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審判大漢奸梅思平
1.謀和“急先鋒”
汪精衛投敵的“先鋒官”,叫梅思平。這次他到上海日本租界,是代表汪精衛來與日本方面進行談判的。
這個梅思平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憑什么能代表汪精衛與日方進行談判呢?
1896年,梅思平出生在浙江永嘉。中學時代在溫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讀書,成績驕人,中學畢業后就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是個標準的社會精英。
1919年五四運動時,有人說梅思平曾經火燒趙家樓,痛打大漢奸章宗祥,有這么一段光榮的歷史。但筆者查看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南京檔案館的漢奸檔案,沒有發現梅思平參加五四運動的情況。而且火燒趙家樓的人中沒有一個姓梅的。
自北大畢業后,梅思平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做編輯,因為不滿足現狀,便想盡辦法削尖腦袋要鉆入官場。因此,他先后到南京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做了幾年教授,加入“CC系”。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在首都南京附近的江寧縣創立全國第一個自治試驗縣,以期獲取經驗推廣到全國。該縣直隸于江蘇省政府。在陳立夫等人力薦下,梅思平成為江寧區行政督察專員兼江寧試驗縣縣長,花了三年時間,就把江寧建成一個全國的模范縣。梅思平有理論有實踐的不俗表現,受到各方矚目,獲得了蔣介石的賞識。應該說,梅思平是蔣介石的人,那他為什么又轉向汪精衛了呢?
1937年“七七事變”后,梅思平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內政專門委員,上廬山參加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召開的談話會,聽到一些民主人士慷慨激昂的“焦土抗戰”呼聲,很不以為然,認為以中國的國力,抵抗日本必敗?!鞍艘蝗变翜麘鹨郾l后,南京遭到日本飛機轟炸,梅思平為躲警報,就住在周佛海西流灣的家里。因為周家花壇下有個防空洞,因此,他與高宗武、胡適、陶希圣、羅君強等一樣,也是主張中日和談的所謂“低調俱樂部”的核心成員之一。南京失守后,梅思平任蔣介石大本營第二部專員,負責政治謀略。
1938年春,梅思平以中央駐港特派員的身份去香港,任國際專門研究所委員,主編《國際叢書》,實際是搞對日情報工作。6月下旬,回漢口領經費的梅思平見到周佛海,告訴了他一個絕密消息:“高宗武奉命去香港與東京方面的負責人接上了關系,老頭子(蔣介石)很高興,批了經費,叫他相機行事,但沒有具體指示。聽說還要到香港去。”
一心主和的周佛海即請梅思平邀高宗武來談談,探個究竟。說到這里,需要交代一下高宗武其人。高宗武(1905—1994),浙江樂清人,早年留學日本?!熬乓话恕笔伦兒?,在國民政府外交部背景的《外交評論》刊物上,一口氣發表了14篇關于日本方面的文章,號稱日本通。1932年11月,蔣介石決定設立國防設計委員會,聘請素孚眾望的社會著名人士出任專員。高宗武以日本問題專家的身份被延聘為國防設計委員會專員,一舉躋身名流之列。1934年,29歲的高宗武進入外交部,擔任亞洲司司長,專門從事對日外交工作,是當時國民政府里最年輕的高級外交官員。
抗戰全面爆發后,高宗武接受蔣介石交代的特殊任務,在香港負責對日情報工作,并與日方人員私下接觸,試圖找到解決中日戰爭的途徑,蔣介石每月特批給他八千元經費。高宗武也擔心將在外,掌握不了談判的尺度,搞砸了就會惹出大麻煩,于是,反過來請周佛海出主意,說:“老頭子出了個難題,叫我相機行事,而無具體指示。這怎么辦呢?”
