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學派宗師李廣海

一、生平事跡及貢獻

圖3-2 李廣海像

李廣海(1894—1972),佛山柵下茶基人,骨傷名醫李才干之子,廣東省著名骨傷科專家,骨傷科圣手(圖3-2)。醫館舊址:佛山平政橋,羊城西關十八甫。

李廣海幼承父教,研讀《黃帝內經》 《傷寒論》《金匱要略》 《神農本草》等中醫經典著作;14歲隨父臨證,鉆研《正體類要》 《傷科補要》 《醫宗金鑒》《血證論》等傷科專著,邊讀書,邊實踐。20歲時,父親病故,李廣海繼續在平政橋沙涌坊的醫館行醫。1920年,李廣海以其父親醫館獨自開業,更名為“李廣海跌打醫館”,在此行醫至20世紀50年代。

2006年,佛府【2006】24號文公布李廣海醫館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禪城區人民政府啟動李廣海醫館的修繕工作。2015年4月30日,醫館正式對市民開放(圖3-3,圖3-4)。醫館內有李廣海的塑像,分2個主要的展館,介紹了李廣海的生平、貢獻及學術傳承。

圖3-3 修葺后的李廣海醫館(佛山平政橋沙涌坊)

圖3-4 李廣海醫館內的李廣海雕像

佛山是個手工業城鎮,當時的手工業作坊超過4 000戶,手作工人傷筋折骨、燒傷、砸傷的特別多。抗日戰爭時期,佛山一帶常遭日寇轟炸,許多被日軍槍傷、炸傷的患者前來求醫,他總是精心治療,贈醫施藥。抗日戰爭時期,佛山民間武術館社—鴻勝館的主持人吳勤率200多鴻勝館弟子組成抗日游擊隊,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合并成“廣游二支隊”,轉戰于南、番、順一帶,有力地打擊了敵人,成為廣東主要的地方武裝隊伍之一。從1939年起,李廣海便秘密收治廣游二支隊受刀槍炮傷的傷病員。有的隊員因傷重行動不便,為了抗日戰士的安全,他專門在佛山市郊找房子安置他們,并冒著生命危險親自上門診治。珠江縱隊領導人之一鄭少康經常寫字條,介紹受槍炮傷的傷員前來診治,李廣海都是來者不拒,免費提供食宿,免費醫治,以滿腔的熱情和實際行動支持我黨開展的抗日戰爭。

近郊鄉民宗族械斗亦時有發生;佛山武術風氣濃厚,練武之人也常有跌打筋傷之患,因此,慕名向李廣海求醫者絡繹不絕,遍及四鄉。無數傷者在他的精心醫治下得到康復,李廣海“跌打圣手”之名也不脛而走,在佛山、廣州、香港、澳門享有盛譽。1947年,李廣海與何炳楠、鐘伯石、陳典周、吳虛谷、吳滿福、吳采南、溫玉書、羅仁伯、黃偉堂、李君曼、鄧麗程、鄺楚樞等一批佛山名老中醫組成“靈蘭醫學研究社”,在挖掘、總結、提高祖國中醫中藥等方面作出了貢獻。由于他醫術高明,1949年被選為南海縣國醫支館副館長。

1953年,佛山的醫生組織聯營。那時,李廣海的傷科醫務院享有極高聲譽,本來屬于聯營對象,但當時李廣海未被吸收。李廣海寧愿放棄傷科醫務院每月的幾千元收入,而主動積極申請聯營,經多次要求,終于被批準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醫院,并任副院長;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會副主任委員、佛山市中醫院院長,直至逝世。他曾是佛山市人大代表,第三屆佛山市政協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1959年,一位在江門北街糖廠工作的波蘭專家由于肩關節脫臼,兩天未能復位而痛苦異常,李廣海以嫻熟的手法,在傷者毫無痛苦的狀態下,頃刻即給予復位,令波蘭專家贊嘆不已,連稱“神醫”!1960年,他受邀赴北京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62年9月,他以名中醫身份出席省衛生廳召開的“繼承名中醫學術經驗座談會”(拜師帶徒大會)。

