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文言文脫口秀3
- 小古文博士社主編 張燕繪
- 5194字
- 2022-04-18 15:59:29
我們先來聊聊小學生怎么學文言文

現在培養的理解力,一定會讓你在未來豁然開朗
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 馬偉明
關于怎么學好文言文,我有幾句話想跟大家講一講:
第一,不要害怕學文言文,一旦留下“文言文很可怕”的印象,你后面的學習就會很困難。實際上,我們要學的這些文章,都經過了上千年的考驗,是公認的絕世好文章,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學文言文,不是為了將來能寫出那樣的文章,而是為了能讀懂,為了能欣賞。
第二,小學階段,你不需要太多的精讀,最重要的事情,是培養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力和語感。多掌握一些高頻詞,比如“吾”和“余”都可以表示“我”,這些都是閱讀文言文時會經常碰到的。把這些詞語一個一個地搞懂就可以了,當你熟悉了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經常用在哪里,其實就慢慢具備了語感。
第三,不懂,就查一查,求助于工具書和知識類App。查資料,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學習能力,如果你通過學文言文掌握了這個本領,對你學習其他學科也是很有好處的。
第四,多讀讀,沒壞處。文言文,其實很有節奏感,非常適合讀出聲來。“因聲求氣”,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是一個實用的好竅門。讀的時候,體會那種抑揚頓挫的韻律感,也是一種享受。
第五,不要忽視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它們和正文一樣重要!
第六,學任何東西,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神奇的質變就發生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之后,想在初中學習大篇幅文言文的時候有豁然貫通的感受,那么現在,你的征程就要開始了!

“三哼經”里找樂趣,“敲骨吸髓”學古文
哈佛大學博士 汪婷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先生讀到這里,“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他小時候在私塾上學,觀察私塾先生讀古書的場景。不過,當先生自我陶醉時,小魯迅卻在悄悄地描摹古代小說上的插圖。先生是博學的“宿儒”,喜歡讀“極好的文章”,但小魯迅卻覺得文章十分無聊,他對一種叫“怪哉”的神奇蟲子更感興趣。據說“怪哉”是“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小魯迅對此很好奇,就跑去向先生請教。結果先生只是冷冷地說了三個字:“不知道!”私塾里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讓小魯迅很受挫。那么,他對古書的濃厚興趣又是來自哪里呢?
原來,魯迅小的時候,有一位常年陪伴在他身邊、照顧他飲食起居的保姆“長媽媽”。長媽媽喜歡給魯迅講故事,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曾經把魯迅嚇得不輕。后來,魯迅想要一本《山海經》,更多地去了解古代神話傳說,目不識丁的長媽媽錯把《山海經》聽成了“三哼經”,并想盡一切辦法,搜尋到了這本魯迅心心念念的書并且送給他。“三哼經”圖文并茂,故事豐富多彩、充滿趣味,引起了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興趣。后來,魯迅撰寫的《中國小說史略》成為第一部系統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填補了小說研究史的空白。

由此可見,“經”是好的,就看和尚怎么念。作為文言文的初學者,小朋友們很難像私塾先生那樣直接體會深奧古文的含義,但是我們不妨學習小魯迅,從接觸古代小說中記載的豐富多彩的故事開始,認真聆聽長輩和老師講述一些用古文記載的神話傳說,同時,自己也嘗試閱讀配有圖畫并附上簡要文言文的古代小說,一步一步走進充滿魅力的古文世界。
學習文言文的旅程,不只充滿樂趣,還飽含艱辛。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曾說過:“學文言文就像啃筒子骨,越啃越有味。”筒子骨就是豬腿骨,沒有多少肉,還硌得牙疼。但即使冒著崩牙的危險,人們也不會把它扔掉,因為里面的骨髓是最精華的部分,鮮美無比,食用它不但有助于骨骼成長,還可以美容養顏。學習文言文也是同樣的道理。
文言文的用詞、造句非常講究,要一字一句地琢磨,才能領悟其中的妙趣和深意。但是,琢磨和領悟的本領不是手到擒來的,而是需要長期地反復磨煉的,磨煉的過程充滿艱辛但不失快樂。有一個成語叫作“甘之如飴”,用來形容有的人為了喜愛的事物,樂于承受艱難和痛苦。希望大家學習文言文時,也能體會到這種“甘之如飴”的感受。
總而言之,文言文能夠帶我們通達更高的境界,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能養出秀外慧中的氣質。希望大家學習文言文后“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衷心地希望《小學生文言文脫口秀》成為小學生的“三哼經”。我們不是博學之士,但愿意成為小朋友的“長媽媽”,陪伴大家一起走進多姿多彩的古文世界。
會一通百,搞定常用詞匯
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 戚昊
學習文言文是一件相當快樂、浪漫的事。那些曾經在歷史長河中浮浮沉沉的人和事,一路的悲歡離合,終究還是隨著時光的遠去,成了消散掉的云煙霧靄。如果沒有文言文將這些有趣的人和深刻的事記錄下來,一切就會如同沒有發生過一樣,沒有人記得,沒有人追憶,就像落葉歸于泥土,花香歸于虛空,多么可惜!
