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活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 張其成
- 2484字
- 2022-05-25 22:16:22
四、《黃帝內經》書名隱藏養生秘訣
現在我們來說一說《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書名蘊藏有什么秘密。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黃帝內經》不是黃帝寫的,是西漢中期最終匯編成書的。那為什么書名中有“黃帝”二字呢?注意“黃帝”的黃是黃色的黃,不是“皇”。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講《黃帝內經》,看到他們打出的宣傳橫幅上寫著《皇帝內經》,把我嚇一跳。我說我是老百姓,我哪懂皇帝是怎么養生的,應該是“黃帝”。因為漢代人最崇尚黃帝,尊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托名“黃帝”顯得這部書有最高的神圣性、權威性。當然這本書與軒轅黃帝也不是一點關系都沒有,很可能是黃帝的思想經過口耳相傳、不斷補充、不斷豐富,最終形成了這部偉大的經典。
再看這本書的內容和體例。這是一部問答式、對話體的著作,基本上是黃帝和其大臣之間的問答,大部分是黃帝問,大臣回答。他有六個醫臣(掌管醫藥的大臣),如岐伯、伯高、雷公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叫岐伯。黃帝在統一天下之后,就“問道于岐伯”。他把岐伯稱為天師。黃帝是何等人物?是古代的帝王,但是他仍然很謙虛地詢問比他地位低的人,還尊其為天師。這不僅說明黃帝胸懷博大,更說明生命問題的重要。為了搞清楚生命的秘密,黃帝甘愿屈尊,不恥下問。
《黃帝內經》大部分篇章都是黃帝問、岐伯答。所以后來人們就用岐伯和黃帝這兩個名字的開頭“岐黃”表示《黃帝內經》,將《黃帝內經》稱為“岐黃之書”,中醫也稱為“岐黃之術”“岐黃之道”“岐黃之業”,以此紀念岐伯和黃帝這兩位中醫藥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原創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對話體的。比如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有我國記錄孔夫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集《論語》。《黃帝內經》也是黃帝和大臣的對話集。
說完了“黃帝”,再說說“內經”。有“內經”,那么有沒有“外經”呢?有!《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十八卷,《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有人就問了:《黃帝內經》是不是講內科,《黃帝外經》是不是講外科?不瞞你們說,我雖然是第一個研究《黃帝內經》的博士后,但我沒見過《黃帝外經》,所以《黃帝外經》是不是講外科,我也不知道。當然有人說不是,我同意你們的觀點。為什么?因為當時的醫學沒有分科。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現在所流傳的《黃帝外經》,實際上是清代陳士鐸傳出來的,叫《外經微言》,應該不是原本的《黃帝外經》。
為什么要分內經和外經呢?按照古書的體例,同樣一本書如果分內和外,比如《莊子》就分為內篇、外篇,還有雜篇,那么至少有兩個意思:一是作者不同,“內”往往是作者自己寫的,“外”往往是作者的弟子寫的;二是重要性不同,“內”往往是主體部分,“外”往往是輔助部分。我想《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可能也有這樣的意思。但我認為內經的“內”字還隱藏著一個秘密:那就是善待生命的方法,一定要“內求”。現在我們一提起養生或者治病,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么?是吃!吃什么營養品、吃什么藥。這是外求!《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內求”,是要找內在的原因、內在的方法。《黃帝內經》有一篇雖然叫《外揣》,就是通過揣測體外的聲音和顏色的變化,去了解內臟的病變,但目的還是內求。《黃帝內經》就是通過“內求”以及其他多種方法去激發人體內部的潛能,激發體內本來就有的自我修復、自我抗病、自我免疫的能力,從而達到與天地相應的健康、快樂的境界。
然而現代人對“內求”卻表現為三個“不”:不愿意內求;不敢去內求;不屑于內求。為什么?因為內求畢竟太困難了,太辛苦了。比如內觀,是要閉著眼睛往自己體內觀察,觀察氣血流動。有的人一閉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沒有。很容易出現幻覺,心中一緊張,就有點害怕,有點恐懼,所以不敢內求。更多的人是覺得內求是虛的,神神秘秘的,能有什么效果啊?有的人在打坐以后,馬上就想見到效果,一旦沒有效果,立即就否定它。這真是太可惜了,太遺憾了!所以我在書中會盡力讓大家找回這種內求的方法,在內求中體悟生命的奧妙。
我們再來看《黃帝內經》兩個部分《素問》和《靈樞》,這兩個書名是什么意思?先看“素問”,一般都把“素”當作平常、平素,“素問”就是平常的發問;也有人將“素”理解為根本,“素問”就是詢問根本。其實我們只有了解了古人對宇宙生成的認識,才能明白“素問”的真正含義。在先秦時期有一位與老子、莊子并稱的道家人物叫列子,他在《列子·天瑞》中將天地宇宙的生成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太易”是第一個階段,這就是《易傳》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狀態,這時元氣還沒有出現;到了第二階段“太初”,元氣開始出現;第三階段“太始”,形狀開始出現;第四階段“太素”,質量開始出現,所以后來有了一個詞叫“素質”。“素問”的“素”就是“太素”,就是“素質”,也就是人體生命的本質。《素問》就是指對生命本質、本原的追問。所以《素問》主要講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問題。
再看《靈樞》,“靈樞”又是什么意思?繁體字的“靈”上面是一個“雨”字,中間是三個“口”字,下面是一個“巫”字,本義是指能用咒語與天神溝通并能求雨的巫師,后來與“神”連用成“神靈”。神靈是主宰人的生命的,這個神靈在人體里面,就是靈氣、神氣;“樞”是樞紐,樞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關鍵,泛指道路。靈樞,意思就是主宰生命的樞紐和關鍵,也就是神氣、靈氣運行的通道,這個通道就叫經絡,經絡是生命的樞紐和關鍵。《靈樞》原來稱為《針經》,主要是講經絡和針灸的。
《黃帝內經》原本是十八卷,《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后來通行版本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素問》八十一篇,《靈樞》也是八十一篇。八十一是兩個九的乘積,“九九八十一”,“九”為陽數之最。這里又有一個秘密,表明人體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陽氣。明代一位了不起的醫學家叫張景岳(介賓),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大寶論》,他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黃帝內經》揭示了人體生命的各種秘密,我將在本書中為大家解開《黃帝內經》所蘊含的生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