李廣海在學術上不為陳規所束縛,博取眾長,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他擅長治療骨折、脫位、跌打內傷外傷、刀傷、燙火傷等,尤以細膩手法聞名于世。李廣海還致力于中醫骨傷學術研究,于1959年編著了《中醫正骨學》 (初稿),精辟地闡述了骨折脫位的診斷和治療,介紹了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內服經驗處方31首,外用經驗處方11首。該書由佛山市中醫院油印,現存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1961年(一說1962年)該書由佛山市衛生局刊印,分為上、下冊,目前未能找到藏本。1965年,他又指導李家達、陳渭良、梁理平等在《中醫雜志》上發表了《閉合復位治療陳舊性關節脫臼50例》的科研論文,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遺產。他創制的“李廣海跌打藥膏”“李廣海跌打丸”等成藥,行銷國內及東南亞一帶,成為佛山傳統名藥之一。

李廣海既是一位出色的骨科醫生,又是一位出色的武術家。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許多跌打醫生既從醫又習武。他的父親李才干“少有臂力,善技擊”,叔叔李壽鵬也是佛山洪拳、詠春拳的高手。李廣海自幼隨父習醫學藝時,也繼承了父親亦醫亦武之風。民國初年,李廣海就曾拜當時著名武術家、蔡李佛拳一代名師陳盛習武。1946年,他積極參與復辦鴻勝體育會的籌備工作,后連任鴻勝館兩屆理事。此外,他還跟一位陳姓師傅學習洪拳,據說虎鶴雙形拳打得相當出色,是一位集醫學、武術于一身的名醫。

李廣海還熱心公益。他本著“行醫、辦學、救國”的宗旨,于1946年在柵下自籌資金創辦“柵溪民校”。學校以教習中文為主,同時也聘請一些拳師教習國術。他以父親的名字為貧困孩童開辦了“才干小學”,使讀不上書的小孩免費上學。后“柵溪民校”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校園擴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校址遷至普君墟金魚塘,后改稱佛山市第九小學。為了讓廣大民眾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他還出資在普君墟創立了“廣博圖書館”。

李廣海的幾個兒子均繼承父業:在香港的李家強、李家剛,在廣州的李家裕,在佛山的李家達,都是大名鼎鼎的骨傷醫師。此外,還有弟子陳渭良、鐘廣玲,均為廣東省名中醫。其他傳人尚有馬鎮松、陳柏森、吳永良、莫益汪、元日成等。

二、學術經驗與理論主張

李廣海敢于革新,善于總結提高醫技。他注意小夾板固定的研究,將生物力學運用于臨床,對四肢骨干骨折及近關節骨折,提出小夾板加墊超一個關節固定,解決了固定與活動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練功活動能加速肢體功能的恢復;在骨折愈合方面較早提出通過“縱軸擠壓”能促進骨痂生長的理論。這些對目前骨折的治療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用藥方面,他科學地運用器械調制藥劑,急救時服食藥散,一反過去傳統的用手調藥、以瓦煲長時間熬藥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李廣海強調內外治法的辨證施治,因人而施。對于“傷瘀”,主張早期先“大破”,認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則善用溫補以和血。對體質虛弱的傷者,則主張“攻補兼施”,并區分寒熱虛實。對燙火傷的治療,分期診治,早期以清熱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熱育陰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育陰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創加丹白藥膏,療效顯著。對槍炮彈傷的治療,或用手術取彈,或用藥捻導引,或用絲線縫合傷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證施治。抗戰時期,李廣海采用這些方法治愈了很多患者。廣東粵劇名演員何非凡,槍傷破腹及前臂開放性骨折,也是經他治愈的。

三、特色手法

李氏的整骨手法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傳統正骨八法的基礎上,根據南方人的身材條件進行了改良。

(一)李氏骨傷科常用整骨手法

李氏骨傷科的常用整骨手法中,強調輕、靈、機、巧、穩、準,切忌使用蠻力暴力,減少骨折端及周圍筋的損傷。

1.觸摸法

臨床上,術者用手觸摸骨折與關節脫位處,根據骨與關節的異常征象,辨認骨折與關節脫位的輕重類型和移位方向。手法摸診要貫穿每一個疾病的療程,隨時了解痛點的變化、功能恢復程度、全身臟腑氣血變化等。李氏骨傷對觸摸法有以下要求:①操作手法輕巧,不可粗暴草率,增加患者痛苦;②平日多練習觸摸正常肢體位置,提高臨證時對異常骨骼觸摸的準確性;③多進行比較,必要時將健肢放在與患肢對稱的位置進行對比。

