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動力:工業設計標準及其中國策略
- 蘭翠芹
- 3556字
- 2022-05-09 17:58:51
一 相關理論和設計新思維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前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幾十年間,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不斷發生重大變化,帶動了各國工業制造體系與創新體系政策的不斷調整更新,其間誕生了豐富的“工業設計”及“標準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斷形成推動創新機制與研究機制進步及發展的新設計思維。
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A·西蒙首提“人造物的科學”[4],將設計科學置于極為寬泛的社會領域,突破傳統的狹隘學科認識,強調設計行為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創造行為的開放性與創造性價值,并強調設計科學是一門區別于自然科學的特殊學科。此后,他還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設計科學”的研究成果,闡述了他對于“設計科學”繼續深入探討的成果,而且包含了含義鮮明的“設計標準”思想。赫伯特·A·西蒙認為“設計標準”是一種非常自然、合理的存在,而且正是這些不言而喻的“設計標準”的存在,構成他所主張的理性方法與自由精神相結合的“設計科學”內涵[5]。事實上,在20世紀60年代,有關“設計標準”的提法已經出現于相關的論述中。 Tufan Orel的論文《“自我時尚”技術:超越工業產品的普及性和變化性》就列舉19世紀英國陶瓷業巨頭韋基伍德(Wedgwood)品牌與刀具品牌Montgomery Werd“完美的標準化”以及“標準化與變化性相結合”的設計理念等[6];而西蒙的“設計科學”概念則十分強調設計物在“內部的自然法則和外部的自然法則之間的界面”,“它關心的主要是通過使內部環境適應外部環境這一中心目標”,這里的“法則”“界面”等概念方法已經十分接近于“標準”,而且在他的多處論述中已經直接使用了設計領域的“嚴格標準”“設計標準”等提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敏感于時代變化以及科技迅速進步的西蒙,在當時已經預感到通過大規模數據庫建設以及“標準化與變化性”結合的方法,可以實現設計在電子音樂甚至人機對弈領域的重大突破,而今天這一預言已經成為現實。[7]
維克多·馬格林從政治學的角度討論“設計與人性本質”的關系。他從人工制品的政治學的角度切入,論證了對設計的精神性探討是當下設計發展的關鍵點,它能夠激起設計師對于人性本質需求的關注并幫助設計師洞察和發現設計的深度價值,只有這樣設計才能夠發揮對人類文明構建的平臺作用[8]。他認為“消弭了人工和自然差別的生物技術專家和生態學專家的極端看法可以與另一種視自然為神圣的觀點相比較?!?a class="footnote_quote" href="../Text/txt001_0010.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9"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9">[9]這種“與神有關的精神性”可以建立人工制品與社會話語的聯系,可以構建精神信仰和實際行為的積極意義,甚至變成一種改變人類行為的敘事力量。他強調 “精神性”是一種設計的范式,精神性元敘事作為人類意圖的話語,它從根本上指導設計的方向。即便現在的人工制品已經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但是精神性元敘事能夠讓設計師深刻了解到“用戶作為人的深度與價值”,那么設計才能真正為人服務,并提高人類生命價值的質量。因此,工業設計不能簡單變成一種工具和手段,應該在設計方法論上有所突破,而這種突破和“設計思想”有關,是一種基于精神層面的設計理論和制度的構建。
英國經濟學家安東尼·吉東斯[10]關于現代性與現代制度的分析對于思考“設計標準”問題頗有啟示。他認為,現代性是工業社會的典型特征,在特征上它與以往穩態的農業社會的秩序不同。工業化的前提是以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的交互作用為基礎,從人類原本依賴于自然的變化生存的狀態脫出,變成依賴科學與技術改變自然的狀態。由此而導致的結果是,人類的生活環境由“自然環境”狀態變為“人化環境”狀態。這種人為環境的道德依據與評判標準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的經濟作為。他論述這些變化的同時,指出今天所面臨著一系列“現代性”變革帶來的后果:經濟增長機制的崩潰、極權的增長、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災難以及大規模的戰爭威脅等,這一切來源于工業化過程中不計后果的惡性競爭、無序發展。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看:工業設計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同樣依賴于工業化生產方式,也同樣反映出這種生產方式所帶來的負面后果。工業化生產的基本邏輯就是“去人性”化、“去文化”化。它需要構建規?;膶iT技術、方法以及滿足生產需要的工具,以更有效地與大工業生產融合。但與此同時卻忽視了人類生產行為中的文化多元性、經驗豐富性,忽視了寶貴的手工生產經驗是規模化生產方式的原型及意義的標準,這種現代發展方式的負面后果應該在新的生產文化構建中主動地予以糾正與修復。
