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最初自殺時,李一桐嚇壞了,以為母親真心尋死,幾次之后她發現事情并非如此,李淑芬靠吞藥和割腕多次都沒死成,她若真心想死就知道這么做行不通,必須跳樓、燒炭、這類直接的方式才可能自殺成功。
因此李一桐得到結論,母親根本不想死,只是想用自殘來宣泄情緒和引人注意。
理解這件事后,李一桐再遇上母親自殺,不再像過去驚慌失措,她能在醫生到來之前冷靜地處理,也能有條不紊地向醫生說明母親的病史,她這種年紀表現出來的冷靜最讓護士長心疼。
一個孩子有多成熟,往往也表示孩子的家庭有多不健全。
“一桐,沒有人可以選擇出身,碰上了也只能堅強面對,你要懂事點。”
“阿姨,我知道。”
李一桐比誰都懂,她沒有耍小孩子脾氣的權利。
打從母親第一次鬧自殺那年,周邊的親朋好友及醫院人員便一再提醒她——“一桐,你媽媽靠你了,你要成熟懂事點。”
李一桐原本就是安靜的孩子,母親出事后,她的性格越來越沉默,同學們以為她性格冷漠,殊不知她是無話可講。
初中生的話題圍繞著寒暑假去哪兒玩、哪部電影好看、哪個歌手唱歌好聽……這些話題李一桐都插不上話,別人追逐偶像明星的時候,她只能追著救護車的紅光;別人在電影院吃爆米花時,她常常留守急診室啃面包;別人約好一起到圖書館讀書時,她只能在收拾完母親的爛攤子后,抓緊時間復習功課。
生活型態異于常人的她,根本無法融入同齡孩子的世界。
幸好她也不是愛交朋友的人,所以也樂于當獨行俠,其實沒有朋友也挺好的,這樣上課途中被叫去辦公室時,就不用向任何人解釋家里出了什么事,因為沒有人會多問一句。
“哼………”李淑芬緩緩睜開眼,瞧了瞧四周,問:“我在醫院嗎?”
“李女士,多想想你女兒吧!別再做些讓她擔心的事了!”護士長說完后,無奈地搖搖頭,離開病房,留下李淑芬母女倆。
“媽,好點了嗎?”
“死了就好了,可惜又沒死。”
李一桐沒有說話,她心知母親根本不敢死,卻又老愛把死掛在嘴邊,但她從來沒有回嘴過,畢竟母親的狀況不好,她也害怕母親禁不起刺激,真的做傻事來。
李淑芬再差,終歸也是她的媽媽,她還是不希望失去她。
“一桐…………為什么要救我?你應該讓我死去才對…………”
“發生什么事讓你心情不好嗎?”
“我看了一部連續劇,女主角一生坎坷,最后自殺死了,我能理解她的感受,因為我也過得很痛苦,我也想死……”
“那種沒營養的電視劇,以后少看點吧。”話雖這么說,但李淑芬獨自在家也無事可做,只能守在電視機前。
抑郁癥的李淑芬很容易受電視情節影響,有時候入戲太深,便跟著故事中的角色陷入悲傷,尤其看到命運多舛的女人就特別激動,劇中女主角自殘,她就跟著自殘。
“看來這次又是因為這種理由想死吧……”李一桐感到很無奈。
“為什么老天爺對我這么殘忍?連一點點幸運都不分給我?我沒有男人、沒有錢,親朋好友一個個離去,我什么都沒有,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李淑芬嗚咽著,淚水滲進枕頭里。
“你還有我。”
“你還小,什么都不懂,你不懂我的難受………而且你也不可能永遠留在我身邊,有一天你也會嫁人,會有自己的孩子,到時候我老了,比現在更沒用了,你肯定不要我……”
李一桐轉移話題:“媽,要是沒有不舒服,我們就回家吧,醫生說不用住院。”
李淑芬顯然是抑郁癥發作,這種時候無論家人說什么,病人只會一個勁地鉆牛角尖,比平常更容易怨天尤人,既然多說無益,李一桐也疲于安慰了。
醫生也說過,面對抑郁癥病人,其實不用說太多話,耐心地傾聽和陪伴就是良藥,因此即使李淑芬埋怨人生的理由都差不多,李一桐早已倒背如流,每次母親重復地抱怨時,她仍是靜靜地傾聽,不做評論、不給多余的回應。
作為女兒,作為李淑芬最親的家人,她能做的也只有這樣。
“我不想回家。”李淑芬翻過身子,拉起被子,嘟囔著:“讓我睡吧,看能不能一覺不醒!”
李一桐任由母親睡去,再次打開英語課本,安靜地陪在母親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