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故事:BBC動物世界的傳奇
- (英)魯珀特·巴林頓等
- 13817字
- 2022-04-13 16:30:39
第1章 生命伊始
誕生,即某一動物破殼而出或離開孕育它們的子宮、開啟生命旅程的重要時刻。動物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足夠長壽以便能繁衍下一代,遺傳它們的基因。但是,一個新生命最終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概率其實非常低。
冰上安樂窩

小帝企鵝正在探索新世界。當它們的父母到海里去時,它們被留在冰上的集中“育兒所”里,遠離冰蓋邊緣,也遠離掠食者的威脅。
血緣羈絆

這對小獅子正邊看邊學,它們之間的羈絆會隨著成長變得越來越緊密。它們能否平安長大取決于獅群的凝聚力,以及它們的父親是否有能力擊敗其他雄獅以保衛獅群。
生命伊始
對壽命短暫的動物來說,在成長第一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長大——迅速長大。對于更高級、更長壽的動物來說,童年時期成長速度稍慢,它們可以在此期間學習對未來生活極有幫助的技能。
生命伊始,動物們正處于最幼小、最脆弱、最容易受傷害的階段,所以它們生命旅程第一階段的主題就只有求生。很大程度上,運氣決定了誰能生存,每一個新的一天都是它們戰勝困難的獎賞,而要戰勝困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快地長大成熟。所以幼年時期攝取的食物通常直接決定了它們今后長期的勝算。
許多昆蟲的幼蟲幾乎就是進食機器,它們竭盡所能攝入植物,供自己轉變成蛹,羽化成蟲。灰海豹幼崽必須在海中生存,所以在跳入海中之前,它必須積累盡可能多的脂肪。它每天要喝5次脂肪含量60%的母乳,在3周內長到出生時的3倍大。
高級且擁有較長壽命的動物通常會有兄弟姐妹,并可能由其父母撫養長大。母親和幼崽之間的紐帶至關重要,幼崽一旦失去母親就很難存活。在群居的靈長類動物中,即便部落中有其他個體愿意照顧孤兒,也只有在收養孤兒的是一位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且這位母親還能繼續產奶的情況下,幼崽才能存活。如果動物幼崽必須依靠它的母親提供食物和庇護,那么它必須要學會辨認它的母親。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許多水禽幼鳥使用的方法,即記住它們孵化出殼后看見的第一個會動的東西——通常就是它的母親——然后無論到哪兒都跟著它。
為了鼓勵雙親的撫養行為,幼崽們通常具有一些特征,例如大大的眼睛,它們的毛色可能不太一樣,以此提示雙親它們是幼崽而非競爭對手。但這無法消除同胞之間的競爭,例如鯊魚、土狼和昆蟲手足之間的競爭有可能是致命的,但我們記錄得最詳細的還是幼鳥之間的競爭。幼鳥在巢中斗個你死我活是很正常的事情,通常它們的父母也鼓勵這種行為,這樣它們就能夠集中精力撫養最有可能存活的幼鳥,尤其是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
來自家庭內部的威脅還包括母親們會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殺死并吃掉它們的幼崽,這樣才能保證它們自身可以活到生存環境緩和的時候再次生育后代。在一些群居動物中,統治族群的雄性也可能會殺死非自己后代的幼崽。
物種越高級,幼崽在獨立生活前就有越多的技能要學習。動物們通過觀察和練習學習技能,它們的雙親或族群中的其他成員可以成為它們的導師。貓科動物,比如獵豹,會故意將抓到的獵物弄傷,并在幼崽面前釋放獵物,讓幼崽練習捕獵技巧。虎鯨媽媽會花數年時間教導它們的孩子學習捕獵技巧——例如,如何在沙灘上捕獵海豹。我們可以看到,就連家養的母雞也會教導它們的小雞如何選擇最有營養的食物。
也許在很多哺乳類動物的幼崽身上,最招人喜愛的一點就是它們的嬉戲玩鬧。玩鬧對于增強它們的力量、培養合作能力、掌握捕獵時機和社交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隨著生命越來越成熟,當幼崽不能繼續依靠它們的父母獲取食物和庇護時,玩鬧就漸漸淡出了它們的生活。走完了生命旅程的最初階段,熬過了一些最危險的威脅,幼崽們現在必須要學習成年世界的守則了。