2.拔伸法

用手、腳或器械牽拉傷肢兩端,使有短縮或移位的骨折端和離開關節臼的關節頭隨縱軸線歸還原位。拔伸法可解除傷肢肌肉痙攣導致的骨折短縮移位,消除關節頭進入關節臼的障礙。李氏骨科認為拔伸時應注意盡可能直接拔伸該骨骨折的遠近兩端。

3.捺正法

①兩點捺正法:用于骨折的側方移位,術者一手按壓偏離傷肢縱軸外突的骨折遠端,使骨折向縱軸線靠攏,使骨折遠近端的軸線連成一線;②三點捺正法:可用于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如為成角畸形,可將骨折端的部位置于硬物上來捺正。

4.反折法

用于骨折有短縮重疊移位,折角方向應選在遠近兩骨折端突出的最高點、肌肉豐滿而避開大血管神經的部位。

5.旋轉法

此法是對有旋轉移位的骨折或部分關節脫位的傷肢遠端進行適當的方向旋轉的復位手法。①回旋法:用于治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有背側移位或骨折兩端有軟組織嵌入骨折,其原理是以骨折端為軸心,骨折遠端繞骨折近端邊緣回旋90°~120°,使骨折面吻合。②捻轉法:用于骨折后有旋轉移位,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連,假關節形成等。它以骨折近端的縱軸為軸心,將骨折遠端做逆時針方向旋轉,使旋轉應力作用到骨折端而復位。

6.折頂法

用于近關節骨折或關節內骨折及部分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用于近關節骨折,關節內骨折復位后的小位移。用于關節脫位,多為較難復位的小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等。

7.推擠法

此法為術者用兩手或手掌在受傷肢體同一水平面做相對擠壓或按捏進行復位的方法。治療骨折的原理是在相對的方向擠捏,使骨折處承受向軸心擠壓的合力,使分離的骨折端或骨折片得到整復。

8.分骨法

用于兩骨或多骨并列部位的骨折或關節脫位,方法是術者用拇指為一方,食指、中指為另一方,相對地捏在并列骨的骨間隙部位,使并列骨分開,用于治療前臂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

9.合骨法

是將有分離移位的遠近兩端向骨折線盡量靠攏,如有分離移位的髕骨骨折等。

10.推拿法

此處指狹義的推拿法,用于骨折、關節脫臼的輔助治療,現代也較多用于骨折整復之后,術者做各種術式的推拿,在經絡、穴位或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施術。用順筋理骨法以調整筋骨,使骨折縫合,歪曲、扭轉的肌腱肌肉得到理順還原,以宣通經絡,行氣活血,消瘀通滯。

(二)李氏骨傷科治筋手法

1.推拿法

即推法和拿法的總稱。推法:有掌推式、指推式、拳推式、前臂按式、肘推式等。拿法:多指拿式、兩指拿式等。

2.按摩法

即按與摩兩種手法的合稱。按法:掌按式、指按式、拳按式。摩法:掌摩式、側掌摩式等。

3.揉捏法

用上肢有力部位,作用于患者病變位置,施加壓力,并做旋轉動作,近似摩法。與摩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加壓力較摩法大,不似摩法在皮膚上摩擦。著力處緊貼皮膚旋轉,使手法旋轉應力作用于皮下軟組織。

4.叩打法

是叩法和打法的合稱。叩法包括指叩、掌叩。打法包括拳打、拳面打、立拳打、俯拳打、拳背打等。

5.振抖法

振法包括指振和拳振。抖法是術者持患者肢體一端做一次或數次的牽拉、抖動。

6.擠壓法

擠法有掌擠、拳擠、兩指對擠、多指對擠等。壓法與擠法類似,但較為大而深。

7.運搖法

運搖是運動患者的肢體,是在醫生的協助下對患者進行各部位的被動活動。做此法時可配合各種推拿手法加強效果。

8.引導法

是用意識呼吸配合身體進行有規律的運動,使體松、氣固,以促進損傷機體功能恢復的方法。

四、功能鍛煉

骨折固定后,傷肢及全身疼痛已解除的傷員,必須盡早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既能加快血液循環,利于消腫,防止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和關節粘連強硬,也能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時所產生的內在動力,使小夾板外固定的約束力和紙壓墊的效應力起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骨折端的殘余移位得到逐漸矯正,以促進骨折的早日愈合和功能的恢復。

