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公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 公司法的概念

任何法律都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公司法也不例外。從調整對象的角度看,公司法正是以公司為規范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規定了公司的類型以及各類公司的具體制度,包括公司的設立、變更、終止、組織、活動、解散、清算以及其他對內對外關系等內容。不過,我們提到公司法時,通常有狹義、廣義或形式意義、實質意義之分。所謂狹義的公司法,又稱形式意義上的公司法,是指依照一定的立法體例編撰并以法典形式出現的以公司為調整對象的專門性法律,如《澳門商法典》中專門、系統規范公司的規定、中國內地1993年通過并經多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便是狹義或形式意義上的公司法;所謂廣義的公司法,又稱實質意義上的公司法,是指調整公司組織和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既包括專門規范公司制度并以法典形式表現出來的公司法,也包括其他一切法律規范中有關公司組織和行為的規定,如《澳門商法典》中專門、系統規范公司的規定以及《澳門商業登記法典》《澳門民法典》《澳門刑法典》等其他法律規范中有關公司組織和行為的規定都屬廣義或實質意義上的公司法。

公司法雖以公司為調整對象,但即便是實質意義上的公司法也難以窮盡公司調整的需要,因此,公司法的調整對象并不包括涉及公司的一切法律關系,而主要限定于公司設立、組織、活動、清算過程中所發生的有關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包括公司的內部法律關系和公司的對外法律關系。其中,公司的內部法律關系,又稱對內法律關系,是指公司與其股東以及公司股東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司的外部法律關系,又稱對外法律關系,是指公司與第三人以及公司股東與第三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而言,對內法律關系主要表現在:其一,公司在設立、變更、解散、清算時,發起人與設立中的公司之間、發起人與認股人之間、股東之間、股東與職工之間、股東和職工與公司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二,公司的內部各組織機構之間的關系,如股東會、董事會(或董事)和經理、監事會(或監事)之間各自的地位和職權以及相互間的制衡關系。對外法律關系主要表現在:公司與交易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公司與公司登記管理部門之間在公司登記注冊方面的關系;公司與證券管理部門之間在發行股票、公司債券方面的關系;公司設立、變更、解散過程中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以及清算組織之間的關系等。

二 公司法的特征

公司法的特征是指公司法本身所固有的、區別于其他法律規范的主要標志,它是公司法的本質屬性外在的表現形式。因此,我們在考察公司法的特征時,實際上離不開對公司法的性質分析。雖然有的學者只對公司法的性質進行研究,有的則既對公司法的性質又對公司法的特征進行研究,但事實上公司法的性質和特征在含義上有著密切聯系,公司法有什么樣的性質,必然會對外表現出相應的特征。由于公司法的特征作為公司法性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更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人們通常用公司法的特征來對公司法的性質加以描述。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公司法其內容及表現形式可能不盡相同,但作為以公司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公司法共同具有以下一些法律特征:

(一)公司法是兼具商行為法內容的商主體法

商法是以商主體和商行為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根據調整對象的不同,商法又可再分為商主體法和商行為法。主體法又稱組織法,它是指規定某種社會組織的設立、變更、解散、內部組織機構、內部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等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行為法又稱活動法,它是指調整由法律主體的行為或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公司法在內容上屬于兼具商行為法內容的商主體法。

1.公司法在本質上是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

公司是一種經濟組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它是獨立的權利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公司法既然以公司為調整對象,其首要任務就是要確立公司獨立的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和資格,因此,公司法首先是一種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

公司法作為一種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規定了公司的設立、變更、終止、公司的章程、公司的法律地位、權利能力、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

公司法作為一種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還規定和調整公司的內部關系,即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股東與股東相互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規定股東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利益分配方面的權利。另外,從廣義上講,公司的內部關系還包括公司內部的組織與管理關系。

公司法作為一種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不僅要規定公司和股東的財產權,同時也要規定二者的人格權,如有關公司的名稱、住所等。