一只好奇的小葉猴正在研究自己在相機鏡片上的倒影。這一因好奇而引發的調皮舉動被它的媽媽制止了。
奇異的蛻變
少數古怪而奇異的幼崽
神奇的景象

哥斯達黎加仿蛇天蛾幼蟲,鼓起了身體,將尾部直立,以此模仿蛇的頭部。

哥斯達黎加刺蛾幼蟲,將自己偽裝成了一個種莢。

銀月豹鳳蝶幼蟲,它鼓起假“頭”來掩飾被自己藏起來的真正的頭。假眼是為了嚇走潛在的捕食者。在真正受到驚嚇時,它還能吐出分叉的假舌頭。

花飾波紋翠蛾幼蟲。在蛻皮之后,它需要將自己食用的花朵嚼碎后裝飾在身上。
對于絕大多數動物而言,幼年時期的死亡率比生命中其他任何時期都要高。發育不全、心思單純的動物幼崽并沒有做好抵御疾病和危險的準備。要想應對這種情況,有兩個策略。壽命較長的動物,如鳥類和哺乳動物,它們傾向于少生優育。壽命較短的動物,如昆蟲,它們會生育大量的幼蟲,盡管它們不怎么照料下一代,但是由于它們產下的幼蟲數目龐大,總有幾個能撐到生命中的下一階段。
盡管大部分幼蟲都是這場數量比拼中的犧牲者,但是幼年階段依然十分重要。的確,許多物種的幼年時期遠比成年時期要長。昆蟲擁有外骨骼(堅硬的外殼),卻沒有骨頭。這使得它們一生都可以通過蛻皮和蛹化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身體形態,導致了昆蟲形態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它們會以兩種不同的形態存活于世,有時這兩種形態之間的差異是無比巨大的:在快速成長的小時候是幼蟲,長大后是更為復雜的、性成熟的成蟲。成蟲擁有能夠支持它們完成出行、打架、交配等任務的身體結構。
蝴蝶和飛蛾的幼蟲階段是毛蟲——它們是高效的進食機器,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將食物轉化為體重。與花費精力去進化出復雜的身體構件相比,這個相對簡單的形式使它們可以將盡可能多的能量用在長塊頭上,然后在蛹內進行重組,化為成蟲。但是由于自身行動緩慢且富含蛋白質,毛蟲需要一些防御策略來避免自己成為其他生物的美餐。
毛蟲威懾掠食者的常用伎倆包括攝取植物毒素保存在體內并輔以警戒色。毛蟲長有帶毒毛刺的例子數不勝數。還有一些毛蟲利用身上的圖案嚇走掠食者。身上長有卡通眼睛圖案的銀月豹鳳蝶幼蟲能夠模仿蛇類,當它受到威脅時,能吐出分叉的假舌頭模仿蛇信。仿蛇天蛾幼蟲鼓起并搖擺背部尾端,給人一種恐怖的印象,仿佛那是一條憤怒的毒蛇的頭部。徹底改頭換面是它們的另一種選擇——和自己居住的植物融為一體。尺蛾幼蟲是最美的例子之一,它們會用花瓣裝飾自己,偽裝成自己所食用的花朵。
相反,像蚱蜢、蟑螂之類的昆蟲,它們會將自身的發育集中在尚在蟲卵里的幼蟲時期完成。然后若蟲會被孵化出來,它們和成蟲有著相同的身體結構。甚至連生活在水中的蜻蜓的若蟲,也和它們將要變成的會飛的成蟲有著相似的外形和捕食行為。這些將成熟階段作為成長階段的若蟲,需要通過數次蛻皮改變它們的外殼,逐步發育出翅膀、生殖器等性狀。
幾分鐘之內,它們相繼被孵化出來,蠕動著破鞘而出,再通過所吐的絲下落一小段距離。在下落的過程中,它們會舒展身體,呈現出標準的螳螂的模樣。
螳螂的變態發育

完全成型的蘭花螳螂若蟲從儲存著蟲卵的保護性卵鞘中孵化出來。

剛剛被孵化出來的螳螂若蟲吊著絲線,在此期間,它們的外骨骼(外殼)會變硬。

一只仍然有著紅黑相間的警戒色、試圖嚇走掠食者的年輕螳螂。這種紅黑色是一些真正有毒的昆蟲的顏色。

一只即將長大的蘭花螳螂,正在通過蛻皮發育出花朵狀的偽裝。這種偽裝用于前臂以引誘昆蟲,守株待兔。
螳螂的若蟲和它們的成蟲一樣是掠食者。從卵鞘出來的那刻起,它們就開始捕食了。所謂卵鞘,就是保護著20~300個蟲卵的外殼。蟲卵的數量取決于螳螂的種類。這些蟲卵相繼被孵化出來,然后蠕動著破鞘而出,再通過所吐的絲下落一小段距離。在下落的過程中,它們會舒展身體,呈現出標準的螳螂的模樣。一旦它們的外骨骼變得堅硬,這些小若蟲們就會向四處散開,尋找食物和藏身之處。
只有成蟲一小部分大的若蟲,在成年前要經歷五六次蛻皮。為了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成長目標,若蟲要吞噬一切它們那快如閃電、強如猛禽的爪子所能捕獲的東西。捕食一部分是靠本能,但它們也必須提高自身出擊的精準度,從果蠅和蚜蟲開始,了解自己的體形能夠對付多大的獵物。許多年輕的螳螂學得不夠快或者不夠幸運,便只能餓死了。
受到驚嚇時,大部分年輕的螳螂會揮動前臂,像練功夫那樣,讓自己看上去更大更嚇人,以示威脅。許多幼蟲還會像成蟲那樣偽裝自己,但這種技能并不是所有若蟲都能掌握的。第一齡的蘭花螳螂若蟲不像成蟲那樣是白色或粉色的花朵狀,而是紅黑相間的,可能是為了模仿一種長著有力的喙的有毒獵蝽。
但是,這種防御用的虛張聲勢的把戲在對付自己同類時就沒有那么有效了。螳螂一般會攻擊一切它們認為自己可以戰勝的東西,其中包括它們的后代和同胞。所以年輕的螳螂散開得越快,撞上自己手足的可能性就越小。除此之外,它們成長得越快,就越有可能成為獵食者而不是獵物。
假如它們成功撐過了第一個10天,就需要找一個結實的地方將自己固定住,蛻皮后進入擁有更大體形的下一個蟲齡。一些運氣不好的若蟲沒走好蛻皮這一步,在此期間就死了。實際上,對于剛出生的昆蟲而言,它們算是精明的了,但是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年輕的螳螂能僥幸活到下一個蟲齡。假如它們真的撐過了第一次蛻皮時期,那真是歷經艱險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它們邁向最終勝利的重要一步。
邁出生命中最重大的第一步
白頰黑雁的幼雁先跳崖,才能長大
準備躍下