功能鍛煉分被動和主動運動兩種。被動運動主要用于多發性骨折、進行功能鍛煉有困難的傷員,或骨折合并神經損傷不能進行主動功能鍛煉的傷員。運動要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以不增加傷員的痛苦、不加重局部的損傷和不影響骨折的愈合為原則。主動運動,就是傷員在醫生的指導下,自己進行運動,有松解粘連組織的作用。在進行鍛煉時,活動的幅度應由小到大,運動的時間從短至長,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功能鍛煉一般分早、中、后三個時期進行。

(一)早期的功能鍛煉

在傷后1~2周進行。本期的傷肢仍有腫脹和疼痛,骨折端未穩定,局部被損傷的軟組織也正在修復中。通過功能鍛煉,可促進氣血的運行,防止局部筋肉萎縮、關節粘連強硬。一般可選用握拳伸指、吊臂屈肘、跖踝屈伸和股肌收縮等練功術式。

握拳伸指:

將傷肢的手掌及五指伸開,然后握拳,進行一伸一握,每回鍛煉20~40次,次數由少至多(圖3-5)。此動作有改善腕部及前臂的血液循環,增強肌張力的作用,用以避免掌指的關節囊粘連及肌肉攣縮。適用于上肢各部骨折鍛煉。

吊臂屈肘:

用頸腕帶將傷肢的前臂懸吊于胸前,用力握拳,使前臂的肌肉緊張,接著屈曲肘關節,然后伸展至頸腕帶容許的范圍,每回鍛煉20~40次(圖3-6)。亦可用健肢托住傷肢腕關節,進行肘關節的屈曲鍛煉。此動作有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肘關節粘連和肌肉攣縮的作用。適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鍛煉。

圖3-5 握拳伸指

圖3-6 吊臂屈肘

跖踝屈伸:

傷員仰臥或坐位,將傷肢的踝關節盡量跖屈和背伸,每回鍛煉20~40次(圖3-7)。此動作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防止踝關節粘連強直的作用。適用于下肢骨折的鍛煉。

圖3-7 跖踝屈伸

有些傷員在骨折后期出現半脫位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沒有認真進行功能鍛煉,致使肩部的肌肉萎縮,肌張力減弱,同時肩關節受到遠段肢體的重力自然下垂造成縱軸牽引力的影響,使肱骨頭與肩關節盂的距離增寬所致。

對外科頸骨折合并肩關節半脫位的傷員,無須用手法整復半脫位。早期發現的,應擬活血祛瘀法治療,促進傷肢腫脹的早日消退。在小夾板固定后,用布帶懸吊肘關節,以減輕傷肢的縱軸牽拉力。骨折后期出現的,治以養血通絡、補益肝腎,并應加強肌肉收縮和吊臂屈肘等功能鍛煉,使肌張力增強,肩關節自行復位。

股肌收縮:

傷員仰臥,做股部的肌肉收縮和放松鍛煉(圖3-8)。此動作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股部肌肉萎縮的作用。適用于下肢骨折的鍛煉。

圖3-8 股肌收縮

(二)中期的功能鍛煉

于傷后3~6周進行。本期傷肢的腫脹和疼痛已消失,骨折已有組織纖維連接,并日趨穩定,甚至有些骨折已達臨床愈合,故傷肢可做較大幅度的功能鍛煉運動。必要時在健肢的幫助下,對骨折部的鄰近關節進行屈伸活動鍛煉。可選用空拳屈腕、抬臂屈伸、磨肩旋轉、頂勁聳肩和拉腿屈膝等練功術式。

空拳屈腕:

傷肢的手半握拳,前臂中立位,腕關節盡量掌屈,然后伸展至中立位。每回20~40次,活動的幅度逐漸加大(圖3-9)。此動作有恢復腕關節屈腕功能的作用,可避免腕關節囊及腕部屈、伸肌腱的粘連。適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鍛煉。

抬臂屈伸:

用健肢托住傷肢的腕部,使肘關節盡量屈曲,然后伸直。每回10~20次,屈曲、伸直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數逐漸增加(圖3-10)。此動作有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肘關節粘連,使肘關節的活動范圍逐漸增大的作用。適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中、后期鍛煉。

圖3-9 空拳屈腕

圖3-10 抬臂屈伸

磨肩旋轉:

