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訴訟規則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課題電子訴訟規則研究論文選編
- 方向主編
- 22835字
- 2022-06-20 18:30:34
三、科學立法:體現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電閃雷鳴,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如同閃電出現在雷鳴之前。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109) 充滿挑戰、充滿希望的信息化時代,期待我們以信息化時代的理論思維建構信息立法,彰顯出信息立法的時代特征,在信息化現實社會條件下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一)信息立法的科學思維
搞立法就是搞科學, (110) 搞科學就是追求真理。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111)
——理論說服人: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對理論如何說服人進行了闡釋:“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2) 而能說服人的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必將變成改造人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的物質力量,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馬克思主義能夠說服人,關鍵在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和“人的根本”,關注人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科學技術革命性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方式和交往方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工業社會相比較,信息社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偉大的社會變革時代召喚偉大的社會思想和社會理論。信息化立法研究需要新的范式、方法與思路,研究新經驗,提煉新概念,促生新思想,建構新理論。信息化時代的科學立法理論,抓住新時代的根本,關注現實的“人”,尊重“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現實要求,才能“說服人”“掌握群眾”,在信息化的社會條件下實現立法初心。
馬克思指出:“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識的實在法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出來。如果一個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來代替事情的本質,那么人們就應該責備他極端任性?!?(113) 他強調,“立法權并不創立法律,它只披露和表述法律”。 (114) 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増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115) 在科技急劇變化的信息化時代,在信息科技急劇變化的社會條件下,信息立法的核心,在于立法要尊重和體現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以信息化時代開闊的理論視野認識和思考立法使命、立法價值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實現形式,以信息化立法科學思維建構信息立法體系。對此,需要立于科學技術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交匯前沿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立于信息化技術發展前沿和社會發展前沿,聚焦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與法學發展的交叉點,認識和回答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思考和解決技術應用規范問題,而不能固守落后于時代不合時宜的思維模式和立法理念。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的導論中,談到現代自然科學所產生的時代時說,“我們德國人由于當時我們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稱之為宗教改革,法國人稱之為文藝復興,意大利人稱之為五百年代”“這是人類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一次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116)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每個時代都需要一批站在時代前列的巨人。歷史的發展進步需要這些巨人的引領,歷史要發展進步同時會催生出引領著時代發展進步的這些巨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所產生的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最偉大、進步的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能夠產生巨人的時代。信息化發展,為法學人才提供了更加寬闊的歷史舞臺,信息立法也期待著法學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馬克思強調:“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117) 在信息化“所產生的時代”,信息立法科學既需要“根絕一切猶豫”的思想,更需要“根絕一切猶豫”的行動。
——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鄧小平年譜》記載,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同鄧墾談話時說,“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人能干,但是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隨時都會出現新問題。比如剛才講的分配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118) 鄧小平晚年以超越自我的理論品質和政治勇氣,在總結實踐的經驗的過程中,深刻汲取以往教訓,追求真理,深入思考帶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根據發展變化著的實際豐富和發展已有的理論,最終形成成熟的鄧小平理論體系。晚年鄧小平指出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要解決“分配的問題”,成為整個社會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也是信息立法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1885年5月5日,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序言中談到馬克思對科學工作的嚴謹態度,寫道:“只要列舉一下馬克思為第二卷留下的親筆材料,就可以證明,馬克思在公布他的經濟學方面的偉大發現以前,是以多么無比認真的態度,以多么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力求使這些偉大發現達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使他的論述很少能夠做到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適應他的由于不斷進行新的研究而日益擴大的眼界。” (119) 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中,揭示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不斷深化的思想過程。對于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倡導的勞動價值說,在價值形成上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商品價值由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構成的“價值構成”說;二是價值是可分解為以上三個收入部分的“價值分解”說,馬克思稱之為“斯密教條”。馬克思在作為《資本論》第三卷素材的1864—1865年執筆的“主要手稿”中,批判了“價值構成”說,接受了“價值分解”說。在馬克思1880年執筆的《資本論》第二卷的最后改訂稿“第8草稿”中,又完全批判了“價值分解”說,對亞當·斯密再生產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總結,準確把握商品價值的本源性與資本和收入之間的相互關系,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時期最終形成了成熟的勞動價值理論。正是馬克思堅持終生的嚴格自我批評精神,使他的理論研究視野日益擴大,論述不斷深化,使馬克思的偉大發現最終達到最完善的程度。我們的信息立法研究,也只有堅持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擴大信息立法研究的視野,不斷深化認識,不斷修正錯誤,才能形成成熟的具有信息化時代特征的信息立法理論,推進信息立法的完善。
