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尖端常規辯證一體 仿生科研獨辟蹊徑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包括“某艇1”和“某艇2”兩種艇型。“某艇2”的研制并不是等“某艇1”完全成功定型之后才開始的,而是在“某艇1”進入技術設計階段時就已經啟動了。兩種核潛艇的大部分材料、設備及技術系統是通用的,主要的差別在于武備系統,簡單地說,在“某艇1”上增加一個導彈艙,“某艇1”就變成了“某艇2”。當然,由于導彈艙體積巨大,它的體積及排水量就遠超“某艇1”了。據黃旭華回憶,1967年6月,在首艇技術設計正酣的時候,海軍即提出了“某艇2”的作戰使用要求,同時提出了“某艇2”的發展思路。

在“某艇2”研制初期,黃旭華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指導方案論證、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二是協助七院“713所”研發潛艇水下導彈發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黃旭華創造性地提出并運用了“尖端與常規”創新思想,并大膽取消錨裝置和大陀螺設計。實踐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一)“尖端與常規”的綜合設計理念

為了合理準確地提出全艇主要配套設備項目和艇的設想方案,研制工作初期,黃旭華和同事一起,首先組織技術力量對國外有關情報資料和國內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切實可行地制定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戰術技術指標和總體方案并確立研究課題,組織重點攻關。

在論證總體方案時,黃旭華和科技人員一起,通過深入討論分析認為,大規模的尖端系統工程都是立足常規、由許多不同專業技術組成的綜合體,不僅要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更要注重對現有技術成果的綜合運用,在運用中加以發展;要圍繞核動力應用于潛艇帶來的要求和特點,充分發揮核動力優勢,使各項技術有機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總體性能的最優化。艇的總體研究重點,首先是解決好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艇體和大深度下大直徑、大開孔耐壓艇體及艏、艉端結構;裝置系統的研制要集中力量解決核動力裝置、人工大氣環境、以慣導為中心的綜合導航系統、水聲綜合站、大深度自導魚雷武備系統、遠程快速通信和自動操縱系統等。對于導彈核潛艇,還要突出解決水下發射技術,并帶動與使用導彈武備有關的重大設備的研制。實踐證明,艇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總體方案的制訂以及全艇主要配套設備項目的提出都是準確、合理、切實可行的。

按照中央的決策精神,我國第一代核潛艇主要解決有無的問題,政治意義大于技術創新。按照這個原則,黃旭華認為,第一代核潛艇實質上就是解決艇、堆、彈的綜合問題,只要把現有的常規技術實現很好地綜合,就能制造出具有尖端水平的核潛艇。話說回來,在當時的條件下,導彈核潛艇的設計具有很高的挑戰性和突破性,可謂是尖端技術了。為了鼓勵錢凌白、許君烈、宋學斌等骨干,黃旭華對他們說,不要害怕尖端,別把尖端神奇化,尖端通常不過是常規的組合。美國的北極星導彈和阿波羅飛船,沒有太多的新技術,主要是現有的常規技術的綜合,綜合好了就有創造力。

這一有機綜合的觀念得到了其他人的認同,也體現和貫徹在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某艇1”和“某艇2”兩種型號核潛艇的研制之中。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大部分技術性能指標及制造速度全面優于美、蘇第一代核潛艇,充分驗證了黃旭華“尖端與常規”綜合設計理念的正確性和務實性。

鑒于我國當時既沒有任何潛艇技術抓總的經驗,又沒有核心技術資料可供借鑒的現狀,黃旭華科學運用系統工程的集成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利用現有的常規技術進行合理科學集成的方法,認為只要方法正確,就能讓核潛艇的技術戰術性能達到較為先進的水平。黃旭華的這一思想在第一代兩型核潛艇研制上收到了預期的成效,它不僅讓我國第一代兩型核潛艇的研制過程快于美、蘇同代產品,而且實現了技術戰術指標上的超越。這個思想雖然并非無懈可擊,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鼓勵了年輕設計師們的信心,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而最終的設計成果也印證了黃旭華這個綜合設計思想的合理性。

(二)核潛艇的“毒蛇”設計思想

在“某艇2”的技術戰術性能設計中,黃旭華告訴設計師們要注意兩型核潛艇的差異。“某艇1”是戰術性武器,側重格斗特點,注重速度性能。而“某艇2”卻不同,它是戰略武器,側重隱秘性,在提升一次核打擊條件下生存能力的同時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隱蔽性越強,反擊性就越好。核潛艇成為最安全、最有效的核堡壘的前提是自身的噪聲水平與安靜能力必須達到較高水平,否則會與陸基、空基核力量一樣成為顯著的活靶子。黃旭華說:“大自然中的蛇,有毒蛇比無毒蛇游得慢,因為有毒蛇有精良的化學武器,用不著靠速度捕食,而是靠隱蔽性好。”