2.公司法必然具有一定的商行為法特征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它必然要直接參加社會的商品生產和流通,同外界發生關系,并從事具體的生產經營和交易活動,如開展對外貿易、發行股票和債券等。這就必然要求公司法不僅具有組織調整職能,還應具有行為規范職能。也就是說,公司法不僅應是確立公司法律地位和資格的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同時也應是公司在其經營活動中的行為規則。因此,公司法又是公司經營行為的活動法,具有商行為法的特征。不過,公司法的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特征是第一位的,其商行為法的特征是第二位的。公司法首先是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然后才是商行為法。

為了與一般的活動法主要是一般的民事活動法區別開來,我們有時又把公司法稱為商事活動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或地區,公司法一直就是傳統商法的內容之一,具有典型的商事活動法的性質。《澳門商法典》便是把公司法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澳門公司法具有典型的商事活動法屬性。

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或地區,雖沒有專門的商法典,但卻存在著大量關于商事的法律法規。這些規范的總和就是廣義上的商事法,而公司法便是其中的一種。因此,即使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或地區,公司法也自然帶有商事活動法的性質。

公司法作為商事活動法,自然要調整公司對外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關系,并規范公司的對外經營活動。但是,這并不是指公司法要規定公司的全部經營活動和公司的各種具體商事行為。公司的經營活動范圍很廣,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公司組織特點直接相關的商事活動,如股票的發行和交易、債券的發行和轉讓等;二是與公司組織特點無關,但又是普遍、具體的商事活動,如訂立或履行買賣、加工合同等。公司法作為商事活動法,只調整公司的前一類活動,后一類活動則由其他相關的法律調整。

(二)公司法是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的統一,但以強制性規范為主

法律規范根據其約束力的不同,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強制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人們作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從行為模式上說,強制性規范也是義務性規范,它主要是規定人們的義務,而且其所規定的義務不允許法律關系主體一方或雙方隨意加以改變。在強制性規范中,一般把要求人們必須作出某種行為的規范稱為命令性規范,而把禁止人們作出某種行為的規范稱為禁止性規范。前者是指人們負有必須這樣行為的積極義務,后者則是指人們負有不得這樣行為的消極義務。任意性規范則是指其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允許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自行商定。從行為模式上說,任意性規范也是授權性規范,其內容主要是允許或授權人們可以這樣行為。

公司法作為規范公司組織和活動的法律規范,是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的統一。其內容既體現強制性規范,也體現任意性規范。不過,從整體上講,公司法的內容是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它更多地體現出政府的干預。在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的比重上,理論界公認,公司法的強制性規范應高于任意性規范。事實上,世界各國或地區關于公司的立法情況也確實如此。綜合來看,就具體規范的設計而言,調整公司內部關系的規范應主要是任意性規范,而調整公司外部關系的規范應主要是強制性規范;僅涉及股東和公司利益的規范應主要是任意性規范,而涉及第三人、尤其是涉及債權人利益的規范應主要是強制性規范。不過,應當注意的是,雖然公司法以強制性規范為主,但公司法在具體的規范構成上,應當考慮到公司法的私法本質屬性,妥善解決公權力適度干預的“度”的問題,尤其是公權力介入公司內部法律關系時,更要審慎而為。特別是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判斷不能隨意取代公司和股東正常的商業判斷,而是要尊重公司和股東正常的商業判斷,尊重公司、股東、董事依法作出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意思表示自由和民事行為自由。只有當私法自治被濫用,導致公司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受到損害,公司法律秩序被扭曲或被破壞時,司法判斷才能適當地取代商業判斷。《澳門商法典》中有關公司法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特征。

公司法的內容以強制性規范為主,這是由公司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公司法的特征決定的。一方面,公司作為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其設立已不僅僅是股東之間的事情,而且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利益。如果公司可以任意設立、任意經營、任意發行股票及債券、任意分配利潤、任意解散等,那就勢必給正常的經濟秩序帶來混亂。為了保障社會交易安全,促進經濟秩序穩定,有必要通過法律對公司的設立及其經營作出嚴格規范。另一方面,公司法作為以公司為規范對象的法律,其組織法的特征是第一位的。作為組織法,它主要規定公司的設立、法律地位、組織機構、內部關系及管理等內容,而有關這部分內容的規范多表現為一種強制性規范。