(二)立良法:體現、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立于信息化時代潮頭,站在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交匯前沿,聚焦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與法律科學技術發展的交叉點,觀察信息立法,我們首先思考的是什么?是人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需要。體現與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信息立法的核心價值目標。人的自由和社會的正義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良法善治是信息化時代的基本要求。善治的概念源于社會治理。 (120) 如何克服治理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學者提出了善治的理論。 (121) 信息立法是立良法,以良法促進善治,保障人的自由和社會的正義,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福祉。
——規范信息立法權,保障立良法
科學立法,立法權的科學行使是關鍵。立法權力“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122) 信息立法權的運用,實際上是聚焦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交匯前沿突破口,深刻認識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信息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規律,體現、實現立法價值。因此,必須嚴格規范信息立法權,嚴格規范信息立法事項,尤其是對憲法相關條文的修改進行最為嚴格的規范,確保實現立法宗旨。
科學立法,立法權的科學行使需要具有以超越自我的立法理論勇氣和批評精神。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23) 當下,解決“怎樣實現富?!薄案辉F饋硪院筘敻辉鯓臃峙洹薄按髥栴}”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在完善已經形成的法律體系中,信息立法也需要“根絕一切猶豫”和“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科學回答歷史賦予的重大課題,力求信息立法“達到最完善的程度”,達到人民最滿意的程度。
立法失誤是最大的決策失誤。規范信息立法權,是科學立法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立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規范立法權,防范“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來代替事情的本質”的“極端任性”,避免立法失誤。沒有規范立法權就沒有科學立法。立法是發現,不是發明,立法者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不能以揭示“物的本質”的發明思維去設計法律,譬如,不能由工程技術專家運用工程科學技術去設計關系人類發展的立法決策方案,而具有法學科學技術的法學專家卻缺席。馬克思在“新萊茵報”審判案中的發言里明確指出:“如果現行法律和社會發展剛剛達到的階段發生顯著的矛盾,那么,諸位陪審員先生,你們的職責恰恰就是要在過時的律令和社會的迫切要求的斗爭中講出自己有分量的話。那時你們的任務就是要超過法律,直到它認識到必須滿足社會的要求為止。這是陪審法庭的最高尚的特權。諸位先生,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文字本身就便于你們執行這個任務。你們只是應當根據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政治權利、我們的社會要求來解釋它?!?(124) 在這里,馬克思對“超過法律”“解釋”法律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已過時立法的效力的否定,使法律適應于發展的時代,滿足現實社會的要求。
——立良法,保障人的自由,保障社會的正義
法學是正義之學, (125) 法律是正義的化身。良法保障人的自由,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讓人成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良法保障社會的正義,培養人的法律信仰,讓人在法律中觸得公平正義。
良法尊重人性,善待弱者。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和發展”理念,特別關注工人遭受的屈辱和不幸,呼吁把他們從各種異化、物化中解脫出來,最終達到真正人的自由和解放。信息立法講人性,關注人的自由,以仁愛之心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提升全體人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有效提升信息弱勢群體的數字素養與技能, (126) 優化數字生活環境,提升數字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良法體現人心,贏得民心。信息立法,是民心之法。“人心就是力量?!薄叭诵氖亲畲蟮牧α俊?。 (127) 讓法律活在民眾心里,法律才有生命活力。正如盧梭所說,各種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鐫刻在大理石上,也不鐫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心里。只有它是國家真正的憲法。它每天都將獲得新的力量,在其他法律行將衰亡失敗的時候,它可以使它們獲得新生或者取代它們。它能使一個國家的人民保持他們的創制精神,用習慣的力量不知不覺地去取代權威的力量。” (128)
良法體現實質的正義而不是形式的正義。馬克思的經典論述說明了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之間的差異:“如果認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況下可以有公正的法官,那簡直是愚蠢而不切實際的幻想!既然法律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大公無私的判決還有什么用處呢?法官只能一絲不茍地表達法律的自私自利,只能無所顧忌地運用它。在這種情況下,公正是判決的形式,但不是判決的內容。內容已被法律預先規定了。如果訴訟無非是一種毫無內容的形式,那么這種形式上的瑣事就沒有任何獨立的價值了。在這種觀點看來,只要把中國法套上法國訴訟程序的形式,它就變成法國法了。但是,實體法卻具有本身特有的訴訟形式,正如中國法里面一定有笞杖,拷問作為訴訟形式一定是同嚴厲的刑罰法規的內容連在一起的一樣,本質上公開的、受自由支配而不受私人利益支配的內容,一定是屬于公開的自由的訴訟的。訴訟和法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外形和植物本身的聯系,動物外形和動物血肉的聯系一樣。使訴訟和法律獲得生命的應該是同一種精神,因為訴訟只不過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內部生命的表現。” (129)
惡法非法。什么是惡法,什么是非法?1946年,德國著名學者拉德布魯赫在《法律的不法和超法律的法》論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魯赫公式”,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正義和法的安定性之間的沖突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只要實在的、通過命令和權力來保障的法也因而獲得優先地位,即使其在內容上是不正義的、不合目的性的;除非實在法與正義之矛盾達到如此不能容忍的程度,以至于作為‘非正當法’的法律必須向正義屈服。在法律的不法與雖內容不正當但仍屬有效的法律這兩種情況之間劃出一條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不可能的,但最大限度明晰地作出另外一種劃界還是有可能的:凡正義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構成正義之核心的平等在實在法制定過程中有意地不被承認的地方,法律不僅僅是‘非正當法’,它甚至根本上就缺乏法的性質。因為我們只能把法,也包括實在法,定義為不過是這樣一種制度和規定,即依其本義,它們注定是要為正義服務的?!?(130) “拉德布魯赫公式”對以后的司法裁判產生了重大影響。1991年9月,德國統一后的柏林一家法院審理了舉世矚目的“柏林圍墻守衛案”。被告是4名年輕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守衛。在柏林墻倒塌前,他們射殺了一名偷偷攀爬柏林墻企圖逃向聯邦德國的人。被告的律師辯稱,依據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法律,被告不僅有權力而且有職責那樣做。但法官嚴厲地斥責被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法律要你殺人,可是你明明知道這些逃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人是無辜的。明知他無辜而殺他,就是有罪。作為警察,不執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但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你可以選擇把槍口抬高1厘米。這也是你應當承擔的良心義務?!睋?法院依據“拉德布魯赫公式”最終判處開槍的衛兵三年半徒刑,并不予假釋。在拉德布魯赫公式中,包含著三個公式,即“安定性公式”、“不能容忍性公式”和“否認性公式”?!袄虏剪敽展健卑咽欠穹瞎秸x作為區分良法與惡法的重要標準,要求立法應當符合公平正義,立法者的職責就是立良法,立法者不得主張“惡法亦法”,立法者一旦發現立法或者法律條文不符合公平正義價值,則應當及時修正該法律或者規則。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所有一切國家法律的普遍精神,都是袒護強者,欺凌弱者;袒護富人,欺凌窮人。這個缺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沒有例外的?!?(131) 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32) 在信息化時代的現實社會條件下建構的信息法,立的是良法,促進的是善治,體現實現的是保障人的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盧梭視野中的在過往歷史現實中產生的袒護強者富人、欺凌弱者窮人的“惡法”,早已失去存在空間。“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使好人充分做好事”的信息立法值得期待。