用健肢托住傷肢的前臂,以輔助傷肢的肩關節做前后、內外旋轉活動。每回20~40次,活動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數也由少到多(圖3-11)。此動作有松解肩關節囊粘連的作用。適用于上肢骨折的中、后期鍛煉。

頂勁聳肩:

傷肢的肘關節屈曲90°,上臂緊貼于胸壁,以保持上肢的正常軸線。這時用力將上臂的肌肉收縮,以產生對骨折端的縱向擠壓力,使肩關節向上提升(圖3-12)。此動作有增強上臂的肌張力,改善血液循環,使骨折端緊密嵌插相接觸,避免骨折端分離移位的作用。適用于上臂骨折的中、后期鍛煉。

圖3-11 磨肩旋轉

圖3-12 頂勁聳肩

拉腿屈膝:

傷員取仰臥位,將股部肌肉用力收縮,接著用大腿帶動小腿進行膝關節屈曲,然后放松、伸直下肢,每回20~40次(圖3-13)。此動作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增強肌張力,預防股部肌肉萎縮和膝關節粘連強直等作用。適用于下肢骨折的中、后期鍛煉。

圖3-13 拉腿屈膝

(三)骨折后期的功能鍛煉

于傷后6~10周進行。本期損傷的軟組織已修復,骨折部的骨痂也日趨完善,有些骨折已臨床愈合。這期的功能鍛煉,如為上肢骨折,應擴大骨折部鄰近關節的活動范圍。如為下肢骨折,可下床站立。骨折端已愈合牢固的下肢傷員,可在小夾板的保護下扶拐做不負重的步行,直至骨折愈合堅固為止。可選用鯉魚擺尾、單手擎天、勁直下蹬、伸膝抬腿、腳底滾筒和屈髖下蹲等練功術式,或選用上述的抬臂屈伸、磨肩旋轉、頂勁聳肩和拉腿屈膝等練功術式。

鯉魚擺尾:

傷肢的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將腕關節背伸,然后掌屈,狀如魚尾擺動。每回20~40次(圖3-14)。此動作能加大腕關節屈伸的功能鍛煉,有增強肌張力的作用。適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鍛煉。

單手擎天:

健手置于胸前,傷肢的腕關節呈背伸,上臂緊貼胸壁,將肩關節向前上方高舉,并伸直肘關節,然后徐徐放下,每回15~30次(圖3-15)。此動作有預防肩關節囊粘連及肌肉攣縮,增大肌張力的作用。適用于上肢骨折的鍛煉。

圖3-14 鯉魚擺尾

圖3-15 單手擎天

勁直下蹬:

傷員取仰臥位,將下肢伸直,保持正常的軸線,用力將足跟部往床尾的木板上做蹬足動作,每回20~40次(圖3-16)。此動作能使骨折端受到縱向力的擠壓,刺激骨折端,有利于骨折愈合。適用于下肢骨折的中、后期鍛煉和小腿骨折延緩愈合的鍛煉。

伸膝抬腿:

傷員取仰臥位,將股部的肌肉用力收縮,使整個下肢伸直抬高約45°,然后徐徐放下,每回15~30次(圖3-17)。此動作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增大肌張力,預防股四頭肌萎縮的作用。適用于下肢骨折的鍛煉。

圖3-16 勁直下蹬

圖3-17 伸膝抬腿

腳底滾筒:

傷員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地面放置一直徑5~10cm的竹筒或鐵管,腳踏在竹筒或鐵管上來回推拉滾動,膝關節屈曲和伸直,每回30~50次(圖3-18)。此動作有助于膝、踝關節屈曲功能的恢復。適用于下肢骨折的鍛煉。

屈髖下蹲:

傷員的足分開約與肩膀的寬度相等,雙手扶在雙膝上,使髖、膝關節屈曲下蹲。每回15~30次,活動幅度由小逐漸增大(圖3-19)。此動作能鍛煉髖、膝關節的屈曲功能,有增強肌張力的作用。適用于下肢骨折的鍛煉。

圖3-18 腳底滾筒

圖3-19 屈髖下蹲

(四)不同骨折類型的功能鍛煉方法(表3-1)

表3-1 骨折類型與功能鍛煉一覽表

續表

(五)李氏功能鍛煉的特色

1.提倡夾板固定下早期功能鍛煉

李廣海主張進行小夾板固定下的早期功能鍛煉,加速肢體關節功能恢復,在固定下通過墊壓的外在持續壓力及肌肉自主舒縮活動時產生的內在壓力,可逐漸糾正骨折的殘余移位。通過外力或下地負重實現對骨折端的“縱軸”擠壓,促進骨痂生長,有效解決骨不連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