古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動情的?他們在遇到人生的困惑與選擇之時,又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的做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又被證明是錯誤的呢?這一段段寶貴的人生經歷,如珠玉一般散落在逝去的時光里,等著我們去打撈捕獲。而文言文,就是一張網住過去的漁網,經由它,我們才得以超越時間的阻隔,與千百年前的人們對話交流,最終汲取到其中的菁華,通達我們自己的人生。
具體的學習方法,便是在興趣的基礎上,多看、多讀、多思考。一開始一定要從相對簡明而有趣的文言文篇目入手,展開精讀。
所謂精讀,就是一個字一個詞地閱讀,每個字詞都不能草草放過,要逐一弄清楚意義。其中,字詞又分為常用詞與非常用詞,前者當然更為重要,因為它們的使用度高,可以“會一通百”,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這些常用詞匯,又分為虛詞與實詞。實詞就是意義比較具體的詞,比如名詞、動詞等。虛詞就是意義比較抽象的詞,比如語氣詞、連詞、介詞等。實詞只能不停地多看多背,將其記憶下來,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虛詞雖然也需要記憶,但更重要的是多看多讀,一旦形成在文言文結構方面的“語感”,對虛詞便自然而然地了然于心了。
字詞是文言文的基礎,在掌握這個基礎之后,就需要識讀整個句子和段落。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將句子翻譯出來。一定要是自己的話,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上自己日常所用的詞匯來翻譯文言文。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拉近文言文與自己的距離,實現與古人在語言上的匯通,這樣就能夠較快地掌握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此外,文言文也是文章的一種,也可以將其分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三個部分來進行分析和記憶,即何時何地,哪些重要人物,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同時,事件又可以分為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將故事劃分為各個相聯系的部分,便能一目了然。這樣也有助于培養我們的梳理歸納能力。
最后,對于學習文言文而言,最為重要的還是興趣。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的載體,記錄著古人的言行,而它們能夠流傳千百余年而不消散,必然蘊含著高貴的精神內容。因此,每一個懷著敬意親近文言文的人,一定可以滿載而歸、經綸在腹。
千萬不要死記硬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 趙佳鵬
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讀博士,光讀書,我就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么久的時間過去了,現在,我要來跟小學生交流怎么學習文言文,這感覺就像坐上了時光機,一下穿梭到了二十年前,那時的我,正咬著鉛筆“腦補”畫面:“西門豹”到底是一頭什么樣的豹子呀?他是不是從動物園西門跑出來的呢?不騙你,我小時候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后來我才知道,原來“西門豹”是一個人的名字,他復姓“西門”,名“豹”。
你看看,光是古人的名字,就已經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障礙了,更不用說那么多的實詞、虛詞、倒裝句……
許多學生一學文言文就頭疼,是因為畏難心理太嚴重了,老師們動不動就讓抄寫背誦。其實,死記硬背真的不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它只會消磨我們的學習激情,還沒等頓悟時刻來到,我們就早早地厭煩了文言文,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興趣,永遠是激勵我們持續學下去的主要原因。我建議你從講故事的文言文開始學。一開始可以不求甚解,能結合講解把故事看下來就可以了。你嘗試讀一讀原文,遇到實在讀不懂的地方,先跳過去就好,不用畏懼,也不用抵觸,然后你再去看故事、看漫畫,你的思緒會將原文和故事、漫畫聯系起來,然后它們會在你腦海里相互佐證,而這個相互佐證的過程,就是你的記憶過程。