——立良法,讓人民群眾在線上訴訟中感受到數字正義
在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在線訴訟開始成為保障數字正義的一種新方式,隨著數字化發展將成為未來司法的主要形態。在線訴訟帶來了人民群眾感受到數字正義的新機會,但在數字化發展初期,也需要審慎應對數字鴻溝帶來的新風險。 (133) 數字鴻溝已被認為是數字經濟時代一個嚴峻的問題。信息社會是以信息為戰略資源的社會,人們對信息資源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決定著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數字鴻溝反映信息社會多方面的社會分裂,反映“信息窮人”與“信息富人”的社會分裂,而社會分裂的背后是人們運用新的信息技術能力上的差別,這種差別減少了弱勢群體的經濟機會、擴大了貧富差距、影響了社會公平。
因此,隨著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構建完善的線上訴訟規則,需要與提升公民信息素養與數字技能協同,與彌合數字鴻溝相適應。一是堅持線上訴訟規則與線下訴訟規則協調。線上規則與線下規則統一協調,確保線下線上適用法律的一致性,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確保數字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二是堅持訴訟與非訴訟線上規則之間的統一協調。線上訴訟規則與線上調解規則相協調,線上訴訟規則與線上仲裁規則相協調,線上訴訟規則與線上法律服務規則相協調。三是堅持線上訴訟價值與實體法價值相協調,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有機統一。
(三)防風險:保障人的自由,保障社會的正義,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全球化帶來了全球風險。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在20世紀80年代最早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用以描述后工業社會的巨大變遷。他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指出:“風險社會是一個災難社會。在其中,異常的情況有成為屢見不鮮的情況的危險?!?(134) 風險社會是系統地處理現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的社會形態。在這一社會形態中,未知的、意圖之外的后果成了歷史和社會的主宰力量,它使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態都處在危險之中。不過,全球風險并不必然釀成災難,反而可以成為創造性的來源,為制度轉型提供契機,也就是說,風險社會并非預示一個“危險性增大的世界”,而是一個越來越關注未來安全的世界。中國社會因巨大的變遷正步入風險社會,甚至將可能進入高風險社會。應對風險是信息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法律謙抑: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激發信息化技術創新活力
信息立法必須尊重信息化技術發展規律。信息化技術爆炸性發展,不斷超出人類的現實認知。譬如,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元宇宙最早出現在1992年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中。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中解釋,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元宇宙的出現,將會整合并推動技術創新,最終實現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深度融合。元宇宙不僅要給用戶提供更真實的體驗,還要整合信息革命(5G/6G)、互聯網革命(Web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VR、AR、MR(混合現實)等虛擬現實技術成果,構建一個平行的全息數字世界,實現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深度聯通。一般認為,元宇宙指的是數字世界的虛擬空間,意在通過5G、VR、AR、腦機接口、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科技,讓個人擺脫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間的束縛,實現生活的數字化,關鍵和核心在于沉浸式體驗和線上線下交互。元宇宙的出現,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通過立體多維的方式來看待和認識世界,但元宇宙當前仍處于元宇宙概念早期,隱藏著未知風險。在法律層面,需要總結提煉在網絡平臺發展過程中的治理經驗,注重元宇宙前瞻性立法研究,關注法律、道德倫理、數據隱私、監管審查、數據安全等問題。信息化技術在快速發展中,我們對信息化技術發展規律的認識,還存在認知障礙,還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因此,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新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信息立法需要采取審慎包容的態度,在促進科學技術發展中規范技術運用,規范數據要素市場,在規范技術運用、規范數據要素市場中促進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以激發信息化技術創新活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產力,滿足信息化現實條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風險評估:提升信息立法質量
信息社會是風險社會。趨勢決定未來,信息立法既要應對現存的風險,防范可預見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以此防范風險疊加的風險,進而防范不可預見的風險。
信息立法的社會風險評估,是在信息立法重大決策前,對立法必要性、法律案中制度規范的可行性、科學性、合法性、法律實施的預期效果和社會風險等因素進行的預測與評價。在風險社會條件下的信息立法的社會風險評估制度,成為科學立法的必要手段和有效舉措,信息法律的正當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來源,信息立法質量的必要保障。
信息立法的社會風險評估的法律依據已經初露端倪。我國立法法第39條規定:“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臺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睂⒘⒎ㄔu估機構規定為“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這實際上是立法機關的內部評估。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信息立法的社會風險評估,需要完善評估的法律規范。為了加強立法評估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立法機關的內部評估機構之外,可由有條件的社會組織如中國法學會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中國法學會聚集著全國各個法學學科和各個法律研究領域人才的精華,國家賦予了中國法學會“參與立法規劃和法律法規的咨詢論證”的職責任務,應當充分發揮中國法學會團結聯系法律專業人才的組織優勢,承擔起“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臺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的工作??梢云诖诹⒎ǚù_立立法評估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立法風險評估制度,包括制定立法評估機制規范,明確評估機構資質、評估專家資質、評估程序、評估內容、評估時間、評估專家和評估機構的責任承擔等。建立和完善立法風險評估制度,實際上是在信息化條件下,暢通各社會主體溝通渠道,讓各主體參與到社會風險治理中,形成良法善治的多元治理模式的積極表現。
(四)構建信息法律制度體系:保障數字正義
