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學術傳承

一、學術傳承脈絡

李才干醫術傳兒子李廣海,創佛山市中醫院骨科。李廣海的5個兒子均繼承父業,佛山李家達,廣州李家裕,香港李家剛、李家強、李家豐,形成佛-廣-港三地格局。此外,李廣海醫術還傳弟子陳渭良、元日成、馬鎮松、陳柏森、吳永良、莫益汪、陳志維。李家達一直在佛山,成為佛山骨傷的主要代表,其兒子李國韶、外孫女譚偉欣均承其業,尚有弟子陳遜文。陳渭良傳有弟子鐘廣玲,現在佛山市中醫院。李家裕從佛山遷廣州,創廣州西關李氏骨傷,醫術傳兒子李國準,此外還有弟子梁家偉、何錦添、陳少雄、老元飛、凌志平、張建平、李宇雄、譚超賢等。李氏骨傷學術流派傳承脈絡如圖3-22所示。

圖3-22 李氏骨傷流派傳承脈絡

二、傳承代表人物

(一)李家裕

1.生平事跡與貢獻

李家裕(1926—2014),為李氏骨傷科第三代傳人(圖3-23)。幼承庭訓,17歲開始隨父李廣海學習正骨醫術,盡得李氏正骨心法真傳,博覽群書、擷取各家精華,如蒲輔周的重脾胃學說、馮天有的腰椎坐位旋轉復位法、尚天裕的小兒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復并小夾板固定法等,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既有承傳,又有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1949年,李家裕把李氏家族的骨傷科治療術從佛山帶到了廣州。后入廣州市衛生局舉辦的中醫進修班第二班深造,1979年被授予“廣州市名老中醫”榮譽稱號。他在西關十八甫北開設跌打診所。開業之初,正值國民黨飛機轟炸黃沙,大量民眾死傷慘重,診所每天接到眾多傷者。李家裕不避臭惡,為這些傷者清洗創口,外敷祖傳至寶膏,內服中藥,使傷者很快痊愈,因此李氏骨傷在西關廣受贊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家裕在沙基、西關一帶開診,趕上中西醫結合的潮流,即認真汲取西醫學知識來豐富自己的臨床技術,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骨傷科治療手法,尤其擅長關節脫位和骨折整復。他不但繼承了家傳,并十分重視西醫學,對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均潛心學習。曾任廣州市清平衛生院院長、廣州市荔灣區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第一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廣東分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廣東省第四、第五屆人大代表。擔任過佛山市中醫院中醫永久顧問,全國中醫骨傷科醫療中心佛山骨傷急救中心技術顧問。1954年參加編寫《正骨學講義》,1982年撰寫學術論文《肱骨髁上骨折治療》。2008年由其子李國準及同門弟子總結其經驗,編成《西關正骨—李氏臨癥經驗》 (圖3-24)。李家裕的弟子有李國準、梁家偉、老元飛、何錦添等。

圖3-23 李家裕像

2.對李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李家裕在繼承祖傳手法精華的基礎上,創出了旋、撥、抖、點、按、彈等手法,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現代影像學診斷,運用上述手法,使無數患者解除了痛苦。在60余年從事骨傷科的漫長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學術上認為“醫之道在于識癥、立法、用藥,此為三大之關鍵,一旦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中,識癥尤為重要。故曰:治病之難,在于識癥”。其治療骨傷四大特色:一是藥物治療,二是重視手法,三是巧用杉樹皮固定骨折及巧妙地進行功能鍛煉,四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自成一格。此外,他指導編著的《西關正骨—李氏臨癥經驗》傳承和推廣了李氏骨傷的學術經驗。

圖3-24 《西關正骨—李氏臨癥經驗》書影

(二)李家達

1.生平事跡與貢獻

李家達(1926—1990),佛山地區名老中醫,李廣海第十子,跟隨父親李廣海時間最長,14歲開始學跌打,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逐漸掌握高超的醫術,更繼承了祖輩的高尚醫德。他待人寬厚,被人喻作有“菩薩好心腸”。如遇家境貧寒的患者,每每解囊相助,送醫贈藥。

1973—1976年,為了研制南方杉樹皮夾板對四肢骨折外用固定的作用,他觀察了1442例,總結了第一手臨床資料,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數據,科學地肯定了用杉樹皮制作的夾板對四肢外固定的作用,從而改變了沿用已久的石膏繃帶固定法,方便了患者,節約了開支,提高了療效。

1977年,李家達就任佛山市中醫院院長。研制成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止痛消腫功效的“佛山傷科紅藥膏”,將過去的散劑改為膏劑,既治閉合傷又治開放傷,為骨傷科外用藥開辟了新的途徑。

