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活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 張其成
- 6字
- 2022-05-25 22:16:24
從養生到養神
養生的一大總原則
上一講我講到《上古天真論》中黃帝向岐伯問了人生第一個問題:人怎么才能活過百歲?具體說就是:為什么上古之人能活過百歲而現代人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岐伯作了回答。他的回答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他是這么回答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是回答上古之人為什么能活一百多歲。岐伯這一段回答提出了養生的兩大問題:第一,養生的總原則;第二,養生的四大方法。我們先來看這總原則,就是“道”。上古之人因為“知道”,所以活到一百多歲。
這個“知道”不是今天所說的“知道不知道”的“知道”,在古代它是兩個詞“知”和“道”,也就是了解、掌握“道”。什么“道”?就是養生之道——養生的總原則。但光“知道”是不行的,還要“做到”。“知道”和“做到”相差十萬八千里。只有“知道”并且“做到”,才可以活過一百歲。那么這個“道”,也就是養生的總原則,是什么呢?就是八個字:“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請大家記住這八個字。意思就是“效法陰陽的大規律,與術數相和諧”。這里有兩個主題詞,一個是“陰陽”,一個是“術數”。
“陰陽”是《黃帝內經》的總綱領。“陰陽”當然來源于《易經》,雖然《易經》的原文沒有提到“陰陽”兩個字,但《易經》通過兩個符號表達了陰陽思維卻是不可否定的。這一點我在《張其成講易經》一書里已經說過了。要想養生,首先要搞清楚“陰陽”。現在出現了各種各樣養生的說法。幾年前有一個所謂“養生大師”說養生就是要吃綠豆,結果大家紛紛吃綠豆,把綠豆吃得漲價、缺貨;又有一個“大師”說你們都要吃生泥鰍,結果好多人吃了以后得了寄生蟲病,到醫院去搶救。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說法,這些說法都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就是沒有分別陰陽!人的體質是分陰陽的,人的健康情況、疾病情況是分陰陽的,食物、藥物都是分陰陽的,不同疾病的人不能都吃同一種藥物。還有人的日常生活一定要和天地日月的陰陽變化相符合,比如人的作息、起居、飲食、運動都要效法一天的晝夜旦夕、一個月的晦朔弦望、一年的春夏秋冬等這些陰陽變化規律。不能違背,一旦違背,必定生病。
再看術數,前一個字是技術的“術”,后一個字是數字的“數”,意思就是方法、技術,而這些方法、技術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和于術數”,就是說養生的各種方法都要與陰陽大規律相吻合、相和諧。
如果把“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八個字壓縮成四個字,是哪四個字?“陰陽”兩個字一定要有。再加“術數”兩個字?不對!術數其實就是陰陽的具體體現,以數字為例,古代有幾個數字?十個。哪十個?不是零到九,而是一到十。其中五個陽數、五個陰數,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所以數字就是陰陽的體現,說了“陰陽”就可以不用再提“術數”了。
“和于術數”中的“和”字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還差一個字,有人說和諧、有人說調和,都不錯。但我認為應該是“中”字,合起來,養生的一大基本原則就是“陰陽中和”。我曾在《張其成講易經》里面提到過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就是“陰陽中和”。從儒釋道三家來說,都講“中和”。儒家講“中庸之道”,道家、佛家講“中道”“中觀”;儒家講“仁和”,道家講“柔和”,佛家講“圓和”。中醫更是講調和致中。所以我要說:中醫養生其實就是中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中醫養生的原則其實就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體現。
一個人要想身體健康,要想快樂,要想長壽,最重要的就是要“陰陽中和”。
先說說陰陽的“和”——和諧,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要與自然和諧,這叫天人合一。天和人這一對關系中,誰是陽,誰是陰?天是陽,人是陰。也就是說,人為陰,是處于從屬地位的,人要服從自然;自然為陽,是起主導作用的。人不能破壞自然環境,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可是大家看看現在的情況,由于人不尊重自然、破壞自然,結果怎樣?遭到報復了吧?生態失衡、環境惡化、霧霾肆虐,導致各種惡性疾病發生。這都是天人不和的必然結果。
第二,要與社會和諧、與其他人和諧,這叫人我合一。在人與我這一對關系中,誰是陽,誰是陰?有人說了人是陽,我是陰。如果從所處的空間位置來說是對的,別人是外面,我是里面,外面是陽,里面是陰。但如果從作用上看就錯了,在人和我這一對關系中誰起主導作用?當然是自己,自己和別人的矛盾是誰造成的?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戰勝了世界。
第三,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要和諧,也就是形體與精神要和諧,這叫形神合一。在形體與精神這一對關系中,誰是陽?有人說身體,有人說精神。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是精神,前面我們說過人一生下來神氣充足,后來長大了神氣慢慢衰退了,神氣全部衰盡的時候,人就死了。養生說到底就是養神。精神好、心態好、神氣足,人就不會得病。
就儒釋道三家而言,都注重這三個層面的和諧,但相比較而言,道家更偏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更偏重于人和社會、人與人的和諧,而佛家則偏重于個人內心的和諧。
再說說“中”,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既不太過,也無不及。但“中”不要簡單看成就是“中間”,“中”主要是適中、恰到好處的意思。“中”就是“唯變所適”“惟義所在”。唯變所適,只有隨機應變才能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意思。惟義所在的“義”就是適宜、合適,就是只要合適了就行,不要拘泥于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養生正是如此,不同的人宜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我給養生下過一個定義:養生就是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養生的總原則要落實在養生的四大方法上,哪四大方法呢?請看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