反映在哲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藝術學等領域的眾多大師思想,為“工業設計標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時這些思想成果也是豐富研究內涵的寶貴的資料來源。此外,20世紀中后期蓬勃展開的現代設計業務也促使在設計領域開始探索與設計標準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性相比,在此期間由設計師及設計研究者完成的一批項目中反映出來的相關認識成果,也為本研究展開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比如,1997年Ferrari&Gary 就展開了關于“設計標準”的研究,他在The evolution of new design standards一文中闡釋了設計標準對于產品研發的重要作用,指出“設計標準的制定和使用是產品成功開發的關鍵”(Design standards and their use are the keys to successful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a global electronics community)。他提出,根據不同的實現策略,設計標準化提供了許多成功實現的選擇和路徑。他特別強調了設計標準的重要作用,并對設計標準的分類進行了描述:“在設計領域有三種基本的標準化文檔:標準、規格和指南。三種標準化文檔都有自己的功能,設計師應該充分理解每一種文檔并把它們作為自己工具包的一部分”(There are basically three types of standardization documents in the design domain--standards, 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Each has its own function, and each should be recognized by the designer as being a part of his/her toolkit)[11]。從“標準化”研究的角度出發,全球市場的消費者和產品開發者都希望有國際統一的標準化文件及應用規則出現,通過這樣的跨行為通用的國際性標準,可以使全球任何地方的設計工作都能滿足不同條件、不同狀態、不同方式的產品消費要求。另外,Ferrari&Gary在文中還用電子產品生產案例來強調設計標準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新,隨著技術的進步及消費的擴大,相關產品的設計標準需要及時更新、迅速推廣,同時輔以新產品與產品材料性能標準和產品零部件準配之間的評價標準。Ferrari&Gary從產品設計的物理標準屬性切入,闡述了對設計標準的思考與建議,這對工業設計標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美國的丹尼爾·F·庫法羅等在《工業設計技術標準常備手冊》[12]中,既規范了工業設計的設計流程,又對設計文件中所涉及的技術術語以及相關的標準進行了梳理。作為一本工業設計的技術標準手冊,非常詳盡地將工業設計過程中所有的細節技術進行了闡釋,方便多學科、多工種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環節進行協同與交流。作者的觀點非常明確:之所以要編制工業設計技術標準手冊,就是為了讓工業設計更好地與商業對接,既能夠與產品生命周期各個環節進行統一語言的溝通,又能夠讓工業設計聚焦技術細節而非泛泛地停留在“設計的創造性概念”上夸夸其談。該手冊讓工業設計再一次聚焦到了生產技術、測量、驗證等設計知識的細節,特別是在涉及工業設計的技術范圍的描述中,作者大篇幅地介紹了人體工程學和機械工程學相關的知識要點。這些知識要點和工業設計進行交叉研究中的技術指標是工業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識,而這些知識也正是工業設計通往商業成功的關鍵。
美國的特里·馬克斯(Terry Marks)和馬修·波特(Matthew Porter)編著了《好設計》一書,書中用大量的設計實例說明什么是好設計、什么是差設計,目的也是區分“目標設計與無用設計”“有效設計與無效設計”。他們調查了大量的優秀設計師力圖得到什么使得設計變得有效,什么因素讓設計變得無效等。他們發現設計師認為好設計的共性特征體現在“概念、內容、工藝、驚奇、懸念和溝通功效”上。[13]書中所采訪的設計師無一例外試圖從設計的創造性思維中尋找產生好設計的邏輯,也即設計規律。顯然,設計的創造性思維與邏輯性思維的交叉部分就是工業設計技術。
美國的Donald A·Norman是具有工程學和社會學知識背景的科學家,他在多本著作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對設計進行反思,其中很多失敗的設計案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Norman博士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設計師有責任讓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和社會而不是制造障礙。設計需要符合人類基本生活規律,設計需要“約束”亦需要 “評價”。Norman博士提到未來智能化技術的泛在前提下,設計應更具備反思精神,不但要反思過度的自動化帶來的問題,也需要認清科技和人的交互需要“自然”因素的調節。比如,人與機器的交流要有“反饋”、機器應該輔助人類而不是代替人類等,這些設計思想無不體現出設計也需要有標準的規范和引導。[14]
錢瓊、解君梳理了工業設計與標準化的關系,總結了我國工業設計及其標準化的現狀,提出了工業設計標準化發展方向和途徑。雖然只是簡單地論述了工業設計基于產品具體設計層面的標準化方法建議,但是也提出了建設產品模數體系的建議,是難得的專題研究“工業設計與標準化問題”的成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