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5138字
- 2022-05-30 11:10:07
3.結構調整
多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成效不斷顯現。2014年,在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中,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堅定不移調結構,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了經濟增長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全年全省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8.9億元,增長3.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43.3億元,增長3.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628.0億元,增長7.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1%。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3年的5.9∶52.2∶41.9調整變化為6.2∶49.7∶44.1,其中第一、三產業比重比2013年提高0.3、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創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全省三次產業結構實現新優化。
2014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實現新優化,不僅體現在簡單的數字比例的變化中,也體現在各級各部門堅定不移調結構的重大舉措和具體的實踐中。
繼續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夯實農業基礎。一是出臺實施新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2009年以來,在繼續執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每年都要出臺實施多項強農惠農新政策,到2013年已連續出臺實施60項強農惠農新政策,省級補貼資金規??偭砍^60億元。2014年3月28日,省政府印發《關于2014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決定在繼續執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基礎上,2014年新實施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這新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包括對糧食種植、畜牧業、特色產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補貼,涉及資金10.1億元。加上前5年出臺的6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省政府出臺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累計已達70項。2014年,省級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補貼資金達到70億元,有效調動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二是加強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新增糧食產能、中低產田改造、重大水利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其中,2014年全省新增農田實灌面積115.95萬畝,總量達到2124.9萬畝;中低產田改造50.9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落實面積149.83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7%,提高2.7個百分點,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提高1個百分點。三是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繼續推進于2009年啟動的晉中、大同、運城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在2001年以來啟動實施的基礎上,啟動了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的建設。繼續推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和七大產業振興翻番工程?!耙淮逡黄贰?、“一縣一業”,是2010年以來,全省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舉措。七大產業振興翻番工程,是2013年全省啟動的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為主攻方向,實施以糧食、雜糧、畜牧、設施農業、水果、中藥材、釀造業為主的產業振興翻番工程。到2014年,全省已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8000多個,其中主導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40%以上的村超過5000個,占農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超過1000個?!耙豢h一業”基地縣已建設60個,涉及國土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惠及全省近一半人口。繼續推進農產品加工“513”工程。該工程于2009年啟動實施,旨在圍繞糧食、禽畜、乳品、果品、蔬菜、薯類、油脂、中藥材八大產業鏈,打造30個省級、50個市級、100個縣級農產品龍頭企業。2014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1252億元,增長18%。四是繼續推進實施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該工程于2013年啟動實施,2014年進一步深入推進。全年建設產業扶貧項目233個,完成投資200億元。
積極調控保障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和優化內部結構。2014年,針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煤炭外部需求不足、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突出問題,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及時出臺支持煤炭產業發展、保障工業運行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積極調控和保障了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其中,特別重大政策舉措是深化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推進了清理規范涉煤收費項目等改革,同時改革結束了30多年來的煤炭焦炭公路銷售舊體制。在調控保障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還加快推進了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是加快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晉北(太原以北地區,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和嵐縣)、晉中(跨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長治、運城6個市的31個縣、市)、晉東(位于陽泉、長治、晉城和晉中等4市境內)三大煤炭基地和三大千萬千瓦級外送電基地,是國家布局的綜合能源基地。2014年,全面加快推進了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和三大千萬千瓦級外送電基地建設。在三大煤炭基地建設方面,繼續推進于2012年啟動的現代化煤炭礦井建設,到2014年全省建成現代化礦井89座,其中產能在1000萬噸及以上3座,500萬到1000萬噸之間16座,300萬到500萬噸之間13座,150萬到300萬噸之間37座,90萬到150萬噸之間20座。這些礦井占全省生產礦井總數的23.1%,占全省生產礦井核定產能的41%,占全省總產能的22%,形成了支撐全省煤炭發展的新型礦井框架體系。核準新建礦井和接續礦井建設4個(離柳礦區沙曲一礦、沙曲二礦和光明煤礦,河保偏礦區保德煤礦二期),可凈增產能1040萬噸/年。在三大千萬千瓦級外送電基地建設方面,24個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建設取得“路條”,發電裝機容量達2104萬千瓦;蒙西—晉北—天津南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陜北榆橫—晉中—濰坊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山西—江蘇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山西盂縣電廠—河北南網輸變電工程4條外送電通道建設獲得“路條”,其中蒙西—晉北—天津南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已獲核準建設。二是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在繼續推進實施省政府于2013年8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煤層氣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通稱“煤層氣20條”),加快煤層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2014年2月省政府又印發了《關于加快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加快光伏能源產業做出規劃部署。2014年,全省全年地面煤層氣抽采量、利用量分別達到35億立方米、29.8億立方米,分別增長25%、35.5%;煤礦瓦斯抽采量、利用量分別達到55億立方米、20億立方米,分別增長5.8%、11.1%。