兩只幼鳥跟隨母親到了崖邊,它們的母親在為它們尋找最佳起跳點。幼鳥如此依賴母親,以至于追隨母親的強烈意愿壓倒了它們自我保護的本能。不然,出于本能,它們絕不會選擇跳崖的。
峭壁風光

一個白頰黑雁家庭將巢筑在了最高的崖頂之一。它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河流和湖泊——在畫面的背景中清晰可見。剛出生兩天的幼鳥要落到腳下深處的崖底,爬過尖銳的巖石和卵石灘,然后再行走3千米到達河邊。
不懂世間險惡,體格發育不完全,不能保護自己——大部分動物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里是最為脆弱的。而在地面筑巢的鳥類,如許多水鳥,它們剛出生的幼鳥又是其中最容易受傷的。當幼鳥的父母外出覓食時,它們便只能任憑當地掠食者擺布了。
你也許認為,像白頰黑雁那樣,在夏季向北遷徙到位于北極的鳥巢就能避免這些麻煩。但即使在那里,也有不少鳥蛋和幼鳥的掠食者。即便那些體格相對較小的成年大雁能保護自己的幼鳥不受海鷗、渡鴉、賊鷗的傷害,它們也不是北極狐的對手。北極狐擅長潛入雁巢,將鳥蛋和幼鳥一起偷走。為了擺脫北極狐,白頰黑雁會選擇在北極狐到達不了的峭壁上產卵。但北極狐身手敏捷,這迫使大雁要選擇盡可能高的地點筑巢,有時甚至高于地面200米。
假如父母選擇了一個足夠好的筑巢地點,并且能夠保護好它們的2~6枚蛋,使大部分蛋能夠免受嚴寒的侵襲,一些蛋就會被孵化,幼鳥們就能在安全的環境下認識這個世界。和其他許多鳥類不同,水鳥和獵禽不會在鳥巢中給幼鳥喂食。它們的幼鳥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夠短時地行走了,因此幼鳥會跟隨成鳥一同進食。
在逍遙的一兩天中,幼鳥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依靠卵黃囊保溫并為生長提供能量。此后它們愈發迫切地需要到達崖下的湖泊或河流中。但是,才兩天大的幼鳥根本不能飛行,所以要從懸崖上下去只有一個辦法——跳崖。那是父母們必須鼓勵的信仰之躍,而它們會呼叫著鼓勵幼鳥,告訴它們——出發的時候到了。
天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告訴幼鳥們不要輕舉妄動,但與此同時,本能催生出一種更加強烈的渴望:它們如此依賴母親,以至于無法拒絕緊緊跟隨母親的步伐。父親覺得時機到了,就會飛到懸崖下面的落腳處繼續呼喊。當母親加入后,幼鳥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要追上母親。它們踉踉蹌蹌走到崖邊,跳入空中,沿著崖壁垂直跌落。
大雁筑巢的懸崖

圖中為位于東格陵蘭島奧斯特谷的冰川谷和大雁筑巢的懸崖。白頰黑雁是群居動物,它們傾向于聚集在一起筑巢。世世代代的白頰黑雁都會回到這些懸崖上與從前的筑巢地相同的巖架上。
它們不會飛,但它們可以通過展平身體、張開蹼足、扇動翅膀來減緩下降的速度。是否能夠存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能否控制身體、保持直立。它們較輕的體重和體下的絨毛使它們擁有了驚人的彈性,只要肚子先著地,就能緩沖沖擊力。但假如幼鳥沒有選好起跳的位置,其間遇上一陣大風或者撞上一塊凸起的巖石,它就可能會翻跟斗,從而失去控制。也許有幼鳥能從這場災難中生還,但是許多幼鳥會摔斷脖子,或造成其他的致命傷,或是被卡在巖縫里。繁殖集群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幼鳥能在墜落中存活下來,但它們殘酷的命運遠遠沒有結束。現在,這些暈頭轉向的幼鳥必須努力趕上它們的父母。父母們會呼叫幼鳥并在崖底搜尋,直到它們心滿意足地認為自己召集齊了所有幸存的幼鳥。然后它們便開始了到水邊的艱難跋涉,這可能會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即使小小的幼鳥體內的能量已經所剩無幾了,它們仍然能夠快速地在崎嶇地帶長途跋涉。但如今,它們不得不面對它們的頭號天敵了。
幼鳥們跳崖引起的騷動引起了北極狐的注意。它們能遠遠地聽見父母和幼鳥之間的召喚聲。一旦北極狐在崖底發現了鳥媽媽和鳥爸爸的蹤影,它們便知道幼鳥就在不遠處了。狐貍們會跳到成鳥身上,無情地咬住它們。成鳥會試圖反擊,但實際上它們必須逃跑以免受傷。假如成鳥被嚇跑了,狐貍會將幼鳥一只只叼走,填飽肚子。假如還有剩余,它們就會將剩下的食物埋起來,為此后的食物匱乏期做好準備。
北極狐能否找到幼鳥,取決于它們離幼鳥的距離,即是否能聽到它們之間的召喚聲。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雁離開鳥巢,北極狐們也愈發熟悉這一過程,幼鳥越來越難從它們手中逃脫了。
在崖上筑巢看起來像是一生中極不可行的、高風險的第一步。但是白頰黑雁很長壽,并且一對白頰黑雁夫婦一生都會忠于彼此,它們的繁殖行為也許會持續多年。所以只要每對白頰黑雁夫婦最終能將兩只幼鳥養育到成年,它們的數量就能維持穩定。那些足夠幸運的能在墜落過程中和北極狐口中存活下來的幼鳥,仍然要在前往水邊的途中努力逃脫捕食它們的鳥類的魔爪。在能飛翔之前,它們都不能免受掠食者的威脅。但到目前為止,它們一生中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幼鳥的命運