2.早中晚分期功能鍛煉

關節的運動無外乎屈伸、內收外展、外旋內旋、環轉等。李廣海所主張的幾種功能鍛煉方式,包括早期的握拳伸指、吊臂屈肘、跖踝屈伸和股肌收縮,中期的空拳屈腕、抬臂屈伸、磨肩旋轉、頂勁聳肩和拉腿屈膝,后期的鯉魚擺尾、單手擎天、勁直下蹬、伸膝抬腿、腳底滾筒和屈髖下蹲等練功術式。早期雖然有功能鍛煉,但只是簡單地屈伸運動,這樣既能不加劇患者的痛苦,也能有效糾正骨折的殘余移位,還能活動肌肉,避免肌肉痿廢。對于較復雜的如肩關節、肘關節損傷,則更適宜在骨折中期進行更大一點幅度的鍛煉。后期則應擴大骨折部鄰近關節的活動范圍,所主張的功能鍛煉方式更多地需要用力,如勁直下蹬的鍛煉方式,用于下肢骨骨折的恢復,使骨折端受到縱向力的擠壓,刺激骨折端,加速骨痂的生成,避免骨不連接。

3.分部位功能鍛煉

李廣海對上肢和下肢骨折后的功能鍛煉采取不同的方法,上肢的功能鍛煉主要側重握拳伸指等活動鍛煉,而下肢主要注重負重肌肉的收縮鍛煉,如股肌收縮等。所有的功能鍛煉方式都可以由傷員自主完成,避免了被動鍛煉可能引起的二次傷害,活動范圍不大,卻能有效加快血液循環,消腫,鍛煉屈伸肌,防止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和關節粘連強硬。

五、用藥特點及常用藥物(含外治法)

(一)用藥特點

1.用藥如用兵,隨機應變

李廣海常言:“用藥組方如用兵,君臣佐使須分清,隨機應變貴靈活,沉疴頑疾何須驚。”強調用藥隨機應變,不可拘泥。

2.活血化瘀,點到即止

“活血逐瘀,治傷之首法也。”李廣海治療跌打損傷早期主張“不破不立”“瘀去新生”,首要是將離經之血驅除散盡,一方面可消腫止痛,另一方面為以后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活血化瘀時,田七、桃仁、紅花之流一一上陣,但也不主張用之太過,恐傷正氣。尤其考慮到南方人身體瘦小,更應點到即止。并配伍行氣甚至補氣類藥物,如枳實、延胡索、黃芪、黨參之類,以助散瘀。李廣海認為:“逐瘀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留得正氣在,何愁病不愈?假若正氣傷,復康路漫漫,治病必求本,人歡我也喜。”

3.內治脾胃為本

脾為倉廩之本,四肢及全身肌肉皆屬于脾。脾主運化,將水谷消化吸收為精微物質,并將其布輸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是故李廣海主張無論治療內傷還是外患,皆以脾胃為本,而非“見骨治骨”。即使在骨折的中后期也少用接骨藥,而是多用黨參、黃芪、懷山藥、白術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的藥物,借后天以治先天。

4.重視滋補肝腎

在傷科中,肝腎二臟極為重要。肝主筋,肝藏血,肝血不足,筋得不到肝血的濡養,便可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癥狀,甚至會出現手足抽搐、震顫、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的癥狀。由此可見,肝與筋在生理病理上的聯系較為緊密。腎主骨,腎藏精,精生髓,髓藏于腎中而養骨。所以骨的生長發育、修復,以及腦的思考、記憶等,同腎有著密切關系。李廣海根據嶺南氣候和人群體質特點,認為病證多以陰虛為主,故而治傷用藥則擅用滋補肝腎,將“六味地黃丸”加減化裁,廣泛用于治療各類骨傷科疾病。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益肝腎的代表方劑。

