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活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 張其成
- 2165字
- 2022-05-25 22:16:22
三、《黃帝內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
上面我講了《黃帝內經》是一本什么書,我用三個“第一”、兩把“鑰匙”做了概括:《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是第一部養生學的寶典,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是打開生命密碼的鑰匙,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下面,我來說一說《黃帝內經》這本書是誰寫的,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流傳的。說起來,這里面還有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黃帝內經》是誰寫的。是不是軒轅黃帝寫的?當然不是!黃帝距今已將近五千年了。司馬遷寫的《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記載了五帝的事跡。哪五個帝王?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其中的第一個帝就是黃帝,我們現在說的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從黃帝算起的,目前還沒有發現五千年前有文字,那時候的黃帝是不可能親自寫下這部洋洋灑灑十幾萬字的巨著的。顯然《黃帝內經》是后人寫的。但也不能說這本書和軒轅黃帝一點關系都沒有,我的猜想,可能是后人把從黃帝開始的有關思想,先是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然后慢慢豐富,最后匯集成書的。什么時候匯集成書的呢?我的師爺、中醫泰斗任應秋先生認為,是戰國時期成書的。不過根據我的考證,《黃帝內經》雖然有一些內容形成于戰國時期,但其主體部分最后匯編成書是在西漢中期,也就是漢武帝之后,距今兩千多年。當然這還不包括《素問》的七篇大論,七篇大論是唐代加上去的。我的導師錢超塵先生曾考證過《黃帝內經》的用字,發現一些字用的不是戰國時的字義,而是漢代人的字義,如大豆、小豆的“豆”這個字,在《黃帝內經》就是作植物的豆子講,而并沒有從甲骨文一直到戰國時期所指的盛食物的高腳器皿的意思。我曾考證過《黃帝內經》中引用司馬遷《史記》的話,發現其受到了《淮南子》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巨大影響,而這幾本書都是在西漢中期寫成的,所以《黃帝內經》成書不可能早于西漢中期。
《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書名在現存最早一部目錄文獻《漢書·藝文志》中就有記載,《漢書·藝文志》將所有圖書分為六類,其中第六類書叫《方技略》,就是中醫圖書。中醫圖書分了四類,其中第一類叫“醫經”,共有七種書:《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遺憾的是,除了《黃帝內經》,其他六種都失傳了,只剩下《黃帝內經》十八卷,究竟是哪十八卷呢?《漢書·藝文志》中并沒有記載。東漢醫圣張仲景沒有提到《黃帝內經》這一書名,但提到了《素問》和《九卷》的名稱,到西晉皇甫謐才第一次提出《黃帝內經》就是《素問》和《針經》兩個部分。《針經》也就是《九卷》,后來改名為《靈樞》。兩部分各為九卷,加起來就是《黃帝內經》的十八卷。
晉代以后,《素問》和《靈樞》的流傳命運實在是太坎坷了。先看《素問》,從漢代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素問》在民間還是流行的,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全元起的醫家還給《素問》做過注釋,可惜這個注釋版本后來消失了。到了唐代,《素問》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了。幸虧在唐玄宗時出了一位喜好《易經》、老莊和醫學的大學者,叫王冰,他從他的老師那里得到了一個秘本,于是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注成《素問》二十四卷,王冰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特地把運氣七篇大論補入《素問》中,合為八十一篇。這個版本經過了北宋官方設立的校正醫書局的整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素問》的通行版本。本書解讀《素問》用的就是這個版本。
我們再來看一看《靈樞》。《靈樞》的命運就更不平順了。到了北宋時期,這本書在中國已經失傳了,所以校正醫書局沒有能夠校正這本書。好在這本書被保存在高麗國(今朝鮮),當時高麗國提出,他們可以把這本書進獻給我國,但必須和我國交換購買一本叫《冊府元龜》的書和其他歷代史書。《冊府元龜》可是一部了不起的書,居宋代四部大書之首,記載了從上古到五代的君臣事跡,是一部政治歷史百科全書。高麗國的這個條件太苛刻了,所以遭到大名鼎鼎的蘇東坡的堅決反對。當時蘇東坡是禮部尚書,他給皇帝宋哲宗寫了一個奏本,陳述了換購的五大危害,但宋哲宗沒有采納蘇東坡的意見,這樣《靈樞》就被傳回了中國。我們得感謝宋哲宗,否則有可能我們再也見不到《靈樞》了。我們還得感謝一個人,南宋初年的史崧,他家里秘藏了這個《靈樞》版本,他不僅下功夫進行校對整理,而且將其公布于世,只可惜后來史崧的原刻本也不存在了。幸好元代和明代的一些刻書家根據史崧的版本重新翻刻了,這才保留下來。
除了《素問》和《靈樞》,我還要再說一個版本,叫《黃帝內經太素》,這是唐代初年楊上善編撰的,這是《黃帝內經》的早期傳本之一,他將《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的內容按照不同的主題做了重新分類并加以注釋。不過這本書后來在國內失傳了。感謝唐代高僧鑒真和尚,他在六十六歲高齡且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在五次東渡失敗后,終于第六次東渡到了日本,他隨身帶去的書籍中就有這本書。這本書一直藏在日本京都的皇家寺院——仁和寺里,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被發現。我們還要感謝一個叫楊守敬的中國人,是他花重金買了這本書的影印本,并帶回了中國。
最后我要特別提到《黃帝內經》的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在2011年5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投票中,成功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版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請大家記住,這個版本就是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刻本,距今將近6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