一只下墜的幼鳥從父母身邊掠過。成鳥發出叫聲鼓勵自己的孩子往下跳,但它們無力幫助幼鳥著陸。

一只幼鳥頭朝下垂直墜落。它必須努力糾正自己的姿勢,以便減緩下降速度,并確保圓鼓鼓的肚子先著地。

一只正在挖洞埋藏幼鳥的北極狐。常居在此的狐貍會將大部分吃剩的幼鳥埋起來,作為食物匱乏期的存糧。

一窩到達了水邊的白頰黑雁。盡管幼鳥們仍然無力對抗海鷗、賊鷗之類的掠食者,但它們至少能夠逃進水里了。
火烈鳥的火之洗禮
假如你生長于地獄之中,掠食者對你而言就不再是問題
納特龍湖(堿湖)育兒所

這是一張航拍圖片,展示了納特龍湖內成年火烈鳥及其幼鳥的一個大繁殖群。在湖中央筑巢可以保護它們不受那些無法穿越堿水的陸地掠食者的侵害。紅色部分是在堿性環境下茁壯生長的螺旋藻。
對于剛出生的動物而言,從安全的鳥蛋或者卵巢里,到外部嚴峻的現實生活中,這一過程可能令它們感到頗為震撼,其中受到震撼最大的非小火烈鳥莫屬。位于坦桑尼亞的納特龍湖是東非200萬只小火烈鳥唯一的成功的繁殖地,這里小火烈鳥的數量大約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三。納特龍湖不像是一個育兒室——這是一個巨大的湖,水很淺,很多時候其堿性與氨水一般高,基本上不適宜任何生命生存。因此,盡管這個讓生命難以維系的環境給予了小火烈鳥最大的生存機會,但它們仍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在鳥蛋里生長了一個月后,小火烈鳥幼鳥開始出殼。在此期間,它的父母會用嘴巴溫柔地為它梳理羽毛,鼓勵它繼續努力。鳥爸爸和鳥媽媽在幼鳥出生后的頭幾天都會陪伴在它身邊。在此期間,幼鳥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時不時抬頭接受喂食,扇動它未發育完全的翅膀,不然就是在父母建造的錐形鳥巢里休息。它的父母建筑了這個鳥巢,讓它處于堿水之上,位于微風之中。
納特龍湖位于赤道附近,因此這里降水量極少,溫度常常高達45攝氏度。所以成鳥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幼鳥遮擋炙熱的陽光。父母會輪班工作,交替履行遮陽和低頭喂食的義務。
小火烈鳥是極度挑食的濾食性動物,它們只吃螺旋藻。螺旋藻是少數能在堿水中茁壯生長的生命形式之一。也正是因為它們,湖面才會形成紅色和棕色的旋渦狀圖案。成鳥可消化螺旋藻,并將其轉化為用于喂養幼鳥的嗉囊乳。盡管嗉囊乳被螺旋藻染成了血紅色,它們和哺乳動物乳汁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卻是相似的。同時,嗉囊乳也是幼鳥唯一的水源。
在破殼而出后的4天左右,幼鳥會一直待在錐形巢里,直到它們足夠強壯,有能力從巢中爬出來探索周圍的環境。含有蘇打的泥巴堆積在它長長的鱗片狀的腿上,形成堅硬的外殼。起初這并不怎么礙事,但是對某些幼鳥而言,卻馬上就會變成一個麻煩。一些幼鳥腿上集聚的泥巴會比其他幼鳥多,原因尚不清楚。這些泥巴會給它們的行動帶來不便,成為它們的負擔,使幼鳥變弱,甚至害死它們。
除此之外,這里還有難以預測的降雨。洪水退去后的“島嶼”上顯露出了新鮮、柔軟的泥巴。成鳥們用這些泥巴建造錐形鳥巢。但有時降雨不止,就會破壞一整個群體的繁殖活動。如果水位太高,許多未孵化的鳥蛋就會被毀掉,剛剛出生的幼鳥也會被淹死。
微型育兒所

一群只有幾天大的幼鳥正在啄食落在錐形巢上的昆蟲。盡管它們仍然是以父母的嗉囊乳為食,但它們會通過吃昆蟲來補充營養。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和其他幼鳥一起玩耍了。
前往大育兒所