在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在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構建信息法律制度體系,將為信息化發展提供推動力,促進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信息化發展中感受到數字正義,在體現實現數字正義中體現實現人的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信息法律制度體系是一個承載著信息化快速發展特定功能的開放的系統、包容的系統,開放的系統需要有開放的視野,包容的系統需要有寬容的胸懷。沿用過往的認知和經驗,既無法理解信息化帶來的改變,也不能理解信息化帶來的未來。實際上,構建信息法律制度體系的過程,就是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就是政治觀念轉變的過程。 (135)
——在完善法學體系中構建信息法學體系
法學體系與法律體系密不可分。法律體系是法學體系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法律體系建立得是否科學完備,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法學體系的研究及其完善程度。關于法律體系的概念, (136) 在1983年4月21日至29日舉行的首次法學理論討論會上提出:“對法律體系的理解,應把握住如下幾個方面:以一國現行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以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部門法為主體,以憲法為統帥,組成多層次、多部門的,內容和諧一致,形式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 (137) 1996年,李步云提出:“要建立一個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體例科學的完備的法律體系,這種法律應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現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138) 2000年,徐顯明提出:“以權利為標準建構法律體系,則宣告以維護基本權利為宗旨的憲法當然應成為法律體系的核心與中軸。權利依其對權力的樣態而自成四類,即自由權、社會權、參與權和救濟權。這是統攝法律體系的四根主線,由此法律也被重塑為四類。” (139) 2021年郭建果、錢大軍提出:“以權利為融貫理念對法律體系定義的部門法模式進行修正,以權利為標準重新構建法律體系。這樣的一種法律體系理論將法律體系定義為:法律體系是以維護基本權利為宗旨的憲法為中軸,并以自由權法(限制權力法)、社會權法(強制權力法)、參與權法(獲得權力法)、救濟權法(使用權力法)為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的法律規范整體及其運行機制。”他們認為,以權利模式對部門法模式進行修正,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言,具有特殊的目標性質的意義。 (140) 2013年,孫笑俠提出了行業法學的概念。 (141) 他認為,行業法(Occupational?Law)是指以國家涉及行業的法律為基礎,通過政府涉及行業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地方立法機關以行業為背景的地方性法規等,從而形成的行業法體系的總稱。如果作廣義解釋,還包括各行業組織制定的自治性規范。因此從法律淵源上看行業法的外延,除了全國人大涉及行業的法律、國務院涉及行業的行政法規、地方立法機關涉及行業的地方性法規、政府各部委涉及行業的部門規章、地方政府涉及行業的地方規章,再加上各行業自治性的行業規范等。2016年,劉劍文提出了領域法學的概念。 (142) 他認為,領域法學(Field?of?Law)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特定經濟社會領域全部與法律有關的現象為研究對象,融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多種研究范式于一體的交叉性、開放性、應用性和整合性的新型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領域法學融合部門法學研究方法、工具和手段在內的全要素,但又在方法論上突出體現以問題意識為中心的鮮明特征,是新興交叉領域“諸法合一”研究的有機結合,與部門法學同構而又互補。2021年,丁曉東提出,所謂領域法學,指的是一種按不同領域法律問題進行劃分方法的法學知識體系。他認為,領域法學首先可以加深法學知識體系對于客觀世界知識的了解,從而增強法學的現實性與實踐性。 (143)
法學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法律體系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卡爾·拉倫茨看來,開放性的法律體系,有助于“概觀及實際的工作”,又可以是“獲致新的脈絡關聯的根源”。 (144) 法律體系,是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法律規范之間的邏輯關系。法律部門是一個來自蘇聯法學的概念。所謂法律部門是指把所有的法律規范,按照其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和調整方法,劃分為若干部門。凡調整同一種社會關系并運用同一類調整方法的法律規范的總合就構成一個法律部門。有學者認為,一般來說,法律部門并不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理論概念,它只是一個術語,指具有同類主題的一堆法律規范而已,僅僅具有“分類”作用。 (145) 有學者認為,在憲法之下把法律規范劃分為七個部門,如果不局限于方便立法工作開展的考慮的話,并無更多的價值和合理性,對于可能存在的過度理性主義的法律系統化或體系化追求,應該有所警惕。種種現象表明,中國的法律體系建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無論在整體結構還是在局部與個別的意義上,都將回應轉型社會的發展要求,針對社會生活關系不斷生成、定型和變化的狀況,作出相應的調整。 (146) 法學界對法律體系模式的探討,在于追求法律體系模式理論建構的實踐理性最大化和法治理念最佳化,追求正義的法律秩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實踐,決定了法律體系必然是動態的、開放的,必將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實踐而不斷發展完善。在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網絡法學、數據法學、人工智能法學等新興學科迅速興起,不僅帶來法治的系統性變革,也將推動法學格局的重構,信息法治研究領域將成為法學學科發展的制高點。隨著數字經濟等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相關法律制度還存在時間差、空白區,法學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具有跨界性、綜合性,迫切需要系統性的理論反思、方法提升和制度構建,有必要在部門法模式的基礎上,以領域法模式定義法律體系,即把法律體系定義為“由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領域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與部門法模式相比,領域法模式更具開放性,更有助于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法秩序的結構和特征,把握法秩序的發展方向,預見法律體系新的增長點,在完善法學體系中構建信息法學體系,建構回應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富有預見力和穿透力的信息法治的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在完善法律體系中構建信息法體系
在法律體系中,信息法具有獨特的法理學意義。信息法并不是從傳統部門法衍生出來的,而是法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而成的一個法律領域。國立莫斯科法學院法信息學教研室主任、技術科學博士B.A.科佩洛夫提出,信息法最完整的定義可以認為是:“信息環境信息生產、轉換和消費環境中產生并受國家力量保護的社會規范和關系的體系,信息法法律調節的主要對象是信息關系,即實現信息過程——信息生產、收集、處理、積累、儲存、檢索、傳遞、傳播和消費過程時產生的關系?!彼J為,最全面并與生產、處理、傳遞、傳播、檢索、獲取、消費信息時所出現的關系的實質相符的術語應認為是“信息法”。因為計算機是處理信息的手段,程序對電子計算機也是手段,信息學是關于信息研究的科學。正是信息而不是其加工和研究的手段是主要的客體,由于這一客體而產生需要在所探討的領域加以法律調節的社會關系。信息及其運動是永恒的,而技術、程序、通信、遙傳以及其他手段是作為保證和提高一定時間內信息過程效率的手段而產生和不斷發展的(盡管這種客體生產、運用和傳播問題方面的社會關系也應算作信息關系)。因此他認為,稱這一領域為“信息法”是最正確的。 (147) 張守文、周慶山提出,信息法是調整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48)