李家達善于集各家流派精華于一爐,走中西醫結合的路,先后在全國、省地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1959年,他與李廣海、梁理平等骨科名醫合編了《中醫正骨學》 (上下冊),總結了佛山骨科名醫治傷經驗,是一本實用的教科書。另編著有《骨折與脫位的治療》。該書為佛山市中醫院骨科集體編寫,書中序言記述主要編寫人員為李家達、陳渭良、馬鎮松、陳伯森、吳永良、莫益汪、元日成,是佛山市中醫院骨科對骨科名醫李廣海經驗的總結及傳承發展。1978年,他與佛山市中醫院中醫骨科共同研究總結的《肋骨外踝翻轉移位骨折閉合手法整復治療》一文,刊登在《中華外科雜志》外文版,獲全國科技獎,得到法國、匈牙利和港澳學者的好評,并提出進行學術交流的要求。

2.對李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在學術上,李家達繼承傳統,但不為傳統觀念所束縛;善于集名家流派的精華于一爐,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對于“傷瘀”概念,李家達在父親李廣海“治傷從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主張早期先“瘀血內蓄,急宜逐瘀”,宜“大破”傷瘀血腫,認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則善用溫補以和血。對體質虛弱的傷者,則主張“攻補兼施”,并區分寒熱虛實。強調共性和個性,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對于瘀血積于外、氣血傷于內的證虛邪實者,先扶正后祛邪。在治傷外用藥上,他體會到跌打外用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鎮痛消腫作用,但它的缺點只能多用于閉合傷。對燙火傷的治療,分期診治,早期以清熱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熱育陰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育陰增液,固本培元。李家達醫術傳兒子李國韶。

(三)陳渭良

1.生平事跡與貢獻

陳渭良(1938—),廣東省南海人,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1956年,佛山中醫界選派民間骨傷科醫師陳渭良跟隨李廣海學習,李廣海看中陳渭良中醫知識扎實,待人誠懇,記憶力極佳,遂收其為弟子。陳渭良師從李廣海15載,博取李氏骨傷科之長,繼承了李氏正骨的精髓,為李氏骨傷科第三代傳人。現任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首批“中醫骨傷名師”。與李家達等共同編寫《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參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等多部著作。

2.對李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陳渭良在師承李廣海正骨八法的基礎上,結合人體解剖生理特點和力學原理,創立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正骨十四法。這套手法由14個相對獨立的操作步驟組成,其中“摸觸辨認”“擒拿扶正”“拔伸牽引”為基礎手法,“提按升降”“內外推端”“屈伸展收”“扣擠分骨”“抱迫靠攏”“擴折反拔”“接合碰撞”“旋翻回繞”“搖擺轉動”“頂壓折斷”“對抗旋轉”為特殊復位手法。該套手法具有臨床操作簡便、可操作性強、痛苦小、并發癥少、功能恢復好等優點,不僅對新鮮的四肢骨折有效,還可用于陳舊性骨折和一些關節內骨折。該研究成果于1997年獲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在辨證施治和遣方用藥上,陳渭良更有獨到的經驗。如治療肩周炎,其認為急性期以風熱型多見,風急熱盛,須用寒涼重劑如清解湯(自擬方),方能畢其功于一役。此外,勞傷瘀滯是肩周炎的另一重要因素,“通則不痛”是治療肩周炎的重要治則。治療上除表實熱盛之證外,均重用黃芪。黃芪具有固表、補氣升陽、通經絡、去肌熱、壯筋骨等多種功效。

陳渭良在借鑒古方驗方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研制出“外用傷科黃水”,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療各種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脫位和軟組織損傷。“外用傷科黃水”的開發與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用中藥水劑治療開放性損傷的空白。陳渭良根據臨床實踐經驗,選取臨床療效確切的處方研制了69個品種的中藥制劑,這些制劑的研發,拓寬了中藥給藥途徑,方便了患者,也使得李氏骨傷科驗方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陳渭良醫術傳弟子鐘廣玲、陳旭文、張兆華等。

(四)李國準

李國準(1951—2020),荔灣區名中醫,李家裕兒子,嶺南著名骨傷科流派李氏骨傷科第四代傳人,現任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副院長。李國準主編有《西關正骨—李氏臨癥經驗》,2008年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結合李氏家傳正骨經驗,對李氏正骨樸實的學術思想、醫療手法、治療方藥及常用藥膳作了介紹。李國準在繼承祖傳李氏骨傷科學的基礎上,與西醫學的診斷學、實驗檢查學、影像學有機結合,開發出一整套治療頸椎病、腰椎病、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患的手法,提出“通過手法復位,使突出物復位到發病前的神經代償區域,打破炎癥與壓迫之間的惡性病理循環”的觀點;并根據不同的證型及CT、MRI等現代影像學進行定位,分別施以“旋、推、壓、扳、抖、牽、按”八法復位。李國準醫術傳弟子陳少雄、凌志平、張建平、譚超賢、李宇雄。

