候,真正的管理才剛剛開始。
作為一個商人,當你不再為了追求利潤,而是為了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時候,你的生意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