一群已經長出彎彎鳥喙的幼鳥出發前往開闊水域上的大育兒所。如今它們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鳥喙,能夠像它們的父母一樣濾食同樣的水藻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會有大量的幼鳥出生并存活下來,畢竟一個筑巢地里可能會有超過50萬只成鳥。它們涌向納特龍湖繁衍后代并非只是為了在那里捕食,在東非還有許多更加溫和的堿湖可供它們捕食。火烈鳥之所以選擇在納特龍湖繁衍后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湖泊十分空曠,變幻莫測,并且具有腐蝕性,湖中央更是鬣狗、胡狼、狒狒等掠食者無法到達的地方。
但是它們沒有辦法避免來自空中的襲擊。定期從湖面掠過的非洲禿鸛通常最先發現正在繁殖的火烈鳥,然后它們就會成為持續的威脅。它們飛躍鳥群,盡可能地掠奪幼鳥。成鳥竭盡全力擾亂禿鸛的進攻,進行防守。但即便火烈鳥站起來有1米高,它們仍然是非常脆弱的鳥類,很容易就會被打敗。禿鸛只有在吃得非常飽的情況下才會讓步,但是那時它們大概已經抓走許多幼鳥了。
幸存的幼鳥要繼續煎熬3~5周,在此期間,它們開始建造微型育兒所,減少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然后有一天,幾只成鳥開始呼喚幼鳥,帶領它們離開泥濘的筑巢地,前往深水區。從一個特定的筑巢地來的所有幼鳥依照破殼順序,從大到小排列,一起加入出走大軍。留在后面的就是那些太孱弱以至于無力跟隨的幼鳥:它們可能營養不良,可能慘遭拋棄,也可能是腿上泥巴過多導致行走不便。這類幼鳥獨自待在荒廢的筑巢地,很快就會死去。
大部分幼鳥確實堅持到達了鳥群的其中一個育兒所,然后開始過上移動更加頻繁的生活:成鳥輪流承擔照顧幼鳥的責任,帶領幼鳥們在湖中四處游逛,有時甚至把它們帶離鳥巢20千米遠,去喝散布在湖邊的淡水泉水。成鳥每天都要返回育兒所去喂養它們的孩子。神奇的是,它們能從鳥群中認出自己的孩子,同時幼鳥也能分辨出父母的聲音。
定期從湖面掠過的非洲禿鸛通常最先發現正在繁殖的火烈鳥,然后它們就會成為持續的威脅。它們飛躍鳥群,盡可能地掠奪幼鳥。
堿性育兒所

一大群正在發育的幼鳥在納特龍湖開闊的水域上捕食,只有幾只成鳥在一旁看護。但是父母們每天都會來探望它們的孩子,為它們補充食物,帶領它們去飲用淡水。
如今幼鳥已經足夠大,不會再受到非洲禿鸛的傷害了。但是它們對淡水的需求又將它們帶到了鬣狗和胡狼的攻擊范圍內。鬣狗和胡狼會在湖邊覓食,還會沖入水中攻擊育兒所。老鷹也開始攻擊年幼的和年老的火烈鳥了。盡管會有許多火烈鳥在幼年時期死亡,但它們的育兒策略確保了足夠多的幼鳥存活下來。僅一群火烈鳥的數量就高達10萬只,在這種情況下,掠食者造成的損害微乎其微。
幼鳥們會在一起生活大概11周,直到它們發育中的鳥喙開始彎曲,它們就可以像成鳥一樣捕食了。不久之后,等它們長出了主翼羽,它們就做好飛行的準備了。最終,它們可以飛離納特龍湖,開始和鳥群一起飛往散布在東非大裂谷邊的堿湖中尋找捕食的機會。
它們也許幾年之內都不會返回納特龍湖,直到準備開始生育自己的下一代。那時,火烈鳥們便會加入鳥群,飛回灼熱的湖心,開始這個星球上最壯觀的繁殖表演:同時起舞,直到找到伴侶,產下后代。
速效增肥食譜
為何座頭鯨寶寶要將自己母親的乳汁喝干
與母同游

