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1094字
- 2022-05-30 11:10:04
3.氣候氣象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東距海洋400~500公里,大氣環流的季節性變化明顯,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地形南北狹長及境內山脈起伏連綿、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氣候南北差異和垂直變化顯著。境內氣候,按冷暖程度分,北部屬中溫帶氣候,南部屬暖溫帶氣候,北南之間是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準暖溫帶氣候;按干濕度分,大部分地區屬半干旱氣候,僅中高山區和晉東南地區屬半濕潤氣候。
年平均氣溫介于4℃~14℃。氣溫地區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溫度一般在5℃~7℃,五臺山最低,僅-4℃。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度在8℃~10℃,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達12℃~14℃。全省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介于-16℃~-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介于19.5℃~27.5℃。
常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各地區分布不均,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多雨中心是:中條山東段、太行山中南段、太岳山、五臺山及呂梁山較高山區,年降雨量為600~700毫米;少雨區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及晉西北地區,年降雨量為350~4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量僅占2%~3%。
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季較長,寒冷干燥;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短暫,天氣溫和。
特殊的氣候特征和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氣象災害頻發。境內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洪澇、冰雹、寒潮、霜凍、大風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
2014年,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0.5℃,較常年偏高0.7℃,較2013年偏低0.3℃。年平均氣溫空間分布為由北向南逐漸升高,且中部盆地高于同緯度東西兩側山區。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的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8℃以下;運城市以及臨汾中南部氣溫較高,在12℃以上;其余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8℃~12℃。各季節平均氣溫的主要特點為:夏季氣溫偏低,冬、春、秋季氣溫偏高。年平均降水量為532.3毫米,較常年值偏多64.0毫米,偏多14%,較2013年偏少33.2毫米。全年降水量在近10年中為第三多,介于277.4~779.9毫米。大同大部、朔州大部和忻州部分地區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運城、臨汾、晉城大部和長治部分地區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余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介于400~600毫米。全省降水資源量為830.1億立方米,較累年值偏多100.4億立方米,較2013年偏少51.7億立方米。根據降水資源及豐枯標準,降水資源總量屬豐水年份。全省發生的氣象災害有暴雨、冰雹、霜凍、連陰雨、干旱、高溫、寒潮等,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據統計,2014年全省以氣象災害為主的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1.1億元,比2013年減少66.5%;農作物受災面積72.0萬公頃,比2013年減少60.4%,其中,絕收面積11.4萬公頃,比2013年減少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