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奇心的秘密
- (美)馬里奧·利維奧
- 2515字
- 2022-06-10 14:22:52
第二章
一個好奇的人——達·芬奇
今天,達·芬奇留給我們的印象可能在喬爾喬·瓦薩里的兩個簡短的句子里得到了最好的概括。瓦薩里是非常出名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的作者,在達·芬奇去世時,他只有8歲。瓦薩里滿懷敬意地寫道:“除了怎么稱贊也不為過的形體之美,他的舉手投足間有著一種無盡的優雅。他擁有如此偉大的天賦,且使之臻于化境,因此,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他都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對此,我只能稍加修正為:“他擁有如此偉大的天賦和好奇心,且使之臻于化境。”
當瓦薩里開始詳述那些杰出的品質時,他特別強調了達·芬奇的偉大才能,即能夠在異常廣泛的諸多學科中迅速地學會新的東西。“在算術領域,他在學習了僅僅幾個月之后就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他不斷地向教他的老師提出各種疑惑和難題,常常使其手足無措。他只稍稍留意了一下音樂,就下定決心要學會演奏豎琴。因為他天生有著高貴且優雅的靈魂,所以伴著那些樂器,他即興創作,唱起歌來如同仙樂。”在這些贊譽之下,讓人感到吃驚的是,很多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達·芬奇的數學筆記中實際上包含著不少令人尷尬的錯誤和疏忽,比如求根方面的知識。此外,達·芬奇不懂希臘文,甚至讀拉丁文也很費勁,往往需要知識淵博的朋友相助。表面看來,這樣兩個特征,即令人難以置信的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令人困惑的基礎教育方面的缺陷,似乎很難和諧并存。不過,我至少要從兩點出發對此加以解釋。第一,達·芬奇接受的早期教育是相當初步的,而當他在佛羅倫薩進入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的畫室做學徒時,他接受的是成為藝術家的訓練,而不是成為科學家、數學家或工程師的訓練。在那里,他學會了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輔之以繪畫和雕塑方面的技巧,還有某些幾何學和力學的實用規則,以及腦力勞動所需要的那些訓練。沒有人會預見到,以這么一個不起眼的開端為基礎,達·芬奇會成長為文藝復興時期通才的理想典范。他最終獲得的所有學識,看起來幾乎無所不包,那都是他通過自學或者從生命后期不懈的實驗與觀察中獲得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沒能掌握古典學術,達·芬奇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們會屈尊俯就地用他自己的話把他描述為“一個沒文化的人”或者是“不怎么會閱讀的人”。不過,達·芬奇自己倒是很快補充道:“那些只會學習古人的作品,不會學習自然的作品的人只是自然的繼子,而不是她的親生兒子;自然才是所有偉大作家的母親。”作為對批評的公然藐視,他繼續說道:“雖然我不像他們那樣,可以引經據典,但我的依據是更偉大、更有價值的東西,即經驗,她是那些大師們的女主人。”
毫無疑問,達·芬奇是“經驗之門徒”的典型代表。
此外,瓦薩里還給我們提供了第二條線索,或許可以解釋達·芬奇的教育中相互矛盾的方面。“他下定決心要學習許多東西,不過,開始學習之后,他又放棄了。”換句話說,在他學習的許多領域,達·芬奇并沒有堅持下去。這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困惑:為什么達·芬奇會放棄那些他一開始表現出極大興趣的主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它能夠使我們洞察達·芬奇那由好奇心驅動的大腦是怎么運作的,后面我還會提及這一話題。
簡單地說,達·芬奇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在1503—1504年的部分藏書目錄就包括了不少于116本書,涵蓋主題之廣泛令人震驚。它們包括解剖學、醫學、自然史,還有算術、幾何學、地理學、天文學,以及哲學、語言學、文學,甚至還有宗教方面的文章。據說,他看重經驗遠甚于閱讀——事實上,科學史學家、達·芬奇研究專家喬其奧·德·桑蒂拉納就有一篇名為《達·芬奇和他沒讀過的那些書》的演講。
在達·芬奇的個性中最令人迷惑的方面之一就是,在分析大自然的秘密時,他充滿同情的審美感受和冷靜的、超人類的敏銳目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沖突。1527年(距達·芬奇去世僅8年),物理學家、歷史學家保羅·喬維奧使我們得以一窺達·芬奇所持的非常獨特的看法:在他看來,科學和藝術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聯系。喬維奧寫道:“達·芬奇……為繪畫藝術增添了無上的光彩。他認為,對學習繪畫的學徒來說,掌握高貴科學和自由藝術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展示達·芬奇獨特的方法,喬維奧連著講述了這位大師從事的許多科學活動,它們都和繪畫聯系在一起。“光的科學對他來說是極度重要的。為了能夠符合自然規律地畫出由脊椎神經活動支配的四肢關節的變化……他在醫學院解剖罪犯的尸體。”
喬維奧的報道很正確地抓住了重要的事實,在其早期的工作中,達·芬奇把自然當作他的藝術的仆人:為了使他的藝術表現盡可能地準確,他觀察自然世界。不過,在他的晚年,藝術則成了他從事科學調查的得力助手:他使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能力去觀察自然現象,試圖找出它們產生的原因。
比瓦薩里早20年,喬維奧也提到達·芬奇明顯沒有能力完成預定的工作,或者說他缺乏興趣來做完他的某些項目:“不過,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對他的藝術的附屬分支進行細致的研究,但是他只能完成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即使是在他生前,達·芬奇喜歡中途撒手不干的特點就已經廣為人知。當教皇利奧十世聽說達·芬奇還在糾結于清漆的各種配方,而沒有動手畫畫時,他抱怨說:“唉!這個人干不完任何事情,因為在開始工作之前,他就已經在想著結束的事情了。”
對達·芬奇來說,每一幅畫都是一次科學實驗,無論是在正確地表現繪畫的主題方面,還是在實際的繪畫過程方面。同時,這也是一種好奇心的練習。“學習藝術的科學,學習科學的藝術,學會觀察。”他這樣說。就繪畫技術的實際表現而言,他的許多作品,比如《最后的晚餐》,都沒有完好地保存下來。很可能在達·芬奇生前,這幅畫就開始從墻面剝落了。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最后的晚餐》是一次徹底的成功,一幅出類拔萃的杰作。
它體現了他對視角的出色研究,以及對光影的有效運用。人們甚至能夠觀察到耶穌的話帶來的情緒波動正在擴散。他說的是:“你們當中的某個人將要背叛我。”通過仔細觀察水中波浪的擴散,達·芬奇學到了這一點。
不過這里又出現了另一個矛盾。同樣是這個人,他有能力巧妙地捕捉人類最微妙的心情和情緒(還可參見《圣母子與圣安妮》和著名的《蒙娜麗莎》),卻幾乎從未在其浩繁的寫作中透露半點個人感受。如果達·芬奇像對外部世界感到好奇一樣,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感到好奇,那么他選擇的是把世人擋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