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百年畫卷氣勢磅礴 未來藍圖令人神往

1948年冬,黃旭華在上海交通大學經陳汝慶介紹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49年春,黃旭華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黃旭華至今還記得當初入黨時的誓言:“只要黨和祖國需要,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也可以讓血一滴一滴地流淌。”說者有力,聽者動容。

1950年4月20日,在黨組織的培養下,黃旭華歷經風雨的洗禮成長為一名正式黨員。黃旭華對黨發出的誓言,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著。讓我們重溫發生在1988年的一件往事。

1974年首艇“401”服役后,因核潛艇總體建造廠及北方核潛艇基地自然條件限制等原因,極限深潛試驗一直未能進行。直到長航試驗及最大自持力試驗完成后,極限深潛試驗才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深潛試驗是最終檢驗核潛艇總體性能和作戰能力的試驗項目,包括極限深度下潛、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發射魚雷三項循序漸進的試驗。其中,第一關深潛試驗尤其關鍵,只有實現了極限下潛,才能在這個深度上全速航行及發射魚雷。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的海水深度不足以支持深潛試驗,必須轉場到海水深度較大的南海海域進行。深潛,是指要下潛到設計極限深度,甚至更深。深水試驗無論是否到達極限深度,遇到問題就艇毀人亡,因此從高層領導到參試人員個個都憂心忡忡。黃旭華回憶說,“某艇1”的深潛試驗受到了高度重視,責任和意義都非常重大。1987年1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專門批準了由海軍和中國船舶工業公司起草的,并經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審議的《關于核潛艇深水試驗問題》的請示報告,并下達了1988年擇機在南海進行“某艇1”深潛試驗的任務,任務代號為“982”。

為了落實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批示、保障深水試驗圓滿成功,海軍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組織實施深潛試驗。首先是成立核潛艇深水試驗領導小組,黃旭華以“某艇1”總設計師的身份成為試驗領導小組的成員,并出任深潛試驗第一關極限深潛試驗的技術負責人。領導小組成立后,相繼對技術準備、質量復查、檢修檢測、救援保障等做了周密的安排。為了防止不測事件的發生,試驗領導小組還做好了必要的應急準備。應急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深潛地點進行了精心選擇,在南海某海域選擇了一個深度合適的地方,并且準備了打撈救援設備,萬一深潛時因故沉沒,可以把它撈上來。二是艇上也準備了一些應急措施,比如,專門的支撐堵漏設備。

但是,準備工作越充分、越慎重、越周全,參試隊伍越是緊張。對黃旭華而言,由于對核潛艇的設計及相關技術指標比較了解,對深潛試驗心里比較有底,故而略顯平靜一些;而對于那些參與核潛艇深潛試驗的官兵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考驗。黃旭華回憶說,由于深潛試驗的確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個別同志在心里做了最壞的打算,甚至有同志拍生死照、偷偷寫下了遺書。盡管如此,所有參試人員都表現出了大無畏的勇氣和義無反顧的決心。

自1958年開始,黃旭華就參與論證核潛艇工程和設計核潛艇總體結構,在建造過程中,對每一根鋼梁、鋼板及其他材料都反復檢查、檢驗過,建造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建造廠都嚴格把關,故他對深潛試驗核潛艇的耐壓艇殼、總體結構設計及建造質量充滿了信心。經過10多年的下水,艇體結構及其質量沒有出過任何大的問題。深潛試驗之前,全艇所有系統、材料、設備、管道采用超聲波、X光探傷設備等已反復核查了幾遍。出于以上考慮,為了更好地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分析、處置并給參試人員傳遞信心,64歲的黃旭華決定親自參與第一代“某艇1”深潛極限試驗。

當時黃旭華心存兩點顧慮。一是無法預知是否會有超出他知識范圍的東西在深潛時出現。二是對艇上的部分設備質量還是有些擔心。當時批量訂貨的許多設備質量經常出問題,盡管已經多次復查,但是否有疏漏還是不敢保證。如果他親自下潛,即使出現這兩個問題,他也有能力及時應對和處置,保證極限深潛的成功。

他做出親自參與深潛決定后,領導紛紛竭力勸止,但是聽完黃旭華解釋后,覺得他考慮得很周到,就尊重了他的決定。當時執行深潛試驗的是“某艇1”型“404”艇,也稱為“長征四號”。當黃旭華告訴官兵們,自己將隨他們一起登艇做深潛試驗時,官兵們一下子釋然了,心理壓力頓時減輕了。

