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5650字
- 2022-05-30 11:10:07
1.經濟運行
2014年,在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的環境下,全省經濟在下行中保持了總體平穩發展的態勢。全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59.4億元,增長4.9%;固定資產完成投資(不含跨省、農戶)11977.0億元,增長11.5%;公共財政收入完成1820.1億元,增長7.0%;社會消費品零售實現總額5549.9億元,增長1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19.9億元、下降6.1%,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5068.7億元、下降6.6%;糧食產量達1330.8萬噸,增加18.0萬噸,增產1.4%,實現“五連增”。
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調控宏觀經濟運行,大力激發微觀經濟活力,較好地應對了經濟發展不斷下行的壓力。
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和積極優化投資結構。2014年,在年初確定在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城鎮化和生態環保、民生社會事業四大領域投資1.17萬億元盤子的基礎上,5月26日省政府第46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切實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其中,在交通、水利、新能源及民生領域增加投資計劃365億元,比年初計劃增加3.1%。這其中新增鐵路項目投資計劃35億元、水利項目投資計劃112.5億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程投資計劃142億元、新能源項目投資計劃45億元、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投資計劃30億元。8月,省政府又作出決定,在公路、鐵路、軌道交通、民航、輸氣管道和城市綜合管廊領域首批推出40個項目,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以合資、獨資等方式參與建設及營運。在政府擴大投資計劃規模和鼓勵民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的推動下,全年全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54.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省、農戶)11977.0億元,增長11.5%。其中,民間投資完成6977.5億元,增長20.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58.3%,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在2013年投資超萬億元的基礎上,2014年投資總量再次突破萬億元。在擴大投資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益。2014年,全省投資結構優化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增強。全年全省鐵路、公路、機場、水利四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792.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6.6%。二是重點民生工程投資加強。全年全省保障性住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五件實事”、百企千村產業扶貧四項重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資427.7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6%。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快。全年全省在節能環保產業、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特色潛力產業(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醫藥生物、輕工紡織等)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投資,完成5825.6億元,增長10.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8.6%。全年全省工業完成投資5054.0億元,增長7.5%。其中,煤炭工業投資1088.1億元,下降6.0%,非煤產業投資3965.8億元,增長12.0%;傳統產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投資合計2303.9億元,增長4.0%,非傳統產業投資合計2750.1億元,增長10.6%。非傳統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54.4%,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在拉動全省經濟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促進擴大消費。一是積極推進城鄉商貿流通網絡的建設。在推動電子商務建設方面,貢天下特產網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土特產商城,全年實現網絡零售額達4.7億元;侯馬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網絡零售額突破億元;太原市建成“一網兩平臺”,實現了六城區和近郊商品配送全覆蓋,新增社會配送網點10000余家,城區統一配送連鎖店達1000家,鄉鎮協同配送農家店達13000家。在健全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方面,推進大晉中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建設,興建了晉中、太原和呂梁22個縣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產地集配中心,促進大晉中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成功入選國家跨區域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打造了60條農產品流通鏈條;提升農家店信息化水平,建設改造了22個農村物流配送中心,為5000個農家店配備POS機,搭建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連鎖企業、配送中心和農家店聯網,增加了農家店刷卡消費、移動業務辦理、信息發布及代辦業務功能,方便了農民消費;全面推進“15分鐘便民商圈”建設,將便民商圈建設納入生活服務網絡體系,升級改造了36個“15分鐘便民商圈”,大幅提升了社區消費生活便利化水平。