一頭座頭鯨寶寶在接近海面處玩耍,而它的母親在一旁休息。小鯨魚必須非常活躍,以便增強肌肉力量和潛水能力。反之,它的母親則要盡量多休息,保存體力,因為母鯨無法在溫暖卻貧瘠的育兒水域里進食。
動物幼年時期的生長速度十分重要。它們塊頭越大,身體越壯,就越有能力保護自己,未來就越有能力爭奪食物和社會地位。就拿出生在夏威夷的座頭鯨來說,小鯨魚們要從溫暖的出生水域遷徙到北邊位于阿拉斯加的寒冷的索餌場。要想在這場漫長的遷徙中存活下來,它們就必須盡快增加體重。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動物之一,它們需要一套高強度的健身計劃。
小鯨魚最先要學習的便是如何在水下喝奶。它需要潛到母親身下,輕輕地撞擊母親以刺激它露出一個乳頭,然后小鯨魚會將舌頭卷成吸管狀,使其在乳頭周圍形成一個密閉空間。香濃的乳汁內含40%~50%的脂肪,而一頭新生的小鯨魚一天可以喝掉驚人的45千克乳汁。但是作為要呼吸空氣的哺乳動物,小鯨魚在能夠將所有這些熱量用于生長之前,必須先適應水下生活。
年輕的小鯨魚生活十分輕松,85%的時間它都待在水面上或接近水面的地方。它會頻繁地躍起換氣,間或扇動鰭狀肢和尾巴在水面旋轉。這些劇烈的運動有助于增加它體內的肌紅蛋白含量——這是一種對有效的屏息以及下潛至關重要的儲氧蛋白。盡管在水面游動所需的能量多達水下所需的6倍,但有長期效益作為回報,因為劇烈運動能培養毅力,增強體力。
幾周之后,小座頭鯨便會進入較為安靜的階段,這讓它和母親都有了休息的時間。安全溫暖的育兒水域無法為鯨魚媽媽提供食物,所以它的能量儲備十分有限。小鯨魚體內的脂肪不斷增加,鯨魚媽媽體內的脂肪含量卻在減少,因此鯨魚媽媽需要盡可能多休息、多睡覺以便保存體力。小鯨魚時而下潛6~8米,游到母親身邊休息;時而返回水面,待上兩分鐘左右,呼吸空氣,繞著圈游泳。
如今小鯨魚可以游得更深,潛得更久了。它經常和母親一起行動,游到母親的胸鰭上方。同時它還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游動和躍出水面。躍出水面不但是一項很好的運動,而且是小鯨魚學習如何用視覺信號和聲音信號溝通交流的方式。
在越來越放松的情況下,小鯨魚可以將它飲用的大部分乳汁用于增重和長身體,為前往北邊索餌場的4830千米大遷徙做準備。它們要使自己盡可能變胖,以便順利度過這段旅程,并且要有能力游得足夠快,來擺脫途中殺人鯨的威脅。只有當小鯨魚的體重最終翻了一番后,鯨魚媽媽和小鯨魚才能出發前往索餌場。
對于一位在出生地附近出沒的母親而言,食物短缺并不是唯一的麻煩。小鯨魚成長階段的高峰期正好是殷勤的雄鯨到達的時候。盡管還在產奶的雌性懷孕的可能性非常低,雄性依然會時常護送鯨魚媽媽和小鯨魚。而在敦促它們繼續前進的過程中,雄鯨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假如不止一個求愛者加入了護送隊伍,那么情況就可能升級成一場火力全開的“熱辣之旅”,在此期間,追求某頭雌性的雄性數量可能多達15頭。它們相互推搡碰撞,爭奪地位。整個局面可能會變得火藥味十足,任何被卷入爭斗之中的小鯨魚都會心力交瘁,并且容易受傷。
在繁殖期早早出生是最好的應對之策。繁殖活動于3月開始,在此之前早出生的小鯨魚將擁有更多的時間成長。同時它們也能較早逃往北邊的水域。隨后出生的小鯨魚們則要在重要的成長階段花上更多的時間來對付雄性護衛們的干擾,因此它們的能力遠遠不足以完成遷徙。
學習游泳

一頭小座頭鯨緊跟在母親身邊,沿著夏威夷毛伊島的岸邊游泳。每年有大約2000頭座頭鯨在夏威夷附近的水域成長。它們具體的出生地點仍然不為人知,但毛伊島沿岸是地球上鯨魚幼崽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是,正如《生命的故事》攝制組所見,雄性座頭鯨的到來并不總是有害的。
虎鯊在夏威夷十分常見。它們甚少以健康的小鯨魚為目標,但它們會去追捕生病的、受傷的或是被拋棄的小鯨魚。育兒水域里鯨魚寶寶的死亡有超過半數都被認為是虎鯊造成的。在航拍座頭鯨時,團隊發現有一頭受重傷的小鯨魚正被虎鯊騷擾,而它的母親正掙扎著想要牽制住虎鯊。最終小鯨魚因雄鯨的到來而獲救。雄鯨們噴出幾串氣泡環繞著小鯨魚,趕跑了虎鯊,保護了小鯨魚(但令人難過的是,可能這頭小鯨魚的傷勢過于嚴重,它最終沒能從這次攻擊中幸存下來)。
雄性鯨魚之間似乎存在緊密的合作關系,它們會通過拍擊胸鰭和尾鰭召喚更多的鯨魚來幫忙,或是用這種拍擊聲將鯊魚嚇跑。這一現象提醒了人們:座頭鯨的社群性遠比目前我們所了解的要復雜。
大約80%的小鯨魚能成功到達北邊的索餌場。一旦到了那里,由于母鯨產奶量上升,小鯨魚的成長會更加迅速。當一頭小鯨魚長到11個月大時,它的體重已經是出生時體重的6倍了,身長也達到了8米左右。小鯨魚做好了斷奶的準備,如今它已經強壯到可以照顧自己并逐步進入“成人”世界了。
應付異性

一頭雄性護衛在它追隨的鯨魚媽媽和小鯨魚的身下噴出一串氣泡。正在產奶的雌鯨生育的可能性極低,人們尚未充分了解為何雄鯨要追求它們。同時人們也尚未充分了解噴氣泡的重要性,但雄鯨經常通過這種行為來展示力量、表明支配地位并發起進攻。
獅群的驕傲
在獅子的大家庭中,一頭幼獅會受到母親的照顧,得到叔叔阿姨們的包容,并被父親保護著
獅群動向

