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質量控制理論與方法
- 姜興宇等
- 1048字
- 2022-05-07 19:04:19
1.1.2 再制造的內涵與特征
再制造將廢舊產品作為起點,其生產流程不同于傳統制造,增加了廢舊產品的回收、拆解、清洗、廢舊零部件質量檢測及壽命評估、再制造加工、再裝配等工序。再制造是把沒有損壞的零件繼續使用,把局部損壞的零件采用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等手段進行再制造加工后繼續使用,并針對不同的失效原因采用相應的措施使其壽命延長,挖掘廢舊產品潛藏的價值。
再制造的出現,完善了全壽命周期的內涵,使得產品在全壽命周期的結尾,即報廢階段,不再“一扔了之”成為固體垃圾。再制造不僅可使廢舊產品獲得新生,還可很好地解決資本節約和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再制造是對產品全壽命周期的延伸和拓展,賦予了廢舊產品新的壽命,形成了產品的多壽命周期循環。
隨著數控化、自動化、綠色化、信息化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再制造的內涵也應與時俱進,即由“與新產品一樣好的再制造”(asgood as new)逐漸上升到“區別于新產品、有競爭力的再制造”,才能更好地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及快速多變的市場。
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成本為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3]。再制造可以實現廢舊產品或零部件的循環利用,有效緩解資源短缺和廢棄產品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是我國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再制造與傳統的維修、翻新不同,在對象、技術手段、產品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區別(見表1-1)。
表1-1 再制造與維修、翻新的區別
(1)維修 對象是有故障的產品,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使其恢復良好的狀況和使用功能,多以換件為主,輔以單個或小批量的零部件修復,常具有隨機性、原位性和應急性。維修的設備和技術一般相對落后,而且難以形成批量生產;維修后的產品多數在質量、性能上難以達到原機新品的水平。
(2)翻新 對象是廢舊的產品,僅是經過一定程度的拆解、清洗、檢測、翻新處理和再裝配等過程,沒有應用高新技術對廢舊產品進行性能提升,因此在技術水平上和產品質量上都無法達到新品的標準。
(3)再制造 對象是廢舊的產品,經過完全拆卸、清洗、分類、檢測、評估后,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再設計,將有較高剩余附加值的零部件作為再制造毛坯,利用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經數控化、自動化等高新技術對其進行產業化的再制造,使其性能升級,達到甚至超過原新品的性能,且執行新產品的驗收標準。
此外,再制造是規模化的生產模式,它有利于實現自動化和產品的在線質量監控,有利于降低成本、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及減少環境污染,還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