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少共國際師:戰火中的青春傳奇
- 共青團知識40講
- 鐘良 郭曉英主編
- 2778字
- 2022-06-01 16:10:28
列寧指出:“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我們是革新者的黨,而總是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我們是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黨,而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25]這段話揭示了中國青年堅定跟黨走的歷史必然!在革命戰爭時期,有一支由少年先鋒隊和兒童團組成的特殊部隊,他們的平均年齡不足18歲,70%都是共青團員。這些80多年前革命的青少年,高舉著革命的旗幟,奔赴前線、舍生忘死,在戰斗中淬煉成鋼。他們將火紅的青春奉獻給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讓這支極其年輕的部隊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這就是1933年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
臨危組建
在福建省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收藏著一份極為珍貴的《少共國際師畫報》。這份畫報以連環畫的形式,記錄了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在建寧這片紅土地上,在那段炮火紛飛的歲月里,一批批“紅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奮戰,寫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見證了在那段風雨如磐的崢嶸歲月里,少共國際師成長壯大的光輝歷程。這份畫報于1994年10月在全國一級革命文物確認會上被確認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畫報中有年邁的父親對兒子說:“你參加少年國際師就是安慰我啊!”有年輕的妻子對年輕的丈夫說:“你也去參加吧,你能帶領別人一同去參加!我們將更加光榮啊!”[26]
1933年初,蔣介石調動軍隊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為了抵御敵人大軍壓境,粉碎敵人的“圍剿”,蘇區中共中央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最大限度的擴大與鞏固主力紅軍”“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27]。紅軍總政治部在江西宜黃縣召開了全軍青年工作會議,會上,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向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提出成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以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參加紅軍的熱情,發揮青年在革命戰爭中的先鋒作用。團中央對此很重視,專門開會進行了討論,并于5月20日作出了《關于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中央蘇區有1萬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而其中有80%的人來自反“圍剿”的主戰場——江西省興國縣。
1933年8月5日,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少共國際師授旗儀式,宣告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代表紅軍總部向少共國際師授旗,并語重心長地勉勵他們:“要愛護你們光榮的戰斗的軍旗,英勇奮斗,把它插遍全中國!”這支部隊由1萬多名青年組成,黨團員占70%以上,戰士平均年齡18歲左右,還有不少十四五歲的紅小鬼。先后擔任師長的陳光、關高群、彭紹輝、曹里懷和師政治部主任馮文彬都不過二十幾歲,政委蕭華才17歲。
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回憶:“江西的興國、瑞金、寧都,福建的長汀、建寧……各縣的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們,在各地的團負責干部帶領下,高舉紅旗,手拿梭鏢、長槍,成群結隊地向寧都集中,不到三個月的工夫,就有一萬多人參加了少共國際師。”[28]
鐵拳初試
1933年9月3日,全師官兵高唱《少共國際師出征歌》,開赴前線。
少共國際師的首戰發生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周志群部開戰。為實現“開門紅”,少共國際師師長陳光和政委蕭華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以一個營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將敵人一個連團團圍住。由于每人只發了10顆用舊彈殼翻造的子彈,一陣猛攻過后,子彈便打光了,戰士只能勇敢地沖入敵陣,與敵人拼刺刀。
鑒于少年體弱,加之尚無實戰經驗,戰士們一般都是根據戰前要求兩個人對付一個敵人,即一個牽制,一個刺殺,讓敵人顧此失彼,尋找機會。不到兩個鐘頭,一個連的敵人被全殲。少共國際師乘勝追擊,渡過閩江,再次擊潰敵人200多人,還在蓮花山殲敵一個排,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朱德、周恩來來電祝賀,稱贊他們這次戰斗是“鐵拳初試”。
血戰團村、血染湘江
團村戰役,是少共國際師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打得最艱苦的一仗。這場戰斗從早晨7點一直持續到黃昏,異常激烈。1933年12月,國民黨第三路軍以3個師的兵力在黎川縣東南的團村發動進攻。當時,五軍團十三師在德關正面抗擊著來攻的敵人,三軍團的主力從敵人的右翼,少共國際師和紅三師一部從左翼,形成左右兩個拳頭鉗擊敵人。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和師長吳高群冒著敵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揮。傍晚,戰斗將要結束時,敵人飛機向紅軍陣地瘋狂轟炸、掃射,吳高群正在指揮所旁的一棵大樹下觀察敵情。忽然,一顆炸彈在附近爆炸,吳高群頭部和腰部七八處負傷,流血不止。當隊友將其抬至綁帶所時,已無法救治。這位年僅23歲的青年指揮員只說了一句話就犧牲了:“親愛的戰友,我大概不行了,共產主義事業要靠同志們完成,請同志們為我們‘少共國際師’爭光!為我報仇!”說完他最后的這句話,就閉上了他那流露著惋惜的眼睛和我們永別了。但是他的英雄榜樣,卻永遠活在我們心里。[29]
1934年10月,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1934年11月底,紅軍到達湘江,少共國際師由此迎來了更為慘烈的戰役。湘江上游的水面雖然不寬,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兩個浮橋。面對敵軍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為了掩護主力過湘江,少共國際師進行了整整5天的陣地防御戰,用鮮血換來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過江。
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拼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傷亡慘重,僅剩下2700余人。戰役結束后,在湘江轉彎處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緩,上游漂下的尸體很多都匯到這里,湘江水一半是紅色,一半是灰色。當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魚,五年不飲江中水”的說法。
遵義會議后的1935年1月18日,因減員嚴重,同時為了提高主力部隊的戰斗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并,分別編入紅一師和紅二師。至此,少共國際師走完了短暫而光輝的戰斗歷程。
戰火中的少共國際師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光輝的旗幟,堅決的勇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斗員,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擦亮刀,子彈上膛瞄準敵人放,捉師長,繳槍炮,消滅國民黨!趕走那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這首昂揚的《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正是那段血與火的戰爭歲月里,少共國際師戰士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最真實寫照,少共國際師既為中國工農紅軍書寫了輝煌篇章,同時也為黨和人民軍隊培養鍛造了一批棟梁之材。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少共國際師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成立,在歷史上只存在了532天,他們卻在殘酷的戰爭中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堅定了信念,磨煉了意志,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他們為革命事業、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用盡了全身的力量,流盡了鮮血,他們吸引了大批革命青年投身革命洪流中,一起書寫了戰火中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傳奇和壯麗的青春詩篇。
名言金句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
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
卷地狂飆不畏死,幾戰蔣軍落旄頭。
長憶少共國際師,隊隊新兵看不休。
——開國上將蕭華詩作《憶少共國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