(五)李國韶

1.生平事跡與貢獻

李國韶(1955—),李家達之子,李氏骨傷科第四代傳人。自幼跟隨李家達,李廣海學習正骨手法,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和祖傳李氏骨傷科療傷技能,能運用手術、正骨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療各種骨傷科疾病,尤其擅長各種創傷急救、骨折整復、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骨關節炎、跌打舊患、軟組織損傷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在遇到嚴重的骨折扭傷時,可使用牽引、旋轉、提托等多法同時施行,使傷者未感覺到痛楚,骨折處已應聲復原。與西醫手術相比,大大縮短了骨折痊愈的時間和付出的代價。1980年,李國韶于香港開設跌打診所,現任香港中醫骨傷學會理事、香港中醫骨傷學院常務副院長、香港推拿學會榮譽顧問,同時也在佛山市中醫院出診。臨港初期,由于李廣海家族李氏骨傷科在廣東地區的嘉譽,以及李國韶本人精湛的醫術,李國韶跌打診所即門庭若市,繁盛時期診所周邊手工作坊、工廠等,凡有跌打損傷者皆于李氏醫館診治。患者的信賴以及醫者全心全意親力親為的醫治,使得李國韶跌打醫館聲名遠揚。由于香港政府初期對于中醫醫師診治疾病以及診治方法的限制,反而使得李國韶心無旁騖,深入探究傳統中醫跌打骨傷、手法正骨、推拿整脊等。

2.對李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李國韶對關節錯位、筋傷、軟組織損傷、骨折中后期內置調理等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關節脫位的手法正骨,不強求力線對齊和標準解剖復位,更加注重的是患者后期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在內治法方面,注重“消”法,認為“通為大法”,以大劑量活血化瘀為主,主張“大破大立”。肢體受傷,皮肉筋骨損傷的同時,氣血的運行也受到了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機不暢,無以鼓動血行則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傷瘀凝,壅塞脈道,必阻礙氣機流通。故治療傷科疾患,無論內治外治,都必須注意流通氣血,“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新不生”,而活血化瘀又離不開氣的運行推動,如骨折、傷筋脫臼等瘀血停留脈道,則當活血化瘀以生新,宜“以血為先”;傷科之瘀血多由外傷致離經之血停積,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故治以祛瘀為要。清代陳士鐸《辨證錄》對骨折論述:“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去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日常診治中,常常使用穿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地龍等藥物。外用或內服澤蘭湯、吊瘀散、珠珀散等家傳驗方,效果顯著。

他根據李氏骨傷科的經驗總結出了手法治療頸肩疾病的方法:

(1)旋轉定位扳法:

患者坐位,囑頸部稍前屈約10°~15°。術者立于其背后,以一手拇指指腹頂按住病變頸椎棘突或橫突,余四指置于患者枕骨結節部;另一手屈肘,托住其顳頜部,前胸固定后頭部,然后緩慢帶動頭部向側方旋轉,當旋轉至最大限度時,突然快速向上牽引,此時按住患椎處的拇指協同用力將其向對側推動,則拇指下有跳動感,同時可聽到一聲或數聲彈響音。

(2)點揉法:

首先拿肩井,點揉肩中俞,提捏肩井數次,用手指或掌根按揉肩中俞,使氣血流暢,放松肩部。以兩手分別置于枕骨兩側,輕輕上提,轉運頭部,幅度小于45°,左右各3次,兩手搓揉頸項肌、斜角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復10~20次,壓痛處可適當加重力量。醫者再用拇指按合谷、雙側缺盆穴,點揉肩后、天宗穴,各10次。

(3)滾法:

操作時,患者正坐,術者位于患者身后,手呈半握拳狀,以2~5指的近端指間關節為支點放于患處,以腕關節帶動,做均勻的來回擺動,來完成滾動的動作。著力點要深,用力要均勻柔和,力量要推進肌肉深部。操作時要以腕的靈活擺動帶動掌指關節部運動,滾動時腕關節要放松,滾動速度一般為60~100次/min,并要有輕重均勻交替、持續不斷的壓力作用于治療部位上,著力點要深,用力要均勻柔和,力量要推進肌肉深部。

(4)揉捻法:

操作時,患者正坐,術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大魚際、掌根或指面交替在兩側頸部,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覺輕微酸痛、可以忍受為度,做輕柔和緩的環旋運動。指或掌應緊貼皮膚下移,使皮下組織隨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使其作用力達到皮下組織深層。用力要均勻,速度不宜過快,頻率50~100次/min,在壓痛點可做重點揉捻,時間應稍長一些。一般每側施同樣手法。

[注意事項]

