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榮這話吳啟貴也是非常認可的,畢竟這幾年的時間他一直都在努力的推進教育與文化,2000多人是他盡可能放寬條件挑選出來的人。而且吳啟貴的想法是文化教育是基礎。但是工業對人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有可能的話,吳啟貴是希望在這2000多人中再挑選處合適的人前往南太參觀一圈。畢竟他也知道現在在臺灣建立了一條從臺北直接溝通到臺南的鐵路,雖然車頭的功率不高,但是這種鋼鐵巨獸確實會對這些人有很大的思想觸動。
“我建議你先去......后帶上現在登萊政治局的干部常駐在庫頁島,畢竟那里距離外東北更近一些。”吳啟榮斟酌著說道。
“庫頁島的定位是重要研究所和設備研發基地,本身那里就屬于保密機構。如果將外東北的干部培養機構定在那里,反倒是不利于保密也不利于其發展,干部的培養主要時間和精力還是要在東北地區,現在興凱湖已經有穩定的根基。我們外東北分部的意見是興凱湖的環境相對來說要比外東北好太多,這樣干部本身也不會距離外東北過于遙遠。干部在學習期間可以安排他們到南部臺灣島上進行調研與參觀,雙管齊下反倒是讓他們更心生向往,凝聚力要更強一些。”吳啟貴提出自己的意見。
“這樣吧,你們外東北最好還是出一個提議與方案。”吳啟榮摸了摸下巴說道。
“這個分部已經做了一個報告,不過我沒想到你今天會回來,所以和你大概聊了一下。”吳啟貴有些不好意思,隨后又詢問起:“遼東的情況怎么樣?我比你早回來幾天,聽說遼東突襲戰打的很不錯。有沒有安排難民擴充外東北的計劃。外東北的情況在經過我們大規模建設之后,雖然冬季的凍傷和保暖問題改善了很多。但是外東北的氣候你也清楚,其實是比遼東還要惡劣的,現在補充人口實在是太過于困難了。早期我們還可以強行安置一些朝鮮人。隨著這幾年的經歷,很多朝鮮人并不愿意留在外東北地區。現在整個外東北的朝鮮籍員工只有90000人,我們大明籍貫的有60000人,日本籍這幾年反而來的比較多有20000人。
上次大規模南遷之后,我們擴大了控制區,庫頁島的銅幣銷售情況很不錯。不僅與阿依努人甚至于朝鮮人都有貿易往來。這個庫頁島那邊應該有提交的文件報告,從結果上來看,我們外東北分布其實接受了數量不少的朝鮮女性和日本女性用來抵債。這些女性對于我們加速融合起了很大作用。這幾年我們也努力推廣道教醫學,生育的存活率也有很大提升,應該還有個30萬人左右吧。
加上外東北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部落的駐地其實非常分散。早期我們希望將那些部落整合起來做成幾個大的部落。但是從后期結果來看,其實這種情況整合起來的部落反而在凝聚力和熔合性需要大量通婚和時間的磨合。而且將部分偏遠的小部落聚集起來,反而不利于整個外東北地區的控制。后來我們只是盡力的在較大部落中建立聯絡點與貿易站,不過我覺得這2000多干部如果培訓完成之后,對于外東北的控制力會有很大提升。其實我們外東北主要還是藥材與木材皮毛貿易,興凱湖,海參崴,186號前進站,都是很優渥的土地。而且溫度相對于這邊要更低一些,非常適合耕種麥子,大豆和玉米,其實我覺得移民那里也是不錯的選擇。這幾個糧食開墾區域完全控制之后,整個外東北的糧食就可以做到一定量的自給,不太需要南部過多的補給。
而且在寒風鎮,我們發現了優質的鐵礦,今年年初我們與庫頁島工業基地的工程師都實地考察過,在未來幾年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巨大的鋼鐵廠。外東北的同事們其實還是很內疚的,畢竟我們產出和公司投入的比例很不平衡。”吳啟貴提到這些其實也是有些愧疚。
“不一樣的,公司在控制庫頁島的時候,就是要將庫葉島作為公司工業研發基地,為了保證庫頁島的安全與保密性,我們開始沿著海峽西進到外東北地區,而外東北如果我們不去控制,那就會便宜俄國人。
加上外東北本身有自己的貨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外東北公司控制了幾處金礦,雖然規模并不是特別大,但是數量非常多。我想告訴大哥,也想告訴外東北的同事們,糧票糧食都是可以再生的。或者說如果有需求,我們可以在南太平洋島嶼上獲得更多的糧食與產出。但是如果外東北一旦失去,我們要花的就不僅是多少糧食,還有很多公司員工的性命,這些東西可是比糧票與糧食更加值錢的。”吳啟榮拍拍吳啟貴的肩膀安慰道。
