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223字
- 2022-05-23 10:42:25
緒言
之前各卷均講述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發展。對于其他國家與民族的講述僅局限在與中國相關的領域。特別是,對于歐洲及由其殖民地發展起來的美利堅合眾國的論述幾乎沒有。
從這卷起,歐美各國開始與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各國發生了重大關聯。也就是說,此前僅通過商人或特許貿易公司與歐美各國擁有私下關系的東亞各國,開始與歐美各國建立起了正式的條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開國”。“開國”后,與歐美各國的關系變成了亞洲各國的重要課題。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一開國是強迫的結果。
被強迫開國意味著,強迫的一方歐美各國(之后日本對朝鮮也是如此)有讓中國、日本等國家開國的需求,而中國或日本并沒有這個需求。不,倒不如說,盡管中國、日本或者之后的朝鮮有著不宜開國、不能開國的理由而不愿開國,但卻被歐美各國“強加”了開國,這么說更符合實情。
歐美各國為什么強迫中國、日本開國呢?迫使中國開國的英國和迫使日本開國的美國之間雖然有些差異,但就像英國最為典型的表現那樣,都是因為使用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本國資本主義需要市場和原材料。而為了將原材料和工廠、產品和市場連接起來,又有了蒸汽火車和輪船的發明。

被強行開國,《天津條約》簽署場景
另外,歐美各國能夠強制要求開國,也是因為有以蒸汽為動力的軍艦加上其裝配的近代化火炮,以及配備手槍的陸戰隊等所展現出來的武力。
另一方面,中國、日本、朝鮮拒絕開國有很多原因,而最基本的是對歐美各國的不信任和戒備。這是對于文化、政治體制、生活方式不同的對象所普遍持有的蔑視、警戒和疑惑。
再加上由于對方炫耀遠比自己優越的武器裝備,并試圖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與之接觸的中國和日本當局者,當然也就對持有如此武力的異質者懷有警戒心,并排斥與他們建立關系。
就這樣,與東亞各國異質的歐美各國,憑借著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力、技術革新所帶來的先進運輸手段、由強大武器武裝起來的國力,為尋求市場和原料,強行要求東亞各國開國。那么對東亞各國而言,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應對。
任何人皆可行之事,唯初行者為至難。雖然回過頭來看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但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卻沒那么容易。其間有很多彎路,有些在后來看來是不明智的抵抗,有些是令人憤慨的屈服。
當然,由于東亞內部各國的習慣不同,應對方式也有所不同。盡管有所不同,但在探索應對方法的痛苦當中,這些民族都熬過了將世界整合為一體的新世界史的發展歷程,鍛煉出了生存下去的力量。
對于各民族而言,在這一世界史中存活下去相當于要忍耐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就像曾經的羅馬一樣,無論怎樣的強者,歷史終究要將其湮滅;而無論怎樣的弱者,也會有榮光的到來。因此,不能因為自己是強者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失敗了就氣餒。
本卷所講述的19世紀及20世紀初的東亞歷史,即是對由于歐美的科學、經濟、武力而被強行編入國際秩序的東亞各國在一邊肩負著各自的傳統,一邊與歐美國力對抗中,不斷犯錯并摸索應對之道,鍛煉在新開始的世界史中生存下去的自身力量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