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761字
- 2022-05-23 10:41:00
“夢幻強國”日本
很多人都不曾想到,紅巾黨徒還曾搬出過日本的名字。教主韓山童曾以宋代皇帝子孫的名義頒下詔敕,其中的一節中提到“蘊玉璽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
元末學者葉子奇(浙江省龍泉人,從王毅學宋學,官至巴陵主簿,著作有《草木子》四卷)對這一說法進行了說明,他認為這指的是南宋廣王被元軍追至廣東南部崖山投海自盡時,侍奉廣王的丞相陳宜中遠赴日本搬救兵一事。他還認為,紅巾軍借用這個傳言使天下為之動搖,因而窮苦人都抱著歸家一般的想法響應紅巾軍。由此可見紅巾軍壓倒性的聲勢。
但是,葉子奇所說的與真實的情況不符,陳宜中并不是去日本,而是去占城求的援兵,由于并未成功而逃亡到了泰國。
不過,且不管事實如何,連葉子奇這樣的學者都相信南宋曾向日本請求援軍,這顯示出當時日本的實力是被南宋人士認可的。日本之強為中國所知,不用說是始于元軍,而這一問題在元末顯得愈發嚴峻。這一時期的學者吳萊(元末的文學家,浙江省浦江人,他十八歲的時候作了《論倭》一文)說過:“如今的倭奴不能和以往的倭奴相提并論。以往的倭奴,即使已經非常衰弱了,還能抗拒中國的士兵。如今的倭奴更是十倍于此。”⑤這些越來越夸張的描述,也讓中國人越發恐懼倭寇的劫掠。
而另一方面,也有漢人為元軍被擊退而拍手稱快。痛憤于元朝滅南宋而隱居的鄭思肖(福建連江人,反元遺民,墨蘭畫的大家,畫蘭不畫根,著有《鐵函心史》)在聽說元朝大敗時感覺積郁全消,他還作了一首《元韃攻日本敗北歌》。
這樣來看,紅巾軍是想在指明皇帝象征物玉璽的所在,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的同時,拋出虛構的日宋軍事密約以恫嚇元朝廷。
盡管如此,他們將連見也沒見過的日本搬出來壯聲勢,這一招也是相當奇絕,而作為當事人的日本人對于自己的幻象在中國如此大顯神通卻一無所知。而且更為諷刺的是,這些強悍可怕的日本人,也就是倭寇,此時已經盯上了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