兩人正在談話間吳啟貴的續弦妻子走了過來,雖然年紀比自己差不多,但是吳啟榮還是熱情的喊了一聲嫂子。
“小叔子客氣了。”吳啟貴的妻子不好意思的回答到,兩個小孩子也是怯生生的站在母親身后。
吳啟榮看著兩個小心翼翼的孩子,在自己身上的口袋中摸索出一把糖果。喊著兩個小侄子的名字,拉住他們兩小手將糖果塞到他們手中。
兩個小侄子怯生生的喊了一句大伯,吳啟榮寵溺的摸了摸兩個小孩的腦袋。
“大嫂是第一次來嗎?”吳啟榮確實是第一次見到這個續弦的嫂子。
“其實是來過兩次的,定親的時候我與父親一起來的登萊,成親之后我又回來住了一個月,不過確實是和相公第一次一起回來。”嫂子的漢語說的還并不是非常標準,但是還是很流利的。
“我記得父親提過嫂子曾經在登萊的民族學校學習過兩年時間。”吳啟榮嘮起了家常。
“是的,我學的是醫學專業。我的推薦信還是相公親自遞交給民族學校的。”嫂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一眼身旁的吳啟貴。
“學醫是個不錯的專業,外東北和南太都非常缺乏醫生。”吳啟榮開心的說著。
“確實不過相比于南太,在東北的專業還是比較集中一些,主要還是骨科和外科,老丈人投資了一家木材加工廠,你嫂子也入了股。這不是今年在外東北的友誼鎮建了一家醫院嘛。現在他可不僅僅是一個好的骨科大夫,還是一家醫院的院長嘞。”吳啟貴自豪的說道。
“嫂子,干的不錯。醫療,教育,經濟不僅是我們與部落建立認同感的基礎,更是這些被蒙蔽的部落更好生活的保障。我沒記錯的話,整個外東北還是以公立醫療為主。像嫂子這樣建立的私人醫院,還是頭一家嘞。”吳啟榮說著便作揖感謝到。
“小叔子,你實在是太客氣了。公司到了我們這些部落之后,幫助了我們太多。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也應該借著公司的幫助,讓更多的部落過上更文明的生活。”嫂子這話說的非常樸素。
“對,文明這個詞嫂子用的很不錯。我們漢人有一句古話。倉廩足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我們從來不歧視任何一個為了生活而艱難拼搏的人,我也非常不推崇文人所說的那些不懂王道教化。這些在外東北的部落他們能抵御嚴寒而生存下來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們必須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這樣他們才會有意圖有動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吳啟榮這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唱高調,但是在吳啟貴與他的夫人耳中卻是那樣的貼切。
“啟榮,你這話說的就讓我想起楊先生在政治課上我們講的那味道了。”吳啟貴調侃到。
“確實,不過我還是覺得所謂讀萬卷書還是不如行萬里路。”吳啟榮這話說的頗有些語重心長的味道。
“確實,要說讀書,咱們吳家我這個算是讀的最多,功名考的最高了。可是書上的大道理讀了太多,卻也只是流于表面。在外東北任職的這幾年,我覺得楊先生在干部學校里一直強調的那句實事求是真的是太貼切了。我真正的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心中的那點書生氣,走到這些干活的員工身邊與他們同吃同住。我愈來愈覺得不僅是我,可能咱們登來原來的那些官員,讀書人都站的太高了,或者說他們都飄飄然起來,沒有腳踏實地的去了解百姓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吳啟貴腦子里也是思緒萬千。
“大哥,我們為什么要求所有的干部都要在基層經過歷練,一步一步的提拔上來?就是要讓他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上每一個臺階。他們要清楚自己從哪里來,要做些什么。這也是為什么公司雖然發展的這么快,但是干部一直都是稀缺狀態的原因。咱們要的是寧缺毋濫。不要濫竽充數,為了圖快,為了圖發展。最后留下一屁股的債,給后面的同志們留麻煩。”吳啟榮拍了拍大哥布滿傷疤的雙手,此時管家招呼吃飯的聲音傳來,眾人開始紛紛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