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
- 王浩 李文華 李百煉 呂永龍 伍業鋼 嚴晉躍 侯立安 俞孔堅 傅伯杰編著
- 609字
- 2022-05-26 14:17:08
3.1.4 瑞典生態城案例研究
哈馬比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城區東南部(圖3.11),這個地區過去曾是一處非法運行的小型工業港口,有許多臨時搭建的建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土壤遭受工業廢棄物的嚴重污染。但如今,它已轉變成為瑞典生態城的典范。哈馬比生態城是一個經過高度規劃、功能復合的新型社區。結合能源生產、污水處理、固廢運輸、垃圾處理、水凈化等自然資源保護與再利用的模式,積極采用創新技術,使整個社區在相對封閉的生態模式下,實現100%利用可持續能源。

圖3.11 瑞典的哈馬比生態城(Hammarby Ecocity)
哈馬比倡導居民選擇大眾化的交通方式,使用可循環材料,消耗較少的能源,支持節約型產品;減少及再利用廢棄物,減少排放與有害建筑材料的使用,應用可再生能源;采取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集中供熱、污泥施肥、完全使用沼氣的行車系統等措施。在民眾參與、固廢處理、能源設施、交通系統、低碳建筑等多方面進行改善,使哈馬比形成了一套“能量—廢物—水”可持續發展的自有循環模式,創造了環保宜居的生態環境(圖3.12)。

圖3.12 哈馬比模式:“能量—廢物—水”生態閉合
由此可見,從整體系統而言,能源問題不是單一個體的問題。哈馬比生態城雖然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其節約土地資源、公交優先的交通政策、低碳化的建筑設計導則以及鼓勵并提倡公眾參與等措施都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能將城市功能、交通系統、低碳建筑、水循環、能源及垃圾處理等各不相同的環節納入到一個有機的體系中協調運作,是哈馬比生態城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