推拿手法宜柔和沉穩,切忌粗暴。應改變不良的工作姿勢,調整睡枕高度,頸項部宜保暖,避風寒。治療期間,宜配合針灸、理療等療法,常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六)鐘廣玲

鐘廣玲(1945—),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71年衛校畢業后師從陳渭良先生。鐘廣玲主張在對骨傷科患者的治療上同樣要突出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強調診斷上應辨證、辨病并重,治療上要方藥并舉、內外兼治。不僅擅長骨關節損傷、創傷危急重癥、骨質疏松癥、骨關節退行性病變、骨髓炎、骨壞死等疑難雜癥的處理,還善于運用正骨手法治療關節內骨折、鄰近關節骨折、骨折合并脫位;并且在手法的應用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肩關節脫位并肱骨外科頸骨折的閉合復位治療”“閉合治療肱骨外髁骨折翻轉移位”“距下關節脫位合并距骨骨折的手法整復”等正骨手法,一直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主編《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對陳渭良的“正骨十四法”進一步研究,與陳志維整理出版《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

(七)元日成

元日成(1940—2013),廣東番禺人,廣東省名中醫,副主任中醫師,主任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1960年起師從李廣海、陳渭良等嶺南傷科名家,傳承嶺南特色正骨十四法,參加編寫《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對骨傷科各種疑難病癥及各類骨折的閉合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與陳渭良、陳遜文、鐘廣玲、陳志維等共同撰寫論文《中國佛山市中醫院“正骨十四法”》,詳細探討正骨十四法的適應證、具體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項。元日成弟子羅順寧亦傳承“正骨十四法”,擅長關節內骨折、鄰近關節骨折、骨折合并脫位以及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的中醫正骨手法治療,提倡發揮“手法閉合復位”“小夾板固定”“中藥內服外敷”等中醫骨傷治療優勢。

(八)陳志維

陳志維(1954—),1971年畢業于佛山職工醫學院,嶺南骨傷科李氏流派傳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主任中醫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佛山市中醫院院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創傷、骨關節病、軟組織損傷、先天性或外傷性畸形等疾病,尤其對治療關節內骨折、鄰近關節骨折、骨折合并脫位及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的閉合有獨特療效。主持和參與了“正骨十四法的臨床應用”“外用傷科黃水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等多項課題。與鐘廣玲主編了《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

(九)陳遜文

陳遜文(1963—),師從李家達,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學術繼承人,廣東省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骨傷疾病,對骨傷重癥、四肢神經血管損傷、骨髓炎、骨折遲緩愈合、創傷矯形等骨傷疑難問題有獨到見解。在臨床工作中,陳遜文逐漸認識到西醫學知識欠缺的短板。為了彌補這一短板,陳遜文于1996年順利考取了天津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骨科醫學泰斗顧云伍,1999年學成后重返佛山市中醫院。

陳遜文勤于繼承傳統優勢,精通正骨十四法,對于各種手法的要點和技巧都了然于心,對于手法整復各種骨折均有較高的造詣,尤其對橈骨頭移位型骨折更具有深刻的體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陳遜文進行了“正骨十四法”的生物力學研究,獲得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骨折愈合應力適應性的研究”,獲得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曾擔任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整脊疾病學》副主編,參與編寫《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 《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等著作。曾獲得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

(十)楊海韻

楊海韻(1960—),主任中醫師,佛山市中醫院副院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骨傷科臨床醫療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科研、教學能力。擅長治療各種骨與關節急慢性損傷、各類軟組織損傷、骨質疏松癥、骨傷康復及骨傷科疑難病癥。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顧問、骨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常務副主席,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脊柱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參加《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 《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等書的編寫并擔任副主編。主持開展的對李廣海、陳渭良驗方外用藥的現代醫藥研發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通過藥理研究在臨床推廣應用的品種有69種,其中以傷科黃水為代表。通過楊海韻等的臨床藥理實驗研究證明,傷科黃油有消炎、消腫、鎮痛作用。傷科黃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4種致病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對常見化膿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抑制作用,有明顯促進傷口愈合作用。連續使用傷科黃油,皮膚無紅腫過敏等不良現象,表明傷科黃油毒性低,可供臨床安全使用。這些現代藥理學的分析,使得李氏骨傷科驗方的接受人群越來越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九龙县| 东乡| 平陆县| 九龙坡区| 长春市| 湘阴县| 岗巴县| 乐山市| 宜兰县| 台湾省| 盐边县| 中山市| 白玉县| 曲沃县| 乐业县| 德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宁市| 芮城县| 菏泽市| 沧源| 余姚市| 边坝县| 白山市| 金乡县| 乌什县| 玉门市| 明光市| 获嘉县| 南江县| 扎囊县| 玛曲县| 曲阳县| 内乡县| 钟祥市| 海淀区| 玉溪市| 旌德县| 峨眉山市|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