1988年4月,“404”艇及全體參試人員抵達湛江軍港,依據深水試驗計劃,三項深水試驗分四個航次完成。為安全起見,第一項極限深潛試驗分兩個航次進行:第一個航次做適應性預下潛,計劃潛深180米;第二次做極限深潛,要求達到設計深度。

1988年4月20日下午4時,“404”艇離開軍港,航行210海里后進入試驗海區。21日上午9時,核潛艇開始下潛,到達180米的計劃深度后繼續下潛到193米起浮。由于對預下潛有著充分的信心,因此首次預下潛黃旭華并未隨艇,而是在海面的指揮艦上參與指揮。預下潛總體順利,所出現的問題也得到順利解決,目的基本達到。

1988年4月28日,第二航次深潛開始實施。本次試驗副指揮長、北海艦隊副參謀長王守仁,技術負責人黃旭華、吳庭國、徐秉漢與全體參試人員共176人登上“404”艇,航行至試驗海區準備第二天的極限深潛。4月29日上午9時,核潛艇開始下潛,潛水均衡后出現了水聲通信不暢的問題,潛艇被迫上浮至潛望深度待命。由于前一天海上編隊航行時,“404”就曾因為調整水艙注水壓力不當而出現過夜晚緊急搶修的問題,此時又出現了通信不暢的狀況,因此艇內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為了舒緩緊張的氣氛,有人提出大家一起高唱《血染的風采》。黃旭華則笑著說:“《血染的風采》這首歌我也喜歡,但是有些悲情,我們是去試驗的,是去拿數據的,不是去犧牲。我們要唱就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這首歌氣勢雄壯、催人奮進。”于是,他帶領大家一起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頓時艇內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大家的情緒也漸漸放松下來。

上午11時許,經研究決定核潛艇繼續下潛。于是,“404”像一頭巨鯨向大海深處沖下去,100米、200米、250米,當下潛深度至280米時,海水巨大的壓力開始擠壓著艇體,部分艙門因為變形壓緊而無法打開,艙內陸續發出11聲令人心驚肉跳的“咔嗒、咔嗒”聲響,每一次都擊打著參試人員的耳膜和心房。在指揮艙內,黃旭華及其他負責人眼瞅著一根支撐深度計的角鋼,隨著下潛深度不斷增加而漸漸扭曲,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當時各艙內共有19處開始漏水,經檢修緊固后恢復正常。為了穩定情緒,黃旭華等在艇上的領導告訴大家,這聲音是高壓下艇體結構相互擠壓所發出的,結構變形是正常的,都在設計與控制范圍以內。

七院及“719所”的深潛隊長尤慶文按照黃旭華的布置,專門負責照看主循環系統的波紋管。主波紋管的直徑很大,艇體壓縮變形后也引起它的變形,而它變形太嚴重就容易破裂,主波紋管破裂對核潛艇來說將是一種災難。核潛艇下潛至大深度后,艙室和主波紋管都斷斷續續發出聲音,主波紋管發出的聲音隨著下潛深度的加大而逐漸變化。機電長關切地問尤慶文怎么樣?由于下潛前尤慶文與黃旭華有過交流,對這種變化心里比較有底,明白這在黃旭華的預計之內,就告訴機電長和艙內人員,這些聲音和變化屬于正常,沒問題。

在下潛過程中,黃旭華與其他幾個研究機構的深潛負責人一起商量過,當接近設計極限深度時,艙內因為受到巨大的擠壓肯定會出現一些變形和響聲,為了避免恐慌,決定讓播報下潛深度的技術人員播報英文字母A、B、C。A、B、C對應的深度和性質,黃旭華事先已經確定了:A表示“接近達極限深度,繼續下潛”;B表示“到達設計臨界點,艇壓尚能承受,可以繼續下潛”;C表示“已過設計深度,艇體無法承受,停止下潛”。這樣的播報,就連艇長都莫名其妙,除了少數幾個人知道具體深度外,其他人也就不知道下潛的具體深度了,從而避免了不良情緒的蔓延。

在接近大深度時,黃旭華鎮定自若,指揮參試人員按規程操作、記錄、播報,一切緊張而有序。操作人員精神集中,臨危不懼,恪守崗位。中午12時10分52秒,第二艙的深度計指針指向極限深度,并略有超出,隨著一聲清脆的“停”的指令,艙內寂靜一陣后爆發出陣陣歡呼——極限深潛成功了!