新增煤層氣、天然氣燃氣管網里程1011千米,總里程達到8030公里;燃氣使用人口新增306萬人,累計達到1500萬人。全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66.35萬千瓦,增長52.6%,達到482.3萬千瓦;新增光伏裝機達到容量40萬千瓦,增長11.4倍,達到43.5萬千瓦;煤層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12萬千瓦。到年末,煤層氣、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容量占省調裝機容量5081.8萬千瓦的10.7%,實現了歷史新高;加上水電、生物質發電、天然氣發電等,全省新能源裝機達到1013.3萬千瓦,占省調裝機容量5081.8萬千瓦的近20%,占電網總裝機容量6364.0萬千瓦的15.9%。三是加快推進新興產業發展。集中推進了現代煤化工、軌道交通裝備、煤機裝備、煤層氣裝備、電力裝備、煤化工裝備、新能源汽車、鋁工業等八大領域重大項目的布局。其中,全面啟動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前期工作,編制完成《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產業發展規劃》并上報國家審批;規劃布局推進了運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基地、太原煤層氣裝備制造業基地、太原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基地、太原煤機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布局推進了中部(呂梁市孝義、交口,晉中市靈石,太原市陽曲和整個陽泉市)、西部(呂梁興縣、柳林和忻州原平、保德)、南部(運城市鹽湖、河津、平陸、永濟)三大鋁工業產業集群基地建設。運城、呂梁兩個百萬噸鋁循環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同時,繼續推進了在建多個煤化工項目。如,潞安180萬噸煤制油及精細化工產品項目和焦煤集團60萬噸烯烴項目、陽煤集團煤制天然氣項目、晉煤集團煤制油項目、晉能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等。四是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加快推進對焦化、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傳統產業的技改升級項目,全年全省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21.5%。繼續推進對焦化行業的兼并重組,2013年焦化企業由重組前2011年的223戶減少到80戶,2014年又減少到73戶,戶均產能由兼并前的7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以上。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全年淘汰鋼鐵425萬噸、水泥110.5萬噸、焦炭1058萬噸、電力57.4萬千瓦、電石23.6萬噸、鐵合金8.13萬噸。與此同時,省政府于1月17日出臺實施《加快推進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及2014年推進工業節能產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和工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等三個行動計劃,支持和鼓勵推進了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提升發展能力。一是加快推進物流服務業發展。繼2013年全省煤炭交易全部實現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網上平臺交易后,2014年該中心煤炭交易體系進一步健全,于6月在焦枝、侯月等省際鐵路交會處建成全國首家豫北煤炭現貨交易交收倉庫。該交收倉庫以交易中心電子交易平臺為載體,可為區域煤炭生產、經營、消費企業提供煤炭倉儲、物流配送、金融配套支持等服務。至年末,煤炭交易中心注冊交易商達到9787戶,全年通過交易中心網上平臺現貨交易煤炭量13.13億噸,交易金額達6524.55億元。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價格指數也成為全國煤炭市場的“風向標”。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于2013年12月底建成運行后,2014年全年完成進出口貨運量14.8萬噸,進出口值達1437萬元人民幣,成為山西服務對外物流的新高地。二是加快推進電子商務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取得突破,貢天下特產網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土特產商城,龍顛商城躋身全國最大的觀賞魚交易平臺,山西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山西省中小企業產業信息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中交興路(山西)全國貨運平臺、山西國盛有色金屬交易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山西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建成運行,太原市建成的城市共同配送“一網兩平臺”(物流太原網、公共信息平臺、交易管理平臺)實現六城區和近郊配送全覆蓋。實體經濟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發展,唐久與京東合作的便利店O2O模式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美特好與1號店的戰略合作加快傳統企業觸網轉型。電子商務集聚基地建設成效凸顯,太原高新區電商產業園入園企業達到47個,國家級侯馬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網絡零售額突破億元。三是加快推進城鄉商貿服務業發展。興建了晉中、太原和呂梁22個縣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產地集配中心,促進大晉中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成功入選國家跨區域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打造了60條農產品流通鏈條。提升全省農家店信息化水平,建設和改造了22個農村物流配送中心,為5000個農家店配備POS機,實現了連鎖企業、配送中心和農家店聯網。全面推進“15分鐘便民商圈”建設,將便民商圈建設納入生活服務網絡體系,升級改造了36個“15分鐘便民商圈”。2014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9.9億元、增長11.3%,其中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0.8億元、增長11.2%,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9.1億元、增長11.7%。四是大力發展金融業服務業。2014年,全省實現各類融資總額4241.08億元,增加61.07億元,其中新增貸款1487.95億元,債券融資1329.08億元。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6942.9億元,比年初增加675.5億元,比年初增長2.6%;各項貸款余額16559.4億元,比年初增加1488.0億元,增長9.9%。五是加快推進旅游服務發展。進一步落實省政府于2013年5月出臺的推動“美麗山西休閑游”的重大措施,全省84家A級景區繼續實行頭道門票打折優惠。深入開展“晉善晉美·美麗山西休閑游”推介活動,在濟南、南京、杭州、福州、南寧、長沙6地進行了推介,倡議成立了中國黃河旅游市場推廣聯盟,舉辦了中國山西首屆國際旅行商采購大會。進一步推進旅游目的地建設,晉中市喬家大院文化園區升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大同市華嚴寺、陽泉市桃林溝、晉城市陽城天官王府、朔州市崇福寺、忻州市定襄鳳凰山、朔州市懷仁金沙灘、臨汾市汾河公園和東岳廟及侯馬彭真故居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全省A級以上景區達到129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達到5個,4A級景區達到73個。全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2.99億人次,增長21.73%;實現旅游總收入2846.51億元,增長23.47%。六是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出臺實施多項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其中,省政府于8月印發了《山西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山西省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決定設立了各10億元的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和山西省旅游文化體育產業投資基金。籌劃推進了山西文化保稅區(山西省對外文化貿易區)建設。該文化保稅區位于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內,規劃總占地面積127畝,總投資額約6億元,由文化產品加工制造、文化商品保稅倉儲、國際文化貿易服務及研發、國際文化商品展示交流四大板塊組成,涵蓋藝術品加工、文化產品倉儲、產品分銷、藝術品展示、創意研發、國際文化貿易服務、國際新媒體開發、國際文化電子商務等項目。山西文化保稅區是繼上海外高橋文化保稅專區、北京天竺文化保稅專區后的全國第三個文化保稅專區。七是加快推進信息消費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保險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2014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山西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方案》,6月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和《山西省加快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方案》,11月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