另一個學習的竅門兒,就是在閱讀的時候要記住,文言文里幾乎每一個字都是在獨立表達意思的,不像我們現在通常用幾個字組成一個“詞語”來表達意思。就像“妻子”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個詞語指的就是一個男人的老婆,但是在文言文里,“妻”就已經代表“老婆”了,而“子”則代表著“子女”的意思,所以“妻子”在文言文中實際上表達著“老婆和子女”的意思。看,這就是文言文的特點,幾乎每個字都能單獨表達意思,非常簡潔。說到“非常”,我們現在是不是用這個詞語來表達“很”“特別的”意思呢?可是在文言文中,“非”和“常”是可以分開來解釋的,這樣,“非常”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合慣例”“偏離常態”的意思,知道了這些,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最后,再給大家傳授一個“零部件學習法”,就是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妨記住一些反復出現的固定搭配,比如“此之謂也”“非然也”“是故”等,你可以把它們記在小本本上。這些“零部件”,你可以細讀、深讀,反復品味,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中去理解。日積月累,逐漸掌握到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你就會領會到文言文用詞造句的一些規律。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首先當然是提高我們閱讀文言文的速度,記住這些固定搭配,下次再遇到時就可以十分順暢地明白它的意思,不會再磕磕絆絆。其次,它還可以成為寫作文時增彩的點睛之筆,如果我們能恰當地在白話文中點綴一兩個文言固定搭配,絕對可以為文章增色不少!但也切切不可過于賣弄,故弄玄虛。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整體感知”,小學生學文言文的重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博士 方文昕
我小時候特別愛看古裝劇,還特別愛做夢——要是能穿越時空,去體驗一番古人的生活,該是多么奇妙啊。可仔細一想,不對,他們說的話和現在不一樣,我就算回到古代,怕也是舉步維艱。
懷揣著和古人對話的愿望,終于,我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讀到了第一篇文言文。這下問題源源不斷了——“俄而雪驟”是指俄羅斯下雪了嗎?“何陋之有”怎么讀起來怪怪的?“文軒”和“敝輿”又是什么?一篇課文念下來,只覺得頭暈目眩:怎么每個字都認得,連起來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呢?
我甚至有些害怕文言文了,每逢考試遇到新的篇章,都是連蒙帶猜,也漸漸失去了從前的好奇心,只要有兩句文言文的書都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老師舉了一個古漢語的例子,我才重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在表達‘做什么’的意思時,文言文有兩種表達法,大家可以試試體會它們有什么區別。”
“作甚!”老師短促而干脆地說了第一種。
接著,他又緩緩地吐出兩個字:“何為?”
一種直率霸氣,像孫悟空路遇白骨精時的怒斥;另一種沉穩莊重,像皇帝早朝時的問詢。僅僅兩個字的不同,就展現了同一個意義的兩種風格。原來古漢語并沒有那么枯燥乏味呀——我又拾回了一點興趣。
那堂課之后,學習文言文的路順利了許多。曾經覺得天書一般的文章,慢慢能讀進去了,從半文半白的《聊齋志異》《紅樓夢》,到無標點的《左傳》《史記》,隨著學力的增長,我現在又開始攻克從地下挖出來的竹簡帛書,探尋塵封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興趣的帶領下,我從未停止對古代世界的自由探索。在苦于讀不懂文言文時,我依然繼續擴充著自己的知識面,去了解古代的神話傳說,看一部部講述古人生平的紀錄片,或者翻一翻后人改寫的歷史故事,哪怕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也好。當閱讀文言文的時候,這些知識儲備說不定就會派上用場。比如蘇東坡被貶謫黃州的經歷曾被搬上銀幕,而中學課本中就收錄了他當時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還有葉公好龍、魯侯養鳥的故事,如果先前讀過,看到原文時絕對不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另外,最開始接觸文言文,并不一定要像學者一樣鉆研經典名著或者長篇大論。短小精悍的文章同樣能成為學習的材料,輕松有趣才能帶來專注,而這套圖書正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說到這里,你會不會還有一些擔心讀不懂文言文呢?沒關系,因為我們已經生活在遠離文言文的語言環境,所以,在小學階段,在學習文言文這件事情上,你只需要重點做一件事就好了:培養語感!
不要硬著頭皮去讀那些艱深的、無感的文章,而要去讀那些朗朗上口的、喜歡得不得了的文章,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你只需要有一個整體感知就可以了:文章寫了哪些人,表現了主人公怎樣的性格品質,講了哪些事,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么,蘊含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你獲得整體感知的過程,其實就是你逐漸熟悉文言文行文習慣的過程。慢慢地,你就培養起了文言文的語感,看到精讀文章或者遇到考試,也不會發怵了。
讀書本來就是循序漸進的,當然也需要日積月累。能力的提升都是悄悄發生的,當你選擇了這套書,就是你勇敢邁出了第一步,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