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同時也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自此以后的中國歷史,深深打上了五四運動的烙印。一大批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看到了民眾的力量,先后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力量。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真理的味道有點甜
說到馬克思主義,你對它有什么了解呢?
長著大胡子的外國人(德國人)馬克思創立的思想,他寫的文章是德文,你看得懂嗎?看不懂就需要翻譯,當時誰負責翻譯?
一天,一個小伙子在家里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道:“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伙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原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卻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啊,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個人就是陳望道,他當時正在浙江義烏的家里專心翻譯一本書——《共產黨宣言》。他就是這樣每天從早上熬到半夜,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產黨宣言》在實踐上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第一版印刷了1000多冊,很快被搶空。據統計,到1926年《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印刷17版,累計數十萬冊,在北伐軍中廣為流傳。青年從《共產黨宣言》中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要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為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馬克思主義——這個源于遙遠國度的學說就這樣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20世紀20年代初期,社會上流傳“北李南陳、兩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輩仰辰”的說法,“兩大星辰”是誰呢?
他們便是陳獨秀、李大釗,他們倆不僅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領軍人物,而且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創立中國共產黨的關鍵人物。
1919年6月初,五四運動進入高潮,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共同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地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一次,陳獨秀在外出散發傳單時,被警察拘捕入獄,消息一傳出,社會各界奔走呼號,紛紛開展營救活動。迫于輿論壓力,在關押3個月后,當局不得不放他出獄,但規定其不得擅自離開北京,不得從事政治活動,并由警察局監管。
為繼續從事革命工作,李大釗建議陳獨秀轉移到環境寬松些的上海,并決定親自化裝護送他先到自己的家鄉——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暫避,然后再轉道天津前往上海。
1920年2月的一個夜晚,一輛舊式帶篷騾車駛出了寒冷的北京城,車上坐著兩個人。坐在車篷里的一位,40歲左右模樣,長袍外套著一件棉背心,頭上低低壓著一頂氈帽;駕駛的一位,年紀稍小一些,身材魁梧,隨身帶著一個手提包,像是裝著滿滿的賬本,看上去儼然一個收賬的賬房先生。兩人一邊趕路,一邊交談。[2]
“仲甫(獨秀),你看我們中國是否也走蘇俄的道路,成立蘇俄式的政黨?”
“好啊。我以前是反對成立為一個階級服務的政黨的。倘若那個時候你要我成立一個新黨,我是不干的。現在該考慮了。”[3]
你們能猜到他們談論什么事情嗎?
兩人熱烈地談論著中國建黨事宜,并約定李大釗在北京、陳獨秀在上海,一北一南負責建黨。
由此成就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同年8月初,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實現相約建黨的承諾。
在籌建黨的早期組織過程中,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就對發展中國青年運動、在青年中培養和挑選預備黨員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因此,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一成立,陳獨秀便指派小組內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8月22日,由俞秀松、施存統等8人正式發起建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在那茫茫的黑夜里,建黨的火種盡管還很微弱,但一旦點燃,便迅速得到許多地方的響應,熊熊燃燒起來。到1921年春,在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紛紛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建黨火種在日本、法國相繼點燃,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伴隨著建黨火種也在各地燃燒起來。
一條小船誕生一個大黨
1921年7月23日,盛夏的上海,天氣酷熱。有13位年輕人,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相聚在一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上海代表李達、李漢俊,北京代表張國燾、劉仁靜,長沙代表毛澤東、何叔衡,武漢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濟南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廣州代表陳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出席會議。[4]兩位黨的創始人李大釗和陳獨秀因故未能參加會議。他們代表的是全國50多名黨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參加會議的還有兩位外國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
會議地點就在李漢俊和他的胞兄李書城的住宅里——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代表們經過5次會議上的熱烈討論,一致通過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7月30日晚,在第六次會議開始不久,突然遭到法租界巡捕的襲擾,會議被迫中斷。面對如此險境,該何去何從呢?
李達的妻子王會悟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建議去她的家鄉嘉興繼續開會。于是代表們乘火車分批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因為是外國人,太特殊,沒有去嘉興參會。8月初的一天,以游湖泛舟之名,會議繼續舉行,從上午11點一直開到傍晚6點,最終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并選舉產生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就在這條小船上,代表們輕呼出時代的最強音,“讓我們再喊一遍口號吧,記得聲音要輕一點兒”,代表們一齊輕聲呼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尋路漫漫,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這條再平凡不過的小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偉大的政黨,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呼喚,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初,雖然人數不多,環境艱險,但為了救國救民,她毅然決然地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青年無疑是實現這個偉大使命的先鋒力量。在黨的歷史上,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開始著手創建青年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領導青年團為民族復興奮勇爭先,不懈奮斗。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少年朋友,你們身上肩負著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希望。希望你們深入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深刻理解共產黨賦予共青團的職責使命。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青團的締造者、領導者。因此,青少年要聽黨話,跟黨走,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鍛煉強健體魄,把遠大理想落實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中,創造出新時代的絢麗篇章!
名言金句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949年9月16日,毛澤東為新華社所寫的社論《六評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