黃旭華基于這個前提,提出了“毒蛇”設計思想。當年研制“某艇2”的指導思想是,除了解決彈道導彈應用于核潛艇之外,其他設計和設備完全套用“某艇1”。那么反應堆動力裝置不變,功率也就不變。但是,“某艇2”由于多出一個巨大的導彈艙,設計排水量增加了近3000噸,質量大了,體積大了,阻力大了,功率卻不變,故此速度必然就降下來了。可是,海軍還是提出要追求高速航行的性能,這無論如何都無法實現。黃旭華提出的“毒蛇”設計思想,一方面是基于“某艇2”的性質提出的;另一方面也是在回應海軍提出的問題,說明速度雖然降下來了,但是隱蔽性卻能更好,并且不影響它的戰略威懾能力。應該說,他提出的“毒蛇”設計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客觀、合理的。

遺憾的是,黃旭華這個“毒蛇”設計思想在當年的設計中并沒有得到尊重和重視。長期以來,我國“某艇2”因為某些技術系統的拖累也掩蓋了噪聲上面的設計缺陷。直到20世紀末,噪聲問題才受到高度重視。今天,噪聲是核潛艇生存力的關鍵技術指標,在我國新一代核潛艇設計中,黃旭華的“毒蛇”設計思想終于得到了驗證,成為我國研制新一代核潛艇的重大技術財富。

(三)“某艇2”建造服役

1970年9月25日,在我國第一艘首艇下水前夕,黃旭華帶領“719所”的設計師們在核潛艇總體建造廠開始了“某艇2”的施工設計,這是我國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1972年年初施工設計完成。

戰略導彈核潛艇設計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彈艙耐壓結構及導彈發射筒的布置上。黃旭華組織設計人員進行了技術攻關。他從結構力學分析入手,組織了多項結構力學模型試驗,探索彈艙結構形式及其耐壓特性,反復比較圓柱體和“8”字體兩種結構的特點,最終決定彈艙耐壓結構采用“雙排大開孔”圓柱體結構形式。

事實證明,黃旭華關于彈艙耐壓結構及導彈發射筒布置的選擇是合理的,這種設置形式有效地保障了導彈水下發射的成功及航行姿態的穩定。宋學斌總設計師在這個問題上給予黃旭華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在“某艇2”彈艙結構力學分析上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為我國新一代潛艇的彈艙結構設計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研制設計中,黃旭華還承擔了協助“713所”研制導彈發射裝置的任務。對核潛艇導彈發射系統的研制,黃旭華不僅做了大量的輔助及協調工作,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并得到了采納和應用。

為了給黃緯祿院士主持研制的導彈發射裝置提供基礎數據,黃旭華組織設計人員基于核潛艇的戰術技術特點,首先明確了彈道導彈發射時艇的航速、下潛深度、航行姿態及海況,從而配合導彈發射裝置的研制。在導彈發射筒的設計、導彈發射推進劑的選擇和使用、1:25和1:5模型彈的發射試驗、發射輔助系統的研制等方面,黃旭華也都提出過一些合理化建議,并且大都得到了采納。

“某艇2”于1970年開始設計,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干擾,潛地導彈及其發射系統研制的技術難度太大,需要攻克的難關太多;同時,在彈艙結構及焊接問題上也遇到一些技術障礙。直到1981年4月30日上午10點,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才成功下水,從開工到下水歷經了漫長的10年。從此,我國正式具有了海上戰略核力量,具備了二次核反擊能力,“三位一體”的核戰略架構開始形成。

1982年6月,黃旭華出任“719所”所長,同時擔任“719所”的行政領導及技術負責人。1983年3月,國防科委任命黃旭華繼任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原總設計師彭士祿轉任顧問。黃旭華成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第二任總設計師。

“某艇2”下水后,分別于1981年7月和1983年7月順利通過了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1983年8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舷號為“406”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在海軍試驗試航基地交付海軍訓練使用,加入海軍的戰斗序列。10月19日,核潛艇部隊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和授旗儀式。作為我國核潛艇研制的功臣和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再一次見證了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福海县| 永安市| 读书| 宁安市| 青川县| 汾阳市| 江源县| 漳浦县| 弥勒县| 肥城市| 石棉县| 宁明县| 宁阳县| 上高县| 罗定市| 青浦区| 赤峰市| 石景山区| 峡江县| 岳西县| 商丘市| 南乐县| 高台县| 永登县| 军事| 唐河县| 北碚区| 慈利县| 石楼县| 出国| 平陆县| 德安县| 河西区| 灵宝市| 遵义市| 盐津县| 称多县| 奉化市| 大连市|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