黃旭華說,核潛艇順利下潛到設計極限深度,全艇機械設備運轉正常,表明深潛試驗成功,證明核潛艇的艇體結構設計與制造是成功和合格的,通海系統安全可靠,符合戰術需要。

潛艇浮至海面后,黃旭華興奮地站在潛艇背上,對著鏡頭揮動自己的大手,為極限深潛留下了一個永恒的紀念。在世界核潛艇的研制歷史上,黃旭華是總設計師親自跟隨核潛艇完成極限深潛的第一人。

水面指揮人員、參試人員、保障人員高興地彼此擁抱,許多人熱淚盈眶,激動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幾十艘參加試驗、保障、保衛、指揮的水面艦船一齊拉響汽笛,久久不息的汽笛聲回蕩在遼闊的南海之上,向核潛艇及全體參試人員致敬!

深水系列試驗順利完成,既證明了“某艇1”的研制是成功的,又標志著我國第一代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的研制走完了全過程,真正具備了實戰的能力。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國國防建設及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夫人李世英一開始就全力支持丈夫親自登艇指揮下潛。她說艇是黃旭華負責設計的,他有責任對一船人的生命安全負責。那么多的人下潛接受生命的考驗,黃旭華作為設計師在上面的指揮艇上等待消息不妥當,親自下潛,是職責所在。

可是,李世英心里也擔心啊!幾個月來她沒睡一個安穩覺,一顆心總是懸在嗓子眼上。她怕孩子們擔心,就沒告訴孩子們,外表顯得自信與平靜。在得知深潛試驗成功后,李世英不禁放聲大哭。

黃旭華的身體力行體現了“同志們跟我上”的無私初心。行動是最有力的帶動。“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給人以深刻啟示。共產黨員就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沖勁。

撫今追昔,黃旭華回憶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我實現多年夙愿,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如今,70多年過去,作為一名老黨員,在迎接建黨100周年之際,我想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日之中國。從輾轉求學到獻身國防,從白手起家到舉世矚目,我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過程。作為一名參與其中的共產黨員,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百年畫卷氣勢磅礴,未來藍圖令人神往。”研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后黃旭華動情地說:“美好未來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共創。作為一名黨員,更應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我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和承諾:‘只要祖國需要,我會讓自己的血,一滴一滴地流。因為,此生屬于祖國,為了祖國獻出一切,我無怨無悔。’”

黃旭華回首一生說:“我沒有辜負對組織的誓言!”

黃旭華,男,1926年生,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人,中國共產黨員。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潛做極限深潛試驗的第一人。曾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所長兼代理黨委書記。

黃旭華是研制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創始人之一。在黨中央領導下,他和其他科研人員一起,開拓了我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主持過我國第一代“某艇1”和“某艇2”從方案論證、研究設計、施工建造到試驗、航行各階段的技術工作,他成功地組織技術人員研究提出全艇主要配套設備項目,參與制定艇與動力、武備協調的總體方案,主持多項重大技術攻關項目的研究,決策采用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艇體和用圍殼舵與艦水平舵相結合的操舵方式,牽頭推導出彈艙大直徑雙排大開孔等耐壓艇體結構設計計算方法,協調處理艇上各系統之間和系統與總體之間的協調匹配關系以及參與指揮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和深水試驗等大型試驗,為我國繼美、蘇、英、法之后,成為第五個自行研制出核潛艇的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黃旭華先后獲得了諸多榮譽: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二等獎,1985年獲我國首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業總公司勞動模范稱號,1988年船舶工業總公司為他記一等獎,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89年開始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之技術科學獎,199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所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度“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4年當選“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2017年獲得首項潮汕星河獎成就獎,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最高獎)及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敬業奉獻獎,2017—2018年度獲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20年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河曲县| 富阳市| 辉南县| 宝鸡市| 工布江达县| 苗栗市| 贺州市| 昭通市| 稷山县| 特克斯县| 利川市| 佛学| 临海市| 兴海县| 太仓市| 黔西县| 上杭县| 泸西县| 溧水县| 乐昌市| 永德县| 合水县| 许昌市| 渝北区| 民勤县| 高平市| 万年县| 沙河市| 寻甸| 马公市| 马关县| 康定县| 米易县| 广东省| 凤凰县| 安图县| 承德市| 区。| 吉安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