周佛海擔心此事知道的人多了會壞事,于是說:“你只有快走,這事外面知道得多了,你是要負責的。好事成功,大家高興,萬一不順手,老頭子會代你負責嗎?”結果,高、周約定:高宗武去香港“相機行事”,由周佛海做中間人,將高宗武在香港的活動情況向蔣介石匯報請示。
7月2日,有周佛海的撐腰,高宗武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登上日本“皇后”號客輪,秘密去了日本東京,直接與日本陸相板垣征四郎、參謀本部次長多田駿、海相米內光政、參謀本部中國班班長今井武夫、議員犬養健等分別會談。探悉近衛內閣對華的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三原則。返回香港后,高宗武派周隆庠將與日方會談記錄、個人觀感寫成報告交與周佛海,讓周轉呈蔣介石。
周佛海看到報告后沒有交給蔣介石,反而拿著報告去見汪精衛,為什么呢?周佛海知道現在蔣介石專門負責軍事,而政略方面應該先告訴汪精衛。況且,周本來要將此報告給蔣介石看的,但因為其中有“日本是希望汪先生出馬”的字句,萬一蔣介石看后引起副作用,不妨把“汪先生”三個字抹去為妙。
汪精衛看到日本要他出馬“主持和平”,雖然感到吃驚,但心里是高興的。不過汪精衛優柔寡斷的性格,此時還未下撇開蔣介石單獨與日本接洽的決心,他仍想促蔣同意與日謀和,并想借日本人讓他出來“主持和平”的愿望來壓一下蔣介石,便對周佛海說:“這是沒關系的,將報告原樣交給蔣先生。我單獨對日言和,是不可能的事,我決不瞞過蔣先生?!?/p>
周佛海多了個心眼,將報告請老友陳布雷轉呈蔣介石。果然,蔣介石看后大怒,大罵高宗武荒唐,膽大妄為!并停發了高宗武的每月八千元經費。
高宗武害怕了,聲稱自己因肺病吐血而在香港住院治療,先閃了。而汪精衛得知日本方面對自己的態度后,決心跳火坑,與周佛海商量,既然高宗武害怕了,不如派梅思平去代替高宗武與日方談判。這樣,與日方秘密談判的代表就由高宗武換成梅思平了。
梅思平還真敢擔當,8月29日,在香港酒家與同盟通訊社上海分部部長松本重治首次會面,以后即連續會談5次。會談地點經常變換,以求隱蔽,防止消息外泄。
這次香港會談,雙方都是有備而來。松本表示,他所提出的各項基礎條件,特別是有關日本撤兵的條款,并非他個人的主張,而是事先與首相近衛文麿、陸軍中將影佐禎昭等人商討后歸納出來的。梅思平所談各項意見,則是依照汪精衛的旨意,與周佛海等密商確定的。所以這次會談,實際上為之后日汪雙方的正式談判勾勒出一個清晰的框架,開啟了日汪之間秘密勾結的大門。
10月22日,梅思平從香港返回重慶,先與周佛海等人會商,決定推行“以汪代蔣”的計劃,并將與日方商談的結果向汪精衛作了匯報。
這時,武漢會戰失敗,武漢和廣州即將陷落,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都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之下。此時,汪精衛對抗戰前途感到絕望,降日之意乃更為堅決。他對梅思平帶來的信息感到振奮,與周佛海、梅思平等密謀,決定以梅思平為主、高宗武為輔,正式與日本方面開始交涉。實際上梅思平也不是沒考慮過,他說,這件事搞得好,對國家有利;搞不好,汪先生三十多年的英名就一筆勾銷了。
梅思平受汪精衛之命,攜帶汪與周佛海等人議定的“和平方案”,于11月9日回到香港,與高宗武會合。為了避人耳目,梅、高二人分別乘坐法國“道爾曼”號和意大利“戈善特亞”號輪船,先后于11月12日和13日到達上海。
經日本方面的精心安排,日汪之間正式會談的地點選擇在上海一個偏僻的地方。它地處日軍占領下的上海市區東北部的虹口公園附近,是一幢孤立的西式二層樓住宅,周圍林木森森。這里曾經是土肥原在上海的特務機關所在地,取名“重光堂”。周圍環境甚為幽靜,附近又駐有日軍部隊,很適合日汪雙方代表進行密談。
梅思平、高宗武在“重光堂”立即與今井武夫等舉行預備會議。雙方的會談從11月12日晚上開始,一直延續到14日晚上。日方要爭取在談判中獲得最大的利益,而梅思平等要盡量爭回一些面子,因此談得很艱苦。由于重大問題在預備會議中已經達成一致意見,所以正式會談反而進行得比較簡單,僅對協議文本的詞句作簡單修改。20日晚上7點鐘,今井武夫、影佐禎昭代表日本方面,梅思平、高宗武代表中國方面正式在《日華協議記錄》《日華協議記錄諒解事項》上簽字蓋章。同時還達成了《日華秘密協議記錄》。
11月21日,今井武夫與影佐禎昭飛回東京,向陸軍省部匯報談判內容。22日,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帶著影佐禎昭和今井武夫兩人前往首相官邸,向首相近衛文麿及其他內閣成員直接報告,并征求意見。日本內閣同意軍方的意見,同時又商定,把《日華秘密協議記錄》的基本精神作為近衛首相第三次對華聲明的具體內容。今井等人在協議方案得到政府批準后,立即于11月26日返回上海,焦急地等待汪精衛方面的消息。
“重光堂協議”內容:
(一)締結日華防共協議,承認日本在華防共駐兵,內蒙古為特別防共區。
(二)承認滿洲國。
(三)承認日本人在中國居住、營業自由,日本廢除治外法權,考慮歸還租界。
(四)在平等互惠下,日華提攜,承認日本人優先權,在華開發利用華北資源方面,為日本提供方便。
(五)補償因事變而造成在華日本僑民所受損失,日本不要求賠償軍費。
(六)本協議以外的日本軍隊于恢復和平后,立即開始撤兵,兩年內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