二是大力開展促銷營銷活動。在全國的促銷活動,繼2013年之后,2014年繼續開展了“山西品牌中華行”和“晉善晉美·美麗山西休閑游”推介促銷活動。其中,“山西品牌中華行”推介促銷活動先后在南京、天津、西安、昆明、香港、澳門、南寧、福州、海口9地舉行,現場銷售近1000萬元,簽訂供貨合同突破10億元;“晉善晉美·美麗山西休閑游”推介促銷活動先后在濟南、南京、杭州、福州、南寧、長沙6地舉行,進一步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省內的促銷活動,組織開展了“駿馬迎春、福惠萬家”活動、“全國消費促進月山西活動”、全省汽車行業“便捷服務、放心消費”促銷活動、“大眾美食”促銷活動以及“幸福暖家”社區行、老區行、礦區行等大型活動。三是繼續實施旅游促銷政策。2013年5月15日,省政府出臺實施推動“美麗山西休閑游”的重大措施。其核心條款是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的49個A級景區實行頭道門票打折優惠,并不設期限,其優惠幅度旺季為20%,淡季為40%。后來,又有35家集體、民營及集體、民營控股的A級景區響應,加入美麗山西休閑游活動。2014年,84家景區“美麗山西休閑游”優惠活動持續開展,在吸引游客方面成效十分顯著。全年全省接待入境過夜游客56.5萬人次,接待國內游3.0億人次,分別增長4.9%和21.7%;旅游外匯收入2.8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2829.3億元,旅游總收入2846.5億元,分別增長5.1%、25.5%和23.5%。四是新出臺促進擴大消費的多項政策措施。這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2014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西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方案》,6月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和《山西省加快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方案》,11月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實施意見》。這幾個新政策的出臺實施,促進了這些領域產業的發展和消費的擴張。
努力穩定外貿和擴大區域經濟合作。一是出臺實施《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和積極發揮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的作用。《意見》于2014年7月18日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提出了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外貿企業競爭力4個方面16條具體措施。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于2013年12月底建成運行,打開了山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窗口。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全年全省海關進出口總額162.5億美元,增長2.9%。其中,進口額73.1億美元,下降6.3%;出口額89.4億美元,增長11.8%。出口產品中,富士康手機和太鋼等企業鋼材出口占全省出口總值的61.2%。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東盟和韓國是山西省前五大貿易伙伴。其中,通過太原武宿保稅區進出口貨物價值1437萬元人民幣。全年全省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家;按全口徑統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9.5億美元,增長5.2%。二是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和擴大區域經濟合作。國務院于2014年3月31日批復《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山西運城市、臨汾市和陜西渭南市、河南三門峽4個市的區域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推進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協作,天津股權交易所山西運營中心于2014年4月17日在晉中成立,開辟了山西中小企業融資的市場化的新途徑;省政府于5月9日至14日組織各市政府、省直有關部門、企業組成的代表團,與天津和北京相關部門舉行了產業協同發展對接會,取得了達成41個合作意向和18個合作協議、總金額超過250億元的成果。
積極發揮財政引領發展的調控作用。一是清理規范涉煤收費和改革煤焦公路銷售體制,幫扶煤炭產業和困難企業發展。在全國率先清理規范涉煤收費項目,取消了省級設立的專門面向煤炭的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規范了保留項目(全部為中央批準設立)的征收行為,取締了各種違規收費項目,為企業減輕負擔108億元;繼續停收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為企業減負145億元;實施了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稅率按8%從低確定,再為企業減負70億元。上述三項措施共減輕企業負擔323億元,噸煤可降低成本40元。改革煤焦公路銷售體制,財政出資20億元用于企業三年過渡未安置職工生活及社會保障補助,出資20億元注入企業資本金用于轉崗分流項目建設。二是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幫扶困難企業發展。擴大“營改增”試點,減輕企業稅負50多億元;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實施范圍,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近40萬戶小微企業得到實惠,減輕企業稅負9億多元。三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新設立了戰略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文化體育產業三支投資基金。首期投入政府引導資金12億元,其中戰略新興產業資金10億元、文化產業和旅游文化體育產業資金各1億元,規劃募集基金總規模達60億元以上,重點用于優化產業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四是積極幫扶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按照國庫現金管理規定,從國庫存款中拿出200億元,以定存招投的方式激勵各商業銀行擴大貸款規模,促進經濟發展;籌措資金2億元,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47個市、縣搭建“政銀企”融資合作平臺,撬動銀行貸款10億元。