公司法規范的強制性不僅表現在有關公司設立、組織機構、內部關系及管理等內容上,而且也表現在違反公司法規定時的嚴格責任上。《澳門商法典》有關公司的規范不僅規定了違反公司法律制度的民事責任,而且還規定了刑事責任。有些國家的公司法還規定了違反公司法的行政責任。另外,公司法規范的強制性還體現在對依法設立的公司從法律上予以認可和保護上。當公司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得到法律強制性的保護,如《澳門商法典》便規定,任何人的行為,包括股東或公司管理人員的不當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害時,公司依法享有要求賠償的權利。

基于公司法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并兼具任意性規范的特征,有學者認為公司法是兼具公法屬性的私法[1],或公法化的私法[2]。現代法學一般認為,凡涉及公共權力、管理關系、強制關系的法,即為公法;而凡屬個人利益、個人權利、自由選擇、平等關系的法,即為私法[3]。傳統上,商法作為商人自治法,屬于典型的私法。近現代商法作為調整商事交易主體關系的法律,一般被視為民法的特別法,從根本上說也屬于私法范疇。公司法作為典型的商法,當然屬于私法。但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社會整體利益觀念的加強,對于私法關系,世界各國或地區逐漸改變以往放任主義的態度,而采取積極干預主義的方式,從而形成所謂的“私法公法化”。在“公法化”的私法中,公司法表現得尤為明顯。公司法在仍以私法規范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的同時,為保障其私法規范的實現,設置了大量屬于公法性質的條款,從而形成“公司法之公法化”的傾向。例如,關于公司登記、公司財務會計、公司名稱、法定事項的公示主義等規定,都具有濃烈的公法色彩。當然,無論公司法的公法化程度如何,這些公法性條款始終處于為私法交易服務的地位,它們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法的私法屬性。

(三)公司法主要以成文法為表現形式

這是公司法在表現形式上所反映出來的特征。根據創制方式和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法律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所謂成文法,又叫制定法,特指由法定的國家機關創制和公布,并以成文的形式表現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如憲法、民法典等;所謂不成文法,泛指由法定的國家機關認可的,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具有文字形式或雖具文字表達但不具有系統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習慣、判例法等。其中,判例法又是不成文法的典型表現形式,它是指以判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規范。作為判例的先例對其后的案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可以成為日后法官審判類似案件的基本準則。通常,大陸法系的國家或地區以成文法為主要的法律淵源,而英美法系的國家或地區則以判例法為主要的法律淵源。

從法律淵源來看,公司法主要是一種成文法,它是由有權限的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以公司為調整對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以成文法為特征的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是如此,以判例法為主要特征的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也是如此。公司法主要采取成文法的形式和它本身主要是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有密切的關系。公司法作為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對公司的類型實行嚴格的法定主義,對于公司的法律地位、公司的設立條件、公司和股東的責任、公司的組織機構、公司會計與財務、公司的變更與清算等內容要予以全面且系統的規制。同時,公司法作為商主體法或商事組織法,應具有明確性、系統性、統一性和穩定性,而要達至這些目標,最適合的形式當然就是制定成文法了,它可以避免判例法的分散和易變,這也是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雖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卻仍非常重視公司法的成文法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澳門公司法也采取了成文法的形式,其有關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規定由有權限的立法機關制定,并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且采取納入了《澳門商法典》的體例。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說公司法表現為成文法,一方面,并不意味著公司法單指某一個法律文件。從廣義上說,作為成文法,公司法并不僅僅指某一專門的法典式的公司法,而是指涉及公司組織及活動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除法典式的公司法外,還包括其他的有關公司組織和活動的法律、法規等,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中涉及公司組織和活動內容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澳門,廣義上的成文公司法不僅指《澳門商法典》中專門規范公司的內容,其他法律中涉及公司組織和活動的內容,如《商業登記法典》中有關公司登記的規定、《澳門商法典》中有關商業名稱、年度賬目等的規定都屬廣義上的公司法。另一方面,我們說公司法表現為成文法,是就公司法的主要表現形式而言,并非指公司法只能有成文法這一種表現形式。相反,在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除成文的公司法外,還有許多公司法方面的判例,它們也是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公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近年來,大陸法系的國家或地區,在法律淵源上逐漸借鑒英美法系判例法成功的一面,有的地方甚至規定習慣也可成為法律的表現形式,如《澳門民法典》第2條規定,不違背善意原則的習慣,在法律有所規定時,可作為法的淵源,即法的表現形式。中國內地的審判機關,近期也在積極探索案例指導制度,力求避免因法官在法律適用時理解法律的偏差而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發生,而判例在避免同案不同判方面確實有著成文法不可比擬的優勢。