一頭雄獅正對著一頭處于防御狀態的母獅及其孩子們咆哮。一個獅群中,雄性成員和雌性成員的關系可能會十分復雜。雌性需要依靠雄性來幫忙保護自己和孩子不受外來雄獅的侵犯。但是雌性們一般只服從于雄性頭領,而較難容忍那些可能攻擊自己孩子的其他雄獅。對于幼獅而言,學習獅群中的社會關系是它們成長的一部分。
相比大批量出生然后自生自滅的動物,那些在家庭中成長的動物,家庭生活的質量對其未來影響最大。一頭幼獅能否長期生存下來,關鍵在于它所在的獅群是否強大和穩定。因為在殘酷的獅子社會中,獅群是幼獅唯一的安全保障。但即使是在獅群之中,生活也不容易。
母獅們一胎一般會產下1~4頭幼獅。剛出生的小獅子眼睛還沒有睜開,極度脆弱。它們的母親會將它們帶離獅群,在一個隱蔽的獅穴中養育它們,避開其他的掠食者,以及避開時常試圖殺死小獅子的野牛。只有在一個半月以后,當幼獅能夠行動時,它們才會被帶回獅群。
一個獅群中的雌性一般會同時生育,因此所有幼獅往往會在同一時間出生并且接受啟蒙。和許多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一起成長是有好處的。幼獅們的年齡相仿,這確保了它們能公平地分享食物,而不會被占優勢的年長的同胞壓制。許多幼獅一起出生也意味著在它們離開出生的獅群,開始嘗試在“成人”世界站穩腳跟時,同性同胞可能形影不離,互相幫助。
育兒所位于獅群的中心,母親們會協作照看幼獅,但也僅僅是一定程度上的協作。幼獅無法做到不加區別地飲用乳汁,因此通常情況下母親們只會為自己的子女儲存乳汁。母親們一起照顧幼獅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彼此合作的母親們能更加有效地保護它們的孩子,抵抗外來的雄獅。
盡管母親們往往會遷就那些不是自己親生的幼獅的搗蛋行為,那些沒有繁殖后代的獅群成員是否能同樣寬容卻是因“獅”而異的。一些阿姨可能嫉妒心更強,更加具有攻擊性,而一些處于從屬地位的單身雄獅很可能脾氣暴躁。所以幼獅越早領會獅群中的社會關系越好。
也許對于一頭幼獅來說,最重要的關系是它和父親的關系。獅群中的雄性會為擁有自己基因的后代的生存而斗爭,它們是保證幼獅安全的基礎。外來的雄獅總是在找機會打敗一個獅群中領頭的一頭或多頭雄獅,然后占領獅群。如果成功了,它們會試圖殺死原先的雄獅留下的所有幼獅,并使雌性們重新開始發情。獅群中的新雄獅沒有興趣當繼父,因此除非雌性帶著自己的孩子逃跑,否則幼獅在劫難逃。
初次見面

一頭年輕的小獅子正在研究它的父親,這大概是它第一次這么做。幼獅們不會有很長時間和父親待在一起,而雄獅也不能容忍它們頑皮的行為,但是它會讓幼獅們和自己一起獵食,而后才允許雌獅進食。
假如一頭幼獅的父親能夠持續掌權,那么這頭幼獅的童年生活就能得到大大改善。雄獅在捕獵和照看孩子這兩方面的貢獻很小,但它會頻繁地去探望它的孩子,查看它們是否還活著,是否受到威脅。同時,它能允許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身邊進食,卻不能容忍雌性這么做(即便食物可能是雌性們獵來的,通常情況下也的確如此,但它們仍然必須等雄性吃完了才能進食)。對于幼獅們而言,最好的父親是那些剛剛開始統治獅群的領袖:它可能正處于自己體能的巔峰時期,并且能在幼獅成長的過程中保持這一狀態。此外,它在掌權后會和所有的雌獅交配,這樣幼獅們也能享受到和大量同時出生的兄弟姐妹們一起長大的好處。
假如獅群很穩定,年輕的小獅子也能茁壯成長,兩性之間的行為差異就會開始出現。雌性幼獅們通常會更頻繁地外出探險,也會更加忙于進行和捕獵有關的活動。雄性幼獅們則通常會與母親跟得更緊,時間也更長,同時它們會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打架上。同性玩伴之間形成的友誼和自然階層是重要且持久的。雌性們會待在一起,在獅群中彼此合作;而雄性們時而合力出擊,時而分頭行動,嘗試征服其他獅群。
在童年中幸存的幼獅們會把塑造了獅子世界“血腥與暴力”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但是大部分幼獅并不能堅持到這一步。總共約有80%的小獅子會在兩歲前死亡。其中一些僅僅因為運氣不好,但是大部分的死亡都和它們的家庭缺陷有關。對于一頭幼獅而言,獅群就是它的一切,學會在其中生存的速度越快,它就會生存得越好。
兄弟情誼

兩頭發育完全的幼獅正在玩耍。很快它們就必須離開出生的獅群外出闖蕩了。擁有的同伴越多,它們生存下去的概率就越大。
嬉戲同游

幼獅們躺在一棵金合歡樹上納涼。和年齡相仿的同胞們一起長大,為幼獅們提供了生命中最好的開端。
貓鼬的最后一課
學習如何除去蝎子尾部的毒刺
邊看邊學

一只年輕的小貓鼬看著一只照顧它的成年貓鼬抓住并殺死了一只蝎子,小貓鼬始終在一旁學習整個過程。它們期待能夠在不被蝎子尾部的毒刺叮上一口的情況下吃到蝎子肉。
軟磨硬泡

