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1121字
- 2022-05-23 10:40:55
海上之狼
日本天文十六年(1547年),按明朝的年號來說是嘉靖二十六年,舊歷五月四日,日本的四艘遣明船從五島地方的奈留島揚帆起航。船隊九死一生地渡過暴風雨橫虐的東海,被風吹得四散。一號船于當月十三日到達浙江臺州。而三號船則于當月十四日在溫州洋面上遭到二十八艘海盜船襲擊,死九人,還被奪走一艘舢板。這些海盜是規模相當龐大的海盜集團。后面也會說到,這一時期,寧波洋面雙嶼島周圍的走私貿易正處于全盛期,因此這些海上之狼常常在此嚴陣以待,圍獵滿載貨物的航船。
關于這些海上之狼的真實身份,古人留下了一些記錄講述自己的印象。就在大約五十年前的明弘治元年(1488年),前往朝鮮南部濟州島赴任的一位李朝官員在途中接到父親的訃告,匆匆趕回本土,途中遭遇了惡劣天氣,其所乘船漂流到了千里之外的浙江南部。
他們在寧波洋面上遭到了海盜襲擊,留下了記錄《漂海錄》(作者崔溥,全羅道羅州人,可對照日本僧人策彥所著的《入明記》閱讀),其中是這樣描述那些海上之狼的:
“正月十二日的傍晚,有兩艘船駛來我方。一艘大約搭乘十個人,打扮都是穿黑棉褲、著草鞋,有的頭上系著巾帕,有的戴著竹葉笠,披著棕櫚蓑。他們吵吵嚷嚷地說著中國話,但是我們不明白,于是轉為筆談。其人寫道:‘我是大唐的林大,將你們從大唐購買的寶物都交出來!’然后我們交代了航船遇難的經過,將米交給了他們。之后他們聲稱我們可以在此逗留休息至風向好轉,并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島上。
島上有兩間茅草屋,似乎是制作干鮑的人家。我們一行已經疲勞到了極點,那天晚上倒頭便睡。晚上十點左右,那個林大率領二十幾人,拿著刀槍,帶著火炬,闖進來寫給我們幾個字:‘我是觀音佛,已經看透了汝輩的心思,如果藏有金銀馬上交出來!’然后他們仿佛早有預謀似的,撕搶衣物,揮刀威脅,拳打腳踢,奪去了所有東西。最后他們砍掉我們的錨石、纜繩等物扔下海去,將我們的船引至外洋,揚長而去。”⑥
這些人就是被稱為鼠賊的集團,從浙江到福建、廣東一帶的沿海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海盜的巢穴,歷史上出了一連串聲名赫赫的大海盜。
太古遠的就不說了,宋末的朱清、張瑄,元末的方國珍都是史上留名的海盜,他們都是浙江出身。還有明末清初之際橫空出世、與我國大有淵源的鄭芝龍,清代中期艇盜之亂(以安南為后援的海盜集團,1810年被清朝武將李長庚鎮壓)中惡名遠播的蔡牽,他們都是福建泉州人。
另外,后期倭寇末期,與倭寇勾結的海盜吳平、曾一本等人是廣東潮州出身。這些潮州海盜的大首領張璉蜚聲海外,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叫作“Chang SiLao”。傳說他逃亡之后,當上了蘇門答臘島上巴鄰旁的王。他還有一位部下林鳳,被歐洲人稱作“Limahong”。
包括后期倭寇的核心人物李光頭、許棟、王直等人在內的中國東南海上的海盜群體在倭寇史上構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