(四)公司法是具有一定國際性的國內法

這是公司法所確認的有關規則的適用范圍所反映的特征。法律按其適用范圍可分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大類。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是國際上的多個國家或地區,它主要由國際條約和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慣例構成。國內法則是由特定國家制定或認可并實施于該國主權所達范圍之內的法律。

公司法首先是國內法,它是本國發展經濟的重要法律之一。盡管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情況各不相同,但公司法在本質上是屬于國內法范疇的,它正是由特定的國家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實施的一種法律規范。不過,公司法又是國際貿易交往中必須具備的重要法律,它又不能不反映和尊重國際商事關系的客觀規律和要求,因而公司法不可避免地具有相應的國際性,這是由商事關系的國際性決定的。此外,公司法所涉及的公司不僅有本國公司,而且還有外國公司。本國公司中,又有本國資本與外國資本結合經營的公司。這也使得公司法必然會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各國在制定公司法時,都會注意并體現出公司法的國際性,在保留其個性特色的同時,還會概括出公司的一些共同的組織原則和活動準則。

從各國公司法的具體規定來看,共同性還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在對公司的概念和類型、公司的設立與注冊登記程序、公司所經營事業、公司名稱、公司資本與股份、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公司機關的設置與職權、公司債券的發行、公司的解散與清算等各方面的內容,在法律規定上有著不少的共同性,這正是公司法國際性的反映和體現。不僅如此,公司法的國際性還表現在跨國性公司法的實踐和嘗試上。歐盟便采取了制定公約、發布指令、制定統一的歐洲公司法三種方式來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公司法,如歐盟成員國簽署的《關于相互承認公司及法人公約》《關于公司國際性合并的公約》《關于公司破產程序的公約》等公約,以及歐盟先后發布的關于保護第三人、公司法、公司合并、某些類型公司的年度結算四個指令,對各成員國的公司法修訂和統一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公司法的國際性,決定了各國在制定本國的公司法時,必須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通行的公司規則和先進制度,以利于國際經濟的交往。不過,不論公司法的國際性特征如何,公司法終究是一個國家的國內法,公司法的具體內容,還得依據各個國家具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圍繞維護本國經濟秩序、促進本國經濟發展這一目標來加以創制、借鑒和吸收他國的經驗只是一種手段,而并非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公司法是具有一定國際性的國內法,是就整個世界范圍而言。在澳門,公司法的國內法特征則體現為它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一種域內法,因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并不是一個國家,只是國家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澳門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并實行與中國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不同的法律制度,是一個獨立的法域。因此,公司法的國內法特征在澳門便直接表現為域內法的特征,即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司法在地域效力范圍上僅僅限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此外,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后,澳門公司法不僅表現出規范在澳門經營的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公司,以及規范澳門公司與其他外國公司之間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性特征,而且還表現出規范在澳門經營的中國其他地區的公司,以及規范澳門公司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公司之間區域貿易關系的區際性特征。

(五)公司法是兼具程序法內容的實體法

這是公司法的內容在結構體例上所反映出來的特征。法律根據其規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指以規定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為主要內容的法的總稱,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一般是指以保障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的實現以及訴訟過程中帶有程序性的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方面的法的總稱,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實體法與程序法關系密切,甚至不可分離。實體法往往需要程序法才能真正得到執行,程序法的實施正是以實體法為依據,并直接服務于實體法的。實體法與程序法相互補充、相互保障、相互促進,以確保法律的正確適用。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是就法律規范的主要內容而言的。在立法實踐中,某一具體法律規范在內容上,其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特征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我們說某一個法律規范是實體法,不意味著它不能有程序法方面的內容規定,或者我們說某一法律規范為程序法,也不意味著它不能有實體法方面的內容。實際情況是,實體法與程序法往往是相互滲透的,實體法中可能涉及一些程序規定,程序法中也可能有一些涉及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的規定,我們只不過從整體上或本質上將某一法律規范納入實體法范疇或程序法范疇而已。