信息法不是“馬法”。 (149) 美國網絡法律知名學者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Lessig)在網絡法研究中,將網絡空間中的硬件與軟件稱為“代碼”,并據此總結出了著名的“代碼作為法律”的論斷。在他看來,網絡法與馬法非常不同,如果說馬僅僅是法律的規制對象,那么在網絡法中,網絡既是被規制對象,同時也是規制工具和手段。因此,網絡法不同于法律簡單適用的“馬法”,網絡法研究可以深刻地揭示網絡空間的規則互動問題,具有獨特性。 (150) 正如劉品新所說,互聯網法所調整的網絡空間是一個同現實空間有明顯區別的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的法律行為具有特殊性,網絡空間的權利呈現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界限模糊的問題,它蘊含著其他事物所沒有的法律規制問題。因此,網絡法不可能是從憲法、民事訴訟法、合同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中剝離出來的一部分,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151)
從信息法的定位看,信息法是調整信息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法律淵源上看,信息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還包括行業自治規范。從信息法調整領域和調整方法看,信息法體系重點涵蓋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法律制度、信息產權和信息交易法律制度、泛在服務法律制度、信息開放與共享法律制度、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和國際合作交流法律制度。
第一,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個人信息權利制度、個人信息自由制度。二是信息消費用戶權益。三是信息用戶政治主體權益和對信息用戶新聞與言論的合理規制。 (152) 四是個人信息國家保護制度。我國憲法第33條第3款規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確立憲法上的個人信息國家保護義務,建構個人信息國家保護制度,落實制度性保障、組織與程序保障、侵害防止等個人信息國家保護義務,以充分實現個人信息權益保障目標。
第二,信息產權和信息交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數據產權制度,界定數據產權的客體,明確維護數據記錄內容所涉及的主體的利益。二是數據流通制度,規范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數據處理規則。三是數據開發和利用的市場秩序規則,依據數據特征明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明確平臺屬性與平臺責任,明確行業規范監管標準,明確市場監管規范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規制,規范資本健康發展。與建設泛在智聯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相協調,與建立高效利用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相協調,形成與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相適應的信息產權和信息交易法律制度。
第三,泛在服務法律制度。 (153) 泛在信息社會是提供智慧服務的社會,泛在服務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智慧服務,使人對外界具有更透徹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認識能力、更為智慧的處理能力。泛在服務既是泛在信息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表現,也是信息化時代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泛在服務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泛在公共服務法律制度。二是泛在文化服務法律制度。三是泛在娛樂服務法律制度。四是泛在法律服務法律制度。泛在服務法律制度,旨在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的教育資源共享,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數字技能,消除信息控制、思維約束,消除數字貧富差距,彌合數字鴻溝,優化數字生活環境,提升數字生活品質。畢竟,技術經濟發展最終體現在人均財富增加、健康和福祉得到改善、更多的時間享受娛樂和休閑。
第四,信息開放與共享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政務信息公開制度。二是政務數據共享制度,明確政務數據提供、使用、管理等各相關方的權利和責任。與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相協調,與打造協同高效的數字政府服務體系相協調,與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保障體系相協調,形成與泛在信息社會相適應的信息開放與共享法律制度。
第五,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一是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數據安全標準,明確數據安全主體及其責任。二是信息安全保障,防范數據濫用。三是引導信息網絡行業組織和從業單位制定促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健康發展的行業規則、團體標準,強化行業自律。四是圍繞數據跨境流動、市場準入、反壟斷、數字人民幣、數據隱私保護等建立相關標準和治理規則。
第六,國際合作交流法律制度。一是注重數據安全治理規則的國際協同,注重數字貿易治理規則的國際協同,積極適應成熟的國際規則,修訂和完善自身治理規則,努力實現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的協同。二是針對治理的規則體系尚未形成的領域,積極提出中國方案、設計中國規則,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形成數字經濟國際治理新機制。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適應, (154) 與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相銜接,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基礎,深度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治理體系和規則體系。
一言以蔽之,在人的世界里,在人類社會中,人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切為了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法律價值追求的永恒主題。在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的各個發展階段,信息立法依然需要恪守立法本質要義,不忘立法初心。在立法中,體現人的自由平等;在法律實施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善治中,保障人的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把人類科學技術的每次巨大飛躍作為一次浪潮,認為每次新的浪潮都沖擊著前一次浪潮的文明,并建立起與其相應的經濟類型,從而決定社會面貌。第一次浪潮是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業革命,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時代過渡,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是以智能為主,社會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標準來衡量,而是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衡量。這個時代,鼓勵個人人性發展,培養一種新的社會性格。2006年3月舉行的第6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60/252號決議,確定自2006年開始,每年的5月17日為“世界信息社會日”,這標志著信息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快信息化發展,使信息化向縱深推進,推動信息社會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2006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將信息化敘述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頁。
(5)?[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修訂第2版,第8頁。
(6)?[法]盧梭:《社會契約論》,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19頁。
(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頁。
(8)?[英]約翰·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60—62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3—79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頁。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頁。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頁。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頁。
