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
- 丁俊華
- 1614字
- 2022-05-30 10:54:02
四 可能的創新和不足之處
(一)可能的創新
本書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出發來研究農業合作社,是對合作社研究的一個重要補充,為此類研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素材。該書以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為研究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的基本框架來全面、系統地分析我國農業合作社問題,從合作社的性質、主要特點、發展概況、實際效果等四個方面來研究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歷史、現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的趨勢,對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做出新的解釋,闡明繼續推進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戰略目標與任務,并給出了較為完善的對策建議。
本書從內容、邏輯、分析層次、原則等幾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經濟理論進行了新的概括與梳理,深化了認識。首先,從內容上來說,既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合作經濟的一般理論,又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合作社的基本理論。其次,從邏輯上看,既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合作社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又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合作社發展特殊規律的理論。再次,從分析層次上看,既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業工人合作社的理論,又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民合作社的理論。最后,系統概括了發展農業合作社應遵循的原則。
本書對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歷程和現狀也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概括,為相關的研究提供了資料性文獻基礎。本書提出了生產合作、流通合作并重,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多種農村合作經濟形式并存的思想,具有創新性。本書在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農業生產力發展狀況,提出了我國農業合作社變革與發展的目標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一種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多種農村合作經濟形式并存的模式;“兩個特征”——體現合作社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三個根據”——馬克思關于農業合作社的基本原理、中國國情和農業生產力發展要求。
本書還提出了我國農業合作社改革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農村現狀和農業合作社發展實際,借鑒國外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推進我國農業合作社變革與發展的對策措施進行探討。首先,要進行理論創新,以設計新型農業合作社的總體框架,即堅持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基本原理,體現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本質特征;繼承并發展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經營形式的創新。其次,要進行制度創新,以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社的制度結構,即遵循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倡導農民聯合所有制,進行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構建新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分配制度改革,構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新型分配制度。再次,要進行組織建設,建設新型農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自主經營、自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合作社治理結構。最后,政府要對農業合作社發展給予支持,包括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大對新型農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強合作社教育和培訓等。
(二)不足之處
本書在文本性的研究上較全面深入,但對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尤其是案例分析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吸收與借鑒稍顯不足,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理論的研究和對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政策建議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盡管書稿已經過多次修改,但因本人水平有限,書中難免還存在疏漏和謬誤之處,敬請有關專家及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1] 轉引自王樹桐,戎殿新.世界合作社運動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112-113.
[2] 轉引自蔣玉珉.當代合作運動的特征及合作思想發展的總體脈絡[J].經濟學動態,1998(1):63。
[3] 轉引自郭紅東,錢崔紅.關于合作社理論的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5(1):72-76.
[4] 轉引自王貴宸.中國農村合作經濟史[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