5.辨治痹病,善清熱化濕

李廣海擅用清熱化濕法治療痹病。嶺南氣候潮濕而多熱,加之人群體質因素,致病之邪留著體內易從熱化,與濕膠結而表現為濕熱證居多。所以治療痹病,不必拘泥于本虛或風寒濕三氣雜至之古訓而過早罔投補益或溫燥之劑,但見口干口苦、舌苔黃膩,則一概先以清熱化濕為主,待濕熱漸清,舌苔已退,再著手本證或標本兼治。常用桑枝、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茵陳、黃柏、土地骨清熱瀉火;大腹皮、蒼術、白術、厚樸芳香化濕,行氣止痛;薏苡仁、澤瀉淡滲利濕;若大便秘結,則加大黃蕩滌糟粕。

6.妙用疏肝解郁

李廣海認為,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于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來某種相應的情感,也就是所謂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在正常范圍內,七情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么病變。但若七情太過,以至于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甚至造成五臟內傷,則需要通過藥物來治療了。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工作壓力大,而且現代資訊發達,很容易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從而產生了憂愁或思慮。思則氣結,過度的憂思會導致肝氣郁結。李氏骨傷科認為,升、降、出、入是臟腑氣機的運動形式,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方式,升降出入的正常運動構成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旦為情志所傷,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正常運動就會發生紊亂,諸如氣虛、氣滯、氣郁、氣逆、氣血失調、中氣下陷、氣滯血瘀等。故而李廣海在治傷用藥中都會加入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藥,如柴胡、郁金、素馨花、香附等,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在治療頸椎病以及一些難以治愈的骨傷科疾病時更是妙不可言。

(二)自創藥膏

1.白藥膏

[組成]

煅石膏粉500g,凡士林60g,麻(生)油60g

[用法]

用麻(生)油將凡士林并入溶化,放入煅石膏粉,調勻成膏,備用。將白藥膏涂在油紙或紗布上,敷患處,每天換藥。

[功效]

涼血祛瘀,止痛生肌。

[主治]

用于新傷積瘀,或積瘀化熱紅腫痛者。

2.駁骨散

[組成]

田七粉30g,制自然銅30g,白術30g,黃梔子15g,紅花15g,白及15g,大黃15g,龍骨18g,乳香21g,沒藥21g。

[用法]

將藥共為細末,用蜜糖、開水調敷患處,每天換藥1次。

[功效]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接骨續筋。

[主治]

用于骨折中后期。

3.生肌玉紅膏

[組成]

當歸60g,甘草60g,白芷15g,紅條紫草6g,血竭12g,輕粉12g,麻油500g,白蠟120g。

[用法]

用麻油將上藥煎取汁,入白蠟成膏。將藥膏涂在紗布上敷傷口,每天換藥1次。

[功效]

止痛生肌。

[主治]

用于創傷或感染者。

4.跌打膏藥

[組成]

田七240g,鬧羊花180g,蓖麻子300g,羌活105g,升麻105g,北芪90g,紅花90g,高良姜90g,生南星90g,皂角90g,細辛90g,麻黃90g,川芎90g,北紫草90g,毛麝香90g,石菖蒲90g,防風90g,當歸90g,藁本90g,牡丹皮90g,生半夏90g,桃仁90g,蓽茇90g,沒藥90g,麻油(生)20kg,黃丹7.5kg,樟腦1kg,冰片120g。

[用法]

先將上述中藥研成細粉末,用文武火將麻(生)油加溫至270℃左右,離火投黃丹,攪勻,攪拌30分鐘左右,在藥膏呈滴水成珠狀后,仍須繼續攪拌,使藥膏的溫度下降,在降到80℃時投入藥粉,繼續攪拌,待藥膏溫度下降至50℃左右時,加入樟腦、冰片,調勻成膏,備用。

[功效]

祛風活血,舒筋活絡,堅骨強筋。

[主治]

用于跌打腫痛,后期痹痛諸癥。

六、原始處方選登

李廣海原始處方見圖3-20、圖3-21。

圖3-20 李廣海處方一

圖3-21 李廣海處方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包头市| 迁西县| 沁阳市| 黑龙江省| 曲麻莱县| 双城市| 贵阳市| 衡南县| 竹北市| 林西县| 井冈山市| 华蓥市| 南京市| 博白县| 千阳县| 合山市| 土默特左旗| 玉龙| 驻马店市| 岳西县| 阜阳市| 黄冈市| 赤峰市| 桃源县| 红桥区| 平遥县| 会昌县| 永新县| 韶山市| 双柏县| 营口市| 安乡县| 平舆县| 卢龙县| 田阳县| 百色市| 兴安县| 从江县| 阆中市|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