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048字
- 2022-05-23 10:42:26
專制與自由
為了闡釋東亞歷史與歐洲歷史、中國歷史與日本歷史之間的差異,曾有學者(美國的德裔漢學家——卡爾·魏特夫)提出了“治水理論”。
中國的農業依賴流域廣闊的河川的治理與灌溉,以這樣的農業為基礎的國家,治水、灌溉是一項國家事業。管理此事的官僚(其頂級是皇帝)通過掌控治水和灌溉,達到統治農民的目的。而且,由于官僚權力是中國的唯一權力,該權力進而發展成專制權力。而日本雖然也是以依靠治水和灌溉的農業為基礎,但由于河流小,所以治水和灌溉是地方性的,無法上升為國家事業,因而也就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統治全國的專制官僚權力。
另外歐洲歷史與中國歷史不同的是,歐洲農業不以治水和灌溉為基礎,而且權力被劃分給了國王、封建貴族和僧侶,官僚權力并不是唯一權力。單一的權力無法進行專制統治,在多個權力的相互抗衡中,自由得到擴大,自由城市得到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得以發生。
這個用來解釋中歐、中日之間歷史差異的“治水理論”,其妥當與否暫且不論,用權力是單一還是多元來解釋中國和歐洲間自由發展差異的角度倒是很有意思。
從權力構造來看,王朝時代的日本同歐洲一樣,是權力多元化。除了天皇和貴族藤原氏的權力并立外,佛教的教權也擁有足以與二者分庭抗禮的力量。在日本形成的佛教的這般強大教權,是中國所沒有的。可以這么說,日本的這種權力形態促使支撐中央集權王朝體制(仿照中國制度建立的)的均田制瓦解,并發展為莊園制,進而又擺脫了莊園的王朝權力,帶來了以之為基礎的武家體制的發展。
從鐮倉幕府成立的12世紀末到江戶幕府成立的17世紀初,在這四百年間,幕府、王朝、封建貴族以及佛教的權力彼此對立,為自由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而在這些權力的對立抗爭中,幕府、王朝和佛教逐漸失勢,在由封建貴族的一支——德川氏重新組建的幕藩體制下,已經沒有能與將軍權力抗衡的力量了。也就是說,在幕藩體制下,曾經的多元化權力結構喪失,由單一權力進行專制統治。
雖然中國也有所謂的“貴族制”時代,但中國的“貴族制”指的是官僚位階由貴族門第高低決定,并不是貴族權力與皇帝權力并立。因而,并不能說這一時代的權力是多元的。
中國的權力是僅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官僚權力。雖為專制統治,但并不意味著這唯一的權力不受任何約束。限制該權力、防止該權力惡性濫用的是對“天”的畏懼。在認為帝位是由天命賦予的中國,失去天命就意味著失去皇帝地位。而且人們通常認為天命反映在民間輿論里,因此勤勉為政,不招致民間的譴責和反抗是皇帝的理想模式。由此,我們也可以找到限制皇帝權力的中國式民主政治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