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超越自我
人類天生是群居動物,需要和他人聯結,加之各種社會紐帶的作用,人類天然與社會密切相關。在這個網狀的現實世界系統里,任何現實存在都不是絕對的孤島,都不是除了自身,不需要其他現實存在的獨立存在。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的生活越發簡化、便利,與生命、生活相關的活動,大多可通過自助服務得到完全的滿足。我們似乎變得可以不那么依賴他人。然而,這一趨勢的副作用是,人類的存在和自我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變得狹窄,以自我為中心。不知不覺中,人類正在淡化或忽略合作與服務等社會屬性。
當個人的需求太容易通過“外求”得到滿足時,人類同時也會傾向于以外在物質條件作為判斷自我價值的標準。這導致的結果是,人越來越多地以自身為界,與他人隔絕,忘掉了自己本是這個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某種意義上,人性正在經歷某種程度的物化,人越來越容易固著在狹隘的自我之中,忽略了他人與自我的不同,也忽略了人際關系對自我的深層意義。
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我們觀察到,大部分自我的痛苦都可以解讀為關系中的痛苦,而造成人際關系疏離、隔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由于經歷、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差異是現實存在、內在固有的,無論如何都無法徹底消除——人們難以做到全面的互相理解,不能完全分擔彼此的痛苦或分享彼此的快樂。
表面上,人際關系中的痛苦是由差異帶來的。然而,如果更深入地探索,我們會意識到,痛苦是由我們對差異的不理解、不接納造成的。過程哲學認為,宇宙的統一性是由其本身的差異性來豐富的。在心理咨詢師看來,自我的成長,本質也是一種接納差異,自我豐富、自我完善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解他人、理解差異就是在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納他人、接納差異可以使我們的內心獲得平靜和力量。
本書通過相對具體的心理咨詢案例,嘗試描述人們在人際關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困境,以及在所處困境中自我沖突與自我救贖的過程。從事件審視者的角度,我們也許會發現,多數情境下,個體的煩悶苦惱,并非是對現實事件的反應,而是與自身的心理現實相關。一個人與外界的關系面貌,正是內在自我的投射。在自我中心的狀態下,我們容易在沖突和誤解中放棄溝通,把自己固守在相對安全同時也相對封閉的內在孤島。然而,如果我們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對內在自我的照料上,以具有開放性、成長性的心態探索關系對于自我的意義,學會接納他人,就會發展出更成熟、靈活、友善的自我,同時收獲能夠滋養和支持生命的人際關系。
書中有大量帶有后現代心理咨詢風格的提問,這些提問引發了當事人的反思和覺察,加深了他們對所處困境的理解。隨著咨詢進程的深入,故事中的主人公放棄或修改了原本的敘事方式和內在假定,和真實的自我聯結,看到了面對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后現代提問技術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暗示性,書中描述的當事人的心路轉化過程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每一位讀者由于自身的狀態不同,在看到這些提問時,內心感覺可能會不同,產生不同的擾動與聯想,繼而有不同的收獲。
同時,書中也引用了相關的心理理論來說明心理困境產生的可能的原因。對于渴望尋求確定性依據的讀者來說,這一部分說明,也許能幫助他們獲得更清晰的理解。
我們試圖將上述兩種表達方式結合在一起,呈現給有差異性需求的讀者朋友們。在閱讀心理故事的過程中,隨著當事人講述內心變化,我們可能會增加對差異性的理解,也會增加對自我、對他人的理解。
同時我們也將發現,盡管人與人之間有諸多差異性,但在情感的最深處,對于真誠聯結的渴望,如出一轍。由于自身勢單力薄,有時雖然我們極度渴望得到外界的支持,卻往往事與愿違;而當我們主動嘗試去理解并支持他人,幸福之門將由此開啟。
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
我們意識到,每個個體也是一個具有主動性的“小社會”,并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影響并創造出我們當下所處的位置時,我們便能獲得某種程度的獨立和自由,并發展出真正的責任感,體會到自己的幸福有賴于他人的幸福。同樣,我們也可以為他人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0年初夏,柴丹與我相識,一開始她隨我學習李子勛后現代整合技術,不久之后,我們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成了工作上的伙伴。
這種新的關系對我們雙方來講都存在某種挑戰。我需要克服曾經作為她的督導師帶有某種指點性的傾向,而她也需要在對職業背后的我有更多真實的了解后仍能保持一種平衡。也就是說,我們都需要學習尊重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現的獨一無二的對方。不過,在新的關系中形成同盟對我們兩人來講并不太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關系不斷深化,似乎找到了一種相處之道。回首這些時光,我們彼此關系深化的重要因素可能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并始終保持好奇心;隨時覺察想要影響對方的念頭,將其轉化為完全的欣賞并尊重對方的決定。這樣的做法使我們的關系更加輕松自在,我們越來越能夠享受到關系中未知的自由和創造的活力,也總能激發出更多的思考并感覺到生命因為彼此的參與而更有意義。
我們之間真摯、持久、深刻、全然接納的關系,也給彼此的心靈帶來了質的轉變。我汲取了柴丹的理性、縝密,柴丹也分享著我豐富的感受。更重要的收獲是,雖然我們始終保持著松散自在的合作方式,但我們之間的信任和親密程度日益增加,我們享受到了純粹友誼帶來的愉悅。
這種關系的滋養甚至影響到了我們各自生活中其他類型的關系。我們都更加信任他人,也更容易和他人產生聯結。彼此袒露的過程中建立的分享、創造的模式,使我們得到啟發:對一種關系有益的方式,也可能對所有關系都有益處。
本書由我們兩人合作完成,我們共同體驗著分享的快樂和創作的靈感。在此聯結過程中,毫無疑問,彼此的智慧又有所加深。
胡素卿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