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控制:不持觀點的方法論
- 簡貴來
- 1766字
- 2022-05-07 18:48:11
第二節 離譜的經濟學
當經濟學家在理論上犯錯誤的時候,普通大眾就要在實際生活中受苦。
——《外交政策》的編輯,摩伊希斯·奈姆
經濟學流派眾多,但在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之前,學界似乎忘記了現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大家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不得不反過來審視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問題。
理論的創新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權威的理論背后是一整套復雜的科學體系,還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
2008年金融危機的余波猶在,經濟要素經過強刺激之后更加復雜,理論突破未現。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反思文章《經濟學家為何錯得如此離譜》,論述了主流經濟學家在危機來臨之前為什么沒有預測到危機的來臨。
我們知道,經濟學的每一個流派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從假設、推理、邏輯到框架已經形成了專業的學術理論體系。每一個學派都是在特定條件下“被確立”起來的,存在適時的合理性。在歷史過程中,各類學術體系的自我調整和自我批判是其生命力的核心,但其往往成為所有學者的軟肋,因為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論上各學派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本是相融的,但客觀上,經濟學家也不能免俗,任何一個經濟學家都有門派之見。無論是淡水學派(Freshwater)或是咸水學派(Saltwater),無論是新古典學派還是凱恩斯主義,連同生活在現代的大師級門徒米爾頓·弗里德曼和保羅·薩繆爾森,他們的觀點雖然是廣泛而深刻的,但激烈而理性爭論的背后仍隱藏著對某種理念的堅持。
各學派之間看上去存在巨大的差別,但在研究具體問題時還是有一定的共同點,有些邊界也是很模糊的。只是讓它們自覺相融卻是困難的。
解釋這些學派之間的隔絕不是一件易事。常識認為學術思想無論差異多大,解決問題的思路無論多迥異,研究的結論應該趨同,因為客觀上經濟學不是為了某種學派而存在的學術。但事實卻把我們的說法擊得粉碎。如果列一個完整的對比表,把主流經濟學的各種流派觀點進行微觀對比分析,一定會讓分析大師“頭大”。
經濟學學派之爭從宏觀上看要清晰得多。簡單至一個結論:經濟學學派之爭就是“政府干預”和“自由放任”的爭論史。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凱恩斯和哈耶克。爭論的中心是“市場經濟是否完善”,也就是“市場有效性”問題。有效性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它本身是一個關于“度”的概念,因為大家都承認市場的作用,只是質疑市場有效性的范圍和程度。凱恩斯承認市場是有效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認為市場經濟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因此需要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這就是“市場與政府結合論”。哈耶克則堅信市場是完善的,市場有能力就貨幣、投資等引起的問題進行糾正,因此不需要政府干預經濟。
兩種觀點都隱含著一種“假設”:市場有效。雖然兩種觀點都承認市場有效,但在“度”上存在著差異,尤其在是否承認市場具有自動糾錯能力的問題上分成兩派,這就讓“市場有效性”的學術差異代表了兩種極端思想的方向。
這種差異的后果是在經濟學方法的基礎層面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學的數理化,經濟學的宏觀思辨能力因而嚴重萎縮,宏觀經濟學被微觀化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正是經濟學遠離經濟現實,判斷市場波動不準確的一個原因。而且,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微觀經濟學的地位在過去近兩百年來不容挑戰。因為長時間里經濟學一直被新古典經濟學主導,這個學派的強勢對于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對“完全競爭”的均衡狀態的專注推動了對市場“缺陷”和“失靈”的探索,但是,這種強勢有點“越俎代庖”了,客觀上造成宏觀經濟學的空間被擠在了角落,其正常發展趨勢被豐富的要素之間的關系帶進了微觀研究的深溝。
在經濟學學派之爭中,學術的思辨觀念缺乏,很多建設性意見被排斥,人為觀察的角度問題被強化了。凡是強調市場是有效的,就是自由放任的學派。否定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的,只強調政府的干預作用的就是政府干預學派。定義簡單而整齊劃一。
尺度是分析任何問題都需要把握的因素,經濟學中簡單而絕對的假設截然放棄了對“度”的把握,由此造成經濟分析方法在現實中是不科學的。靜態劃分理論學派的方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經濟現象或者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動態變化的。然而,動態的東西講起來容易,把握起來卻困難得多。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熱衷于靜態的、建立在假設前提下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看起來學術味道很濃,也很微觀、具體,并且貼近現實,但面對宏觀經濟現象時卻如同在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