實施金融富民扶貧工程,為58個貧困縣注入風險補償金2.33億元,推動發展特色產業。五是強化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扶助。安排專項資金1.73億元,對全省物流、電子商務、稀土、有色金屬、繭絲綢、散裝水泥等六大產業重點項目和全省節電改造項目給予支持,推動了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積極發揮金融支持發展的保障作用。一是出臺實施《關于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措施》。該《措施》于2014年9月由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銀監局、山西證監局、山西保監局聯合印發,從落實國家有關金融政策、保持融資規模穩步增長、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提高貸款審批效率、清理整頓不合理收費、加大金融財稅政策引導、積極發揮保險擔保作用、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完善地方金融體系、全面加強風險防范等方面,提出10條具體措施。二是組織開展“政銀企對接月活動”和金融支持山西經濟轉型升級座談會。5月至6月,在全省各市組織開展了“政銀企對接月活動”。其間,省內43家、省外7家金融機構積極參加,達成融資合作意向千余項,364家企業現場簽署融資協議。8月29日,組織召開金融支持山西經濟轉型升級座談會,全國17家金融機構與山西213個項目成功對接,達成授信意向2834.03億元,其中現場簽約21個重點項目,簽約金額972.72億元。全年全省實現各類融資總額4241.08億元,同比增加61.07億元,超額完成全年融資目標(4200億元)。其中,新增貸款1487.95億元,債券融資1329.08億元,新增表外融資1401.24億元,股票市場再融資22.81億元,分別占融資總額的35.08%、31.34%、33.04%、0.54%,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大力招商引資和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是推進經濟發展和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2014年,在省內組織舉辦了一系列全省及全國性的大型招商引資活動,主要有4月間舉辦的“山西—美國投資合作對接會”、第十三屆(2014)太原煤炭工業技術裝備展覽會,6月間舉辦的“跨國公司進山西”系列專題對接會,7月間舉辦的第四屆山西省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博覽會,9月間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10月間舉辦的中國(太原)國際煤炭工業博覽會、山西省軍民融合成果展示暨推進會,12月間舉辦的2015年度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大會等。此外,還多次組團參加了省外舉辦全國性的交易會、博覽會等,各市縣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全省招商引資活動的廣泛開展,為企業融資、產業發展和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創造了條件。全年全省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64個,到位資金6903億元。
力保工業穩增長運行和積極促進農業發展。一是強化保障和促進工業運行。出臺專門措施,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要要素、重點地區、重點產品的運行監測分析,建立經濟運行綜合協調、聯合協調機制,增強生產要素對全省經濟工業經濟運行的保障作用;同時對規模以上工業重點困難企業,實施“一企一策”等政策,幫扶渡難關。其中,強化要素協調保障,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全省省調20萬千瓦及以上主力火電企業中,有30戶實現煤電聯營,裝機容量2716萬千瓦,占比達到75%,未實現聯營的企業全部與省內煤企簽訂了長協合同;進一步擴大大用戶直供電試點,全年交易電量180億千瓦時,降低企業用電成本7.5億元。深入開展企業幫扶,推進重點項目投產達效,全省184個預增產值億元以上的項目,有159個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新增產值660.3億元。積極支持中小微工業企業集群發展,全年新創辦小微企業6萬戶以上,新增加培育“小升規”(一定規模的小微企業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企業200戶以上,新增加培育“小巨人”(業績良好、極具發展潛力和培育價值處于成長初期的小企業)企業100戶以上。經過各方面努力,全年全省煤炭、冶金、化工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4%、1.3%和1.9%,合計拉動全省工業增長2.2個百分點;焦炭、電力工業增加值分別下降0.6%和1.1%,負拉動全省工業增長0.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中,裝備、醫藥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和16.2%,拉動全省工業增長1.1個百分點。全年全省煤炭產量9.76億噸、增長1.5%,其中出省外送6.63億噸、增長7.6%;發電量2642.8億度、增長0.7%,其中出省外送電820.2億度、增長3.4%;焦炭8722.3萬噸,下降3.5%;生鐵4052萬噸,下降5%;粗鋼4325.4萬噸,下降7.4%;鋼材產量4701萬噸,增長4.8%;氧化鋁903萬噸,增長15.1%;原鋁82.7萬噸,下降20.6%;化肥(折純)461.3萬噸,增長1%;水泥4537.9萬噸,下降7.7%。全省主要工業品產量中,煤炭、發電、鋼材、氧化鋁、化肥產量處增長態勢,焦炭、生鐵、粗鋼、水泥、電解鋁、水泥產量均呈負增長態勢。二是出臺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農業發展。在2009年以來連續5年出臺強農惠農新政策的基礎上,2014年3月省政府印發了《關于2014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決定在繼續執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基礎上,新實施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包括對糧食種植、畜牧業、特色產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補貼。多年來,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夯實了農業基礎。全年全省糧食產量1330.8萬噸,增加18.0萬噸,增產1.4%;蔬菜總產量達2227萬噸、總產值392億元,分別增長6%和3.1%;豬牛羊肉總產量76.7萬噸,增長5.6%;牛奶產量96.2萬噸,增長11.6%;禽蛋產量83.7萬噸,增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