(16)?《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307頁。
(17)?《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頁。
(19)?[日]巖崎允胤主編:《人的尊嚴、價值及自我實現》,劉奔譯,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頁。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頁。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頁。
(2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翻譯,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頁。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頁。
(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頁。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頁。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頁。
(2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53頁。
(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143頁。
(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8—149頁。
(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6頁。
(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頁。
(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頁。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頁。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125頁。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頁。
(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頁。
(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頁。
(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
(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頁。
(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頁。
(4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2頁。
(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
(4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45)?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580—583頁。
(46)?何建華:《亞當·斯密的正義思想》,載《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3期。
(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8頁。
(4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0—431頁。
(4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76頁。
(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75頁。
(5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
(52)?[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頁。
(53)?[美]約翰.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楊通進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頁。
(54)?呂增奎編:《馬克思與諾齊克之間——G.A.柯亨文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
(5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9頁。
(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73—506頁。
(5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9頁。
(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47頁。
(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6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頁。
(61)?參見《永恒的明燈——寫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載新華網2020年7月5日,http://m.xinhuanet.com/2020?07/05/c_1126198092.html。
(6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10頁。
(63)?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4頁。
(64)?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頁。
(65)?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頁。
(66)?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
(67)?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頁。
(6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9頁。
(69)?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
(70)?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
(7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490頁。
(72)?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頁。
(7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7—878頁。
(7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
(7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頁。
(7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頁。
(7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頁。
(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
(7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541頁。
(80)?《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4頁。
(81)?《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頁。
(82)?《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1頁
(83)?《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
(8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0—781頁。
(8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4頁。
(86)?《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頁。
(87)?《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頁。
(88)?《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頁。
(89)?《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71頁。
(90)?《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頁。
(91)?《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頁。
(9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頁。
