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婚
古時候,男子一旦成婚,就意味著要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婚姻對于普通男子的意義尚且如此,那么對于人中之龍的皇帝而言,意義更甚。皇帝的家是紫禁城,整個國家都是它的外延,所以,皇帝要了解整個國家的人情世故。正因如此,皇帝的“成人禮”就顯得格外重要。每個皇帝都要結婚,那么,紫禁城里一共舉行過多少次大婚典禮呢?
大婚是指已經登上皇位的皇帝的婚禮,即迎娶正宮皇后的隆重儀式。明、清兩代,并非所有的皇帝都舉行過大婚儀式,只有年幼時繼位的皇帝,在成年之后才會舉行大婚典禮,冊立皇后,選立妃嬪,之后便會親政,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君王。而繼位之前就已經結婚的,繼位之后只舉行冊立皇后大典,不補辦婚禮。
明、清兩代,沖年繼位,歷經大婚,在紫禁城里迎娶皇后的皇帝,明代有英宗、神宗,清代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和宣統。
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以明宣宗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正統七年(1442年),明英宗在紫禁城舉行大婚,冊立工部尚書錢允明的長女錢氏為皇后,史稱“孝莊睿皇后”。
明神宗朱翊鈞,明穆宗長子,五歲時被立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時年十歲的朱翊鈞繼承皇位。萬歷六年(1578年),朱翊鈞迎娶王氏,立為皇后,史稱“孝端顯皇后”。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1643年,福臨繼位,次年改元順治,時年六歲。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冊立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之女、孝莊皇太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后被廢,降為靜妃。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帝在紫禁城舉行了第二次大婚,蒙古科爾沁部多羅貝勒淖爾濟之女、孝莊皇太后的侄孫女、廢后的堂侄女博爾濟吉特氏被立為皇后,史稱“孝惠章皇后”。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第三子。1661年,玄燁繼位,改元康熙,時年八歲。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與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舉行大婚,冊立其為皇后,史稱“孝誠仁皇后”。

《光緒大婚圖冊·太和殿筵宴》(局部)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 的長子。1861年,載淳繼位,年號同治,時年六歲。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阿魯特氏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后的父親崇綺是自清以來唯一的“蒙古狀元”,出身蒙古,卻是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家族甚是顯赫。據記載,皇后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采好,同治對其非常敬重。同治死后,被慈禧折磨得身心疲憊的皇后,選擇了追隨同治而去,謚號“孝哲毅皇后”。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其父愛新覺羅·奕,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的弟弟,爵封醇親王;其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的胞妹。同治死后沒有子嗣,按“兄終弟及”的傳統,選中了奕 次子載湉繼承皇位。1875年,年僅四歲的載湉繼位,改年號為光緒。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慈禧的操縱下,光緒帝選擇了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即隆裕皇后。
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其父愛新覺羅·載灃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 的第五子,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溥儀是載灃的長子。光緒沒有子嗣,便由光緒的侄子溥儀繼位。1908年,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年號為宣統。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滅,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1922年,溥儀迎娶了郭布羅氏榮源家的女兒婉容,冊立為皇后;迎娶額爾德特氏端恭家的女兒文繡,封為淑妃。封建王朝已經結束,此時的溥儀大婚則顯得頗為怪異。

坤寧宮洞房內景
以清朝為例,皇帝大婚,大體上有納采、大征、冊立皇后、奉迎、合巹、朝見、慶賀頒詔、筵宴等禮儀程序。皇帝向皇后娘家贈送訂婚彩禮,稱之為納采。彩禮包括大量的馬匹、甲胄、絲帛等。送禮隊伍由皇帝特命的大婚專使持節帶隊,從太和殿出發,出太和門中門,浩浩蕩蕩來到皇后娘家。皇后的父親、兄弟早已迎候在大門外,見專使趕到,急叩頭謝恩。儀式完畢,專使回宮向皇帝復命。迎娶之前,還要再來一次大征禮,皇帝派遣冊封使臣正、副兩名,帶著冊封皇后的制敕和“皇后之寶”前往后邸,舉行冊立大典,宣布冊立某女為皇后,并將頒給皇后的金印、金冊交給專使,專使奉命送皇后金印、金冊來到皇后娘家,先向皇后父兄宣示。這些禮儀完成之后,皇帝便可以迎娶皇后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禮儀中最隆重、最繁雜的一項。奉迎前一天,前三殿、后三宮都用綢帶搭起彩架,大紅喜字、吉祥語句圖案抬頭可見。從大清門到坤寧宮的青白石御道上,鋪滿紅地毯,御道兩側有路燈及各式彩燈,仿佛天河上的鵲橋。皇帝降旨,發遣輿,奉迎皇后。迎娶時,欽天監官員嚴密推算吉利的時辰,吉時一到馬上報告。鳳輿入大清門時,午門樓上鐘鼓齊鳴。皇帝著吉服來到坤寧宮大婚洞房的東暖閣前殿等待舉行婚禮。帝后均詣更服處更衣,并著禮服至奉先殿行謁廟禮,然后回宮行合巹禮。之后,帝后著禮服拜見皇太后,并頒詔天下。第四日,皇帝御駕華蓋殿、奉天殿兩處,分受王公、大臣的朝賀,皇后與太后著禮服,一起接受親王及內外命婦的朝拜及慶賀箋。第五日,行盥饋禮,皇后著禮服詣拜太后,尚膳監官以膳授皇后,后捧膳進于案,復位四拜并退立西南,畢而出。至此,大婚儀式才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