商法無論是在民商分立或是民商合一的國家或地區,作為私法,主要是以商人或商事組織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等為主要內容,因而體現出鮮明的實體法特征,應劃入實體法的范疇。但商法中,仍然包括了大量的程序性規定,如商事組織的設立程序等。對此,作為商法的公司法體現得特別明顯。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公司法都無一例外地側重于對公司的法律地位、成立的條件、公司的資本制度、股東及公司機關的權利義務以及股東與公司財產責任的劃分等實體問題的規定,這無疑凸顯了公司法的實體法特征。公司法就其主要內容或本質屬性來講,應屬于實體法范疇。在側重于實體性規定的同時,公司法還對取得實體權利所必須履行的程序等事項作了規定,如公司設立的程序、公司機關行使職權的方式、股權的轉讓、股票的發行與轉讓、公司債券的發行、公司變更、解散和清算的程序等,這又使得公司法具有了程序法的特征。公司法將實體法和程序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公司法的實施。

《澳門公司法》同樣表現出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又以實體法為主的特征。從《澳門商法典》關于公司的規定內容看,它主要是關于公司法律地位、公司機關的職權、股東與公司間的關系及股東和公司財產責任的法律規范,在此基礎上,《澳門商法典》也對公司設立的程序、公司機關行使職權的方式和程序以及公司變更、解散和清算的程序作了規定,較好地體現了實體法和程序法有機結合的特性。

(六)公司法的變動性呈現出鮮明的常態化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具有穩定性的一面。所謂穩定性是指法律保持不變,反對法律的朝令夕改。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規范的內在屬性,它是由法律的規范性和權威性所決定的。法律如果不能保持穩定,那么生活其中的人們便無所適從,法律就會喪失其規范作用。法律保持穩定,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會關系的穩定,保證社會在有序狀態中發展。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其穩定性又是相對的。任何法律,其內容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通常而言,經濟決定法律的內容,法律只是經濟關系的一般性和制度性的記載;經濟決定法律的發展變化趨勢,經濟的發展與變革總會引起法律的發展與變革;經濟決定法律作用的實現程度,法律的有用性是以滿足人們的經濟生活需要為衡量尺度的。正是基于法律與經濟間的這種關系,使得法律又必然顯現出變動性的特征,即法律的內容會因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因此,法律的變動性也是法律規范的內在屬性。法律的穩定性和變動性既相對立又相統一,只是在具體條件下,法律的穩定性和變動性中一方會占據主導地位而已。不過,總的來看,法律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法律的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我們講法律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其不發展變化,同樣,我們談到法律的變動性時,也不是對法律穩定性的否定,更不是指法律的隨意變動,而是法律穩定性的一種自我完善修正的方式。因為,一方面,法律的變動首先是因為決定法律內容的社會經濟關系出現了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法律的變動須由國家法定的機關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

法律的穩定性和變動性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在任何法律規范中都會有所體現,商法也不例外。不僅如此,與其他法律相比,對商法來講,法律的變動性不僅必須而且還呈現出常態化特征。這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的一面,當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就應對商法作出適時補充、修訂或廢除,否則商法就將嚴重滯后于經濟生活,從而失去其存在的基礎與意義。這樣一來,商法經常進行修訂就很有必要,其結果自然就是商法的變動性呈現出常態化的特征。