(93)?全球化首先是一個經濟發展過程,但歸根結底它是一個整體性的發展過程。被譽為當代德國法哲學和法倫理學領域最有成就的哲學家、圖賓根大學政治哲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奧德弗利德·赫費教授,從法和國家理論、倫理學和哲學三者結合的角度討論全球化、跨文化問題,開辟了全球化研究的新視角。他認為,包括經濟在內的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形形色色的“暴力共同體”。如由于新式武器的出現,戰爭便更具全球化性質,跨國集團犯罪(販毒、恐怖主義)、越境環境污染等等也相繼出現。(2)與此同時,還存在著更廣泛的“合作共同體”。其中,經濟、金融、勞動、運輸和信息交流等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哲學和包括其他社會科學在內的科學,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也都在走向全球化。就是民主制度也正在走向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全球化的壓力;保護人權的信念和行為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在這方面,甚至已經形成了具有批判性世界記憶的世界公眾。由于國際法的發展,由于世界政府的和非政府的管理組織的增多,世界公眾不斷得到增強。(3)在全球化的合作共同體中,在一切領域內又充滿著競爭。競爭不僅激勵創造性力量,并讓我們期待這些力量帶來集體財富。競爭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有的是經濟范圍內的,如失業;有的是非經濟范圍的,如環境污染。與全球化的三個方面表現相應,作為人類共同體的世界組織的責任是:反對全球性暴力共同體;支持全球性合作共同體,保護患難共同體。聯合國秘書長加利1992年向全世界宣告:“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了。”
(94)?王志榮編著:《信息法概論》,劉宇清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頁。
(95)?參見[美]N.凱瑟琳·海勒:《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序言),劉宇清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96)?孫偉平:《信息社會及其基本特征》,載《哲學動態》2010年第9期。
(97)?[美]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
(98)?[美]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梅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頁。
(99)?[美]曼紐爾·卡斯特爾:《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頁。
(10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127頁。
(101)?參見段德罡、張志敏:《城鄉一體化空間共生發展模式研究——以陜西省蔡家坡地區為例》,載《城鄉建設》2012年第2期。
(102)?參見陳春花:《價值共生:數字化時代的組織管理》,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年版,前言。
(103)?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人”觀點。他認為個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就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這種個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經濟人”。
(104)?193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E1ton?Mayo),在對霍桑工廠進行實驗的基礎上,出版了《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一書,提出了社會人理論。對于社會人,梅奧認為:對于社會人來說,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不是人們在無組織的人群中互相競爭。所有的個人主要是為保護自己在集團中的地位而不是為自我的利益而行動。從霍桑實驗的結果可以發現,人的思想和行動更多的是由感情而不是由邏輯來引導的。
(10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頁。
(106)?[美]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梅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頁。
(107)?[德]哈貝馬斯:《包容他者》,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頁。
(108)?《日立提出“泛在信息社會”新理念》,載《電信科學》2006年第11期,第100頁。
(10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
(110)?《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頁。
(111)?《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載《人民日報》2018年4月25日,第1版。
(1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頁。
(1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頁。
(1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頁。
(1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頁。
(1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頁。
(1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頁。
(118)?《鄧小平年譜》(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頁。
(119)?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120)?關于社會治理,聯合國在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的倡議下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1995年發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對治理作了界定。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中,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相互調適并能采取合作行動,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見,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實質是以全球治理機制為基礎,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權威為基礎。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成的復雜結構,強調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強調程序的基本原則與實質的基本原則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與全球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規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程序化的。參見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頁。
(121)?1999年,一位法國的銀行家說,善治的構成有以下四個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別是這一切都須通過司法獨立,亦即法治來實現;(2)公共機構正確而公正地管理公共開支,亦即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領導人對其行為向人民負責,亦即實行職責和責任制;(4)信息靈通。便于全體公民了解情況,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眳⒁奫法]瑪麗—克勞德·斯莫茨:《治理在國際關系中的正確運用》,載《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99年第2期。2014年,俞可平教授提出了善治的十大要素:(1)合法,即政治秩序和公共權威被人們自覺認可和服從的狀態;(2)法治,法律成為社會管理的最高準則,平等原則被貫徹執行;(3)透明,即政府信息公開程度;(4)責任,管理者需要對自己的管理行為承擔基本的公共責任;(5)回應,即公共管理機構和人員對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時和負責任的反應;(6)有效,即管理的效率;(7)參與,即公民對政治社會和其他社會生活的參與;(8)穩定,意味著和平、有序、安全等;(9)廉潔,即管理人員奉公守法、清明廉潔;(10)公正,即不同性別、階層、種族、文化程度和信仰的公民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享有平等權利。參見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68—69頁。