一只小貓鼬正在練習游說藝術。它正在向一只不是自己母親的母貓鼬乞討,希望它能被說服,就算沒有其他東西,哪怕給自己一點乳汁也好。小貓鼬獲得的食物越多,長得越快,也就越可能獲得成功。
貓鼬幼崽出生在極度復雜的社交環境里。在出生后的頭幾周里,它們會由一群保姆照看著在地下成長。大約2周之后,它們的耳朵和眼睛會張開,3周之后,它們便能出去和群內其他成年成員見面了。從這時起,幼崽們就要學習如何應對貓鼬的社交生活了。
在地面世界上的頭幾天是試驗性的。小貓鼬們會待在地穴附近并時常返回地穴中。成年的群內成員會一直幫忙養育小貓鼬,而這些小貓鼬通常都是由領頭的公貓鼬和母貓鼬生的。非繁殖期的母貓鼬同樣也會為小貓鼬提供乳汁,并且還會分擔照看小貓鼬的任務。其他成員會為小貓鼬們帶回固體食物,幫助它們熟悉各種各樣的沙漠食物。
貓鼬們住在非洲南部的干旱地帶,那里食物短缺,且多為季節性的。它們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會吃蜘蛛、蝎子、蛇、青蛙、鳥蛋、植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等,但吃后兩種的情況很罕見。弄清楚什么能吃以及能在哪里找到食物是小貓鼬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它們要學的東西很多,而小貓鼬從地穴里出來還沒幾天,導師們就會帶領它們踏上第一次覓食之旅。
在旅途中,群內成員會分擔喂養和保護小貓鼬的責任,不管它們之間有沒有親緣關系。體貼的成年貓鼬會用一連串嘶叫聲來引導小貓鼬跟著自己,讓它們觀察自己如何捕食。起初,稚嫩的小貓鼬根本沒有辦法找到、辨認并加工自己的食物。它們采取的代替策略是苦苦哀求。它們不屈不撓的哀求聲能夠說服導師們拿出它們找到的食物。
精通游說藝術是獲得一次成功的開始的關鍵。小貓鼬能夠獲取的食物數量決定了它的成長速度,繼而會直接影響它的長期生存以及繁殖的成功率。因此,一段時間后,當小貓鼬們估計導師的耐心已經耗盡時,它們就得提升自己的技能,繼續前進了。
隨著小貓鼬們逐漸長大,導師們的喂食會越來越少。如今,對于一只小貓鼬而言,有能力辨別出哪些成年貓鼬最為仁慈,哪些成年貓鼬的乳汁最多是極為重要的。貓鼬導師有多擅長喂養小貓鼬要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性格、激素水平、捕食能力等。
寶寶的零食

一只年輕的小貓鼬正在嘎吱嘎吱地咬著殺好了給它吃的蝎子。
畢業大餐

這只小貓鼬通過了最終的測試——殺死一只被放出來供它練習的蝎子。這需要一位耐心的導師的諄諄教誨。
成年貓鼬為小貓鼬提供食物的意愿可能會發生劇烈變化,可一旦有成年貓鼬給少了,其他貓鼬就會做出補償。假如一只小貓鼬能夠辨別出這些變化,并且將目標放在乳汁最多的貓鼬身上,它就可以極大地增加自己的食物攝取量,大大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小貓鼬大約在8周的時候斷奶,到了12周左右,導師們就不再喂養它們了。為了幫助它們為這一刻的到來做好準備,導師們試圖教會它們如何照顧自己。起初,導師們完全通過做示范來進行指導,但隨著小貓鼬能力的增強,導師們開始向它們展示要到哪里去搜尋不同種類的食物,并傳授給它們處理食物的方式。獲得每一種食物都需要不同的技巧。幼蟲靠挖,螞蟻可以直接從毛上舔下來,鳥蛋要砸碎了吃——所有這些都需要練習。耐心的導師們將新的食物種類展示給小貓鼬們看,然后幫助它們弄清楚該如何處理這些食物。
學習如何處理蝎子大概是其中最為獨特的課程,同時這也是動物王國中最為聰明的主動式教學范例之一。
學習如何食用蝎子是一門多階段的課程,因為蝎子們驍勇善戰,非常危險。它們的一對螯足相當兇狠,鉗起對手來毫不留情;還有它們尾部的毒刺,雖說對貓鼬而言不是致命的,但如果被叮上一口也會讓它們痛不欲生。為了向小貓鼬們介紹這種脾氣火暴的獵物,導師們必須循序漸進:先給它們不能動的蝎子,再逐步使用活蹦亂跳的蝎子。
最開始,毫無經驗的小貓鼬們得到的是奄奄一息的蝎子,從而熟悉如何處理和食用它們。一旦接受訓練的小貓鼬們通過了這個測試,它們就要開始接觸螯足完整但沒有毒刺的蝎子(蝎子的尾部被咬掉了)了。它們要練習用雙爪擊打蝎子、用牙齒咬住蝎子,同時還要躲避蝎子不停揮舞的一對螯足。在將此技能練得爐火純青之前,它們免不了要嘗試好幾次,鼻子上也必定會被叮上幾口。
最后,終極挑戰的時刻到了。導師們會挖起并放出完好的蝎子,這樣它們的學生就能嘗試弄殘并且殺死這些蝎子了。最初的幾次嘗試總是驚心動魄的。導師們一邊要留心掠食者,一邊還要做好干涉的準備,以防小貓鼬遇到麻煩。但大多數時候,小貓鼬最終都能把蝎子大卸八塊,并且美餐一頓。
這是一場成年禮,每一只通過了這項儀式的小貓鼬都將踏上新的旅程。它們將成為種群內能夠自給自足的、有價值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