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科技創新與新基建
- 屈宏斌 宋陜珊
- 1176字
- 2022-05-30 19:06:20
人力資本存量加速增長
許多人認為,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會降低增長潛力。直觀來看,讓越來越少的工人供養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確是一大難題。我們把一國的潛在增長分為勞動力投入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勞動力的萎縮將削弱勞動力投入增長的貢獻,即所謂的“人口負紅利”。如果潛在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就有可能出現“未富先老”的問題,這將給財政資源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壓力。因此,有不少觀點認為我國可能因人口問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意味著一國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因為人口等因素,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然而,這些擔憂言過其實。筆者認為,盡管勞動力數量在減少,老齡化加劇,但由于我國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在未來幾年將加速增長。
在這里,我們通過兩組數據的組合來探尋中國勞動力教育水平的變化。第一組數據來自Barro-Lee數據庫,這是國際教育統計最常用的來源之一。這組數據展現了1950-2010年期間,按年齡組劃分的受教育程度,并預測了2015-2040年不同年齡組分別的受教育程度。由于這一數據只更新到2010年,筆者補充了第二組數據,也就是世界銀行1970-2017年的總入學率數據,以跟蹤2010年后我國勞動力人口教育水平的變化。數據顯示,自1950年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在不斷提高的,從1990年的6.5年上升到2010年的8.3年,并預計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別上升到9.9年和10.9年。我國的人口普查數據與世界銀行的數據略有出入,但同樣呈現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增長的趨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從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
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來自兩大因素。首要是旨在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支持。如圖1-4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更多的人進入中學并完成了中學教育,僅有小學文憑的人口比例開始下降。而1986年開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對普及中小學教育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沒有受過教育和僅受過小學教育的人口比例的下降,受過中學教育的人口比例上升。近年來,政府投入了更多的政策資源來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開始有所提高。世界銀行的數據也顯示,近年來,我國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持續上升。

圖1-4 各年份15歲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
第二個因素來自“退出—進入”效應。隨著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老員工離開,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一代開始參加工作,勞動力整體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圖1-5顯示了每10年新參加工作者和退休者之間的教育差距。根據該數據可預測,2021-2030年,每2名受教育年限低于8年的老一代員工退休,就會有1.9名受教育年限超過12年的年輕一代員工取代他們。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將抵消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數量減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考慮在內的人力資本在未來10年仍將繼續增長。

圖1-5 各年份新入職者、退休者和整體平均受教育年限及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