(1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頁。
(1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頁。
(1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4頁。
(125)?參見2003年11月5日羅干的《在中國法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筆者執筆起草了《祝詞》初稿并全程參與了修改。在《查士丁尼法典》之《法學匯纂》中,古羅馬法學家給“法學”下過一個經典性的定義,烏爾比安指出:“法學是關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
(126)?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定義,信息素養指個體在需要信息時能夠確認這一需求并具有定位、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具備信息素養的人可以快速且有成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且合理地評價信息、準確而創造性地使用信息。數字技能(digital?skills)、數字素養(digital?literacy)、ICT素養(ICT?literacy)是一組意義相近的術語,都關乎個人駕馭和使用ICT的能力。其中,ICT素養曾被美國教育考試服務機構(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ETS)明確定義為“正確使用數字技術、通訊工具和(或)網絡解決信息問題,以便在信息社會中行使職責的能力”,包括運用技術探索、組織、評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對信息倫理/法律問題的基本理解。參見于良芝、周文杰:《信息窮人與信息富人:個人層次的信息不平等測度述評》,載《圖書與情報》2015年第1期。
(127)?逄先知:《關于意識形態問題的一些看法》,載《中華魂》2015年第1期。
(128)?[法]盧梭:《社會契約論》,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61頁。
(12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頁。
(130)?[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國瀅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171頁。
(131)?[法]盧梭:《愛彌兒》(上卷),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28頁。
(13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頁。
(133)?199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出版的《權力的轉移》一書中,提出了信息富人、信息窮人、信息溝壑和數字鴻溝等概念。1999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名為《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定義: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指的是一個在那些擁有信息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體現了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參見石磊:《新媒體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34)?[德]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
(135)?方向:《信息公開立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
(136)?2009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中將法律體系定義為,“通常指由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10月27日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將法律體系定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干,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此定義,學者稱之為部門法模式。
(137)?謝發東:《首次法學理論討論會關于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學體系討論綜述》,載《法學》1983年第6期。
(138)?李步云:《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2期。
(139)?徐顯明:《“轉型時期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多維透視”筆談 社會轉型后的法律體系重構》,載于《文史哲》2000年第5期。
(140)?郭建果、錢大軍:《法律體系的定義:從部門法模式到權利模式》,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141)?孫笑俠:《論行業法》,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1期。
(142)?劉劍文:《論領域法學:一種立足新興交叉領域的法學研究范式》,載《政法論叢》2016年第5期。
(143)?丁曉東:《從“馬法”到馬克思主義之法:網絡法的法理學與部門法意義》,載《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6期。
(144)?[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45—46頁。
(145)?信春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重大意義》,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6期。
(146)?張志銘:《轉型中國的法律體系建構》,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
(147)?[俄]B.A.科佩洛夫:《論信息法體系》,趙國琦譯,載《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148)?張守文、周慶山:《信息法學》,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頁。
(149)?所謂“馬法”,最早于1996年出自美國聯邦第七上訴法院的法官與學者弗蘭克·H.伊思特布魯克(Frank?H.Easterbrook)之口。他在芝加哥大學的會議上提出,網絡法的意義就如同“馬法”?!榜R法”是一個必要的法律部門嗎?顯然是否定的。在伊斯特布魯克看來,馬的所有權問題由財產法規范,馬的買賣問題由合同法管束,馬踢傷人分清責任要找侵權法,馬的品種、許可證、估價和治病均有相應部門法處理。如果有人企圖將之匯集為一部“馬法”,那將極大地損害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參見劉品新:《網絡法是“馬法”嗎?》,載《檢察日報》2007年9月5日。
(150)?轉引自丁曉東:《從“馬法”到馬克思主義之法:網絡法的法理學與部門法意義》,載《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6期。
(151)?劉品新:《網絡法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頁。
(152)?桑斯坦教授指出,網絡用戶具有二重身份,第一種身份是作為消費者的用戶,第二種身份是作為政治主體的用戶。對新聞與言論的合理規制具有建構用戶政治主體的重要作用。離開了用戶的政治主體身份與人民主權建構,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國家治理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實現。因此,不能將網絡中的用戶僅僅視為消極的消費者;相反,應當以積極的政治主體的身份看待和塑造網絡用戶。參見[美]凱斯·桑斯坦:《標簽:社交媒體時代的眾聲喧嘩》,陳頎、孫競超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第206—226頁。
(153)?“泛在”來自“泛在網絡”的概念,“泛在網絡”又稱為U網絡,U網絡來源于拉丁語的Ubiquitous(意為無所不在),最早提出U戰略的日本和韓國把“泛在網絡”定義為: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將是由智能網絡、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以及其他領先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武裝而成的技術社會形態。參見張平等:《泛在網絡研究綜述》,載《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154)?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入我國憲法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