在商法中,公司法無疑是最能體現其變動性的法律。在各國商法的修訂中,公司法的修訂不僅在數量上最多,在規模上也是最大的。急劇變動的社會經濟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僅帶來了公司理念的更新,也推動了各國公司立法的發展。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世界各國或地區的政府都加大了對其公司法修訂的步伐,公司法的修訂活動成為全球性潮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公司法的改革浪潮更是席卷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先后進行了公司法的修改,有的國家或地區甚至多次進行了公司法的修改。例如,英國分別于1967年、1972年、1981年、1985年、1989年對公司法作了重大修改,并形成了由商務部組建的專家委員會,每隔若干年便對公司法進行系統檢查和修訂的慣例;美國在繼1991年修訂后,又于1999年、2001年、2002年對《商事公司示范法》作了較大幅度的修訂;中國臺灣地區的公司法自頒布之后已歷經了12次修訂,其中1970年、1980年、1983年、1997年和2001年的修訂為涉及條款極廣的全面修訂,最新修訂是在2005年;日本公司法的修訂則更為頻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修訂的頻率又進一步加快,在短短的16年時間里,就經歷了1990年、1993年、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的較大修訂。2005年通過的《日本公司法典》則更是一次系統的法典編纂。即便是修訂法律比較嚴格的中國內地,公司法自1993年頒布以來,分別于1993年、2004年和2005年作過3次修訂。其中,2005年的修訂屬于大規模的修改。當然,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這次修訂應該只是階段性的,國家立法機關應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要求,隨時對公司法作出修訂,而不能像這次這樣,時隔12年才作出“十年磨一劍”式的實質性修訂[4]

澳門在回歸以前,主要適用《葡萄牙商法典》來規范公司的設立及其運作。后來為適應法律本地化的需要,澳門制訂了本地的商法典,對公司法律制度予以規范。在商法典本地化之前,澳門的主要公司法律制度既沒有中文本,澳葡當局也沒有結合澳門本身的實際情況及時作出修訂。商法典的本地化,本是一次比較好的修訂機會,但由于本地缺乏雙語法律人才,本地化的商法典實際上委托葡國的學者負責起草。雖然起草者也試圖去起草一部符合澳門實際情況的法典,但受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在澳門回歸前,商法典雖實現了本地化,但法典的內容與澳門本地的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關于公司法律制度的內容更是如此。盡管立法者在制訂《澳門商法典》時已充分注意到法典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為此在核準《澳門商法典》的第40/99/M號法令第8條規定設立由法律工作者及企業主組成的委員會,于《澳門商法典》生效前五年內跟進其適用情況,負責接收旨在完善《澳門商法典》的意見,并向政府當局提出建議。但實際情況是,《澳門商法典》生效(1999年11月1日開始生效)才一個多月的時間,社會上關于《澳門商法典》需要修訂的呼聲便很高,其中有關公司商業名稱、公司行政管理機關成員委托第三人代其擔任職務的授權在商法典生效日起180日后失效、公司資本下限等規定更是亟待處理,否則會影響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初期的社會經濟秩序。剛成立不久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順應民意,于2000年3月初成立由法律界、金融界及工商界代表組成的跟進《澳門商法典》適用情況關注委員會,收集有關《澳門商法典》修訂的意見。因應社會的迫切要求,2000年4月26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過第6/2000號法律,就《澳門商法典》的部分條文先行作出修改。其后,由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人才尤其是雙語法律人才的不足,《澳門商法典》的修訂工作進展緩慢。到2005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法律改革辦公室,《澳門商法典》的修訂工作有所推進。2009年,在經多輪咨詢后,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于同年7月28日通過第16/2009號法律,對《澳門商法典》的部分條文作出修訂。目前,關于《澳門商法典》的修訂工作仍在進行中。由于澳門關于商法的理論研究仍有待加強,加上熟悉中葡雙語又熟悉法律且精于立法技術的法律人才短缺,《澳門商法典》尤其是關于公司法律制度的全面修訂工作恐怕仍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對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既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草擬法律人才的引入或培養、現有法律人員的大膽使用等方式,多頭并舉,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包括《澳門商法典》在內的法律修訂等適應化工作做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澎湖县| 汝阳县| 莒南县| 丹巴县| 临沧市| 佛坪县| 左贡县| 巨野县| 五寨县| 丰原市| 天等县| 读书| 绥德县| 永嘉县| 新营市| 准格尔旗| 康乐县| 辉南县| 应城市| 班玛县| 普陀区| 焉耆| 洛南县| 安远县| 镇康县| 前郭尔| 保德县| 嘉祥县| 水富县| 图们市| 井研县| 元谋县| 金沙县| 托克逊县| 行唐县| 伊通| 通江县| 临沧市| 自贡市| 且末县|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