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我國酒精生產消費與飲酒相關問題

當前,全球酒精消費的發展趨勢是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酒精消費量下降,發展中國家的酒精消費量增加。由于文化、種族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飲酒所致的各種問題尚不突出,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酒精生產和消費逐年增加,酒精所致軀體問題、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亦急劇增加,相關損害層出不窮,酒精相關問題逐漸引人關注。近10年來,我國過量飲酒及酒精依賴問題日益嚴重,2018年我國飲酒者已超過6億,人均酒精飲料消費每年遞增13%,每年由于酒后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有數十萬起,其中半數以上死亡事故都與酒后駕車有關,可見飲酒相關問題也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生活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一、我國酒精的生產和消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據考證,我國的釀酒技術始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陸續登陸中國。近年來,我國酒的生產和消費均呈穩步增長勢頭,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國。“限制高度白酒,鼓勵發展低度白酒及發酵酒(啤酒或葡萄酒),果酒及其他非糧食制造的酒業維持現狀”是我國酒工業制造的指導原則。在此原則的指導下,1998年國家提高了白酒稅率,限制白酒類企業生產許可證發放,限制白酒生產總量,導致我國白酒生產量急劇下降,啤酒生產量大幅上升(表1-3-1)。

表1-3-1 中國酒類消費品生產統計  單位:百萬噸

國家統計局(1995—2005年)

當前,我國的酒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高度酒(酒精含量≥45%)、低度酒(酒精含量32%~44%)、米酒(酒精含量12%~18%)及啤酒(酒精含量4%~6%)。1995年,我國進口酒的稅率從150%降至80%,其消費量也翻了一倍,但在酒類消費市場中仍不屬于主流消費品,國產酒仍占主導地位。

如今,我國不同種類酒的消耗量也有差異。2001年全國五個地區的飲酒專項調查顯示,雖然超過一半的飲酒者首選啤酒,但距調查最近3個月飲酒者的純酒精消費狀況評估各種酒類在酒精總消費中的比例,卻發現高度白酒最高,所占比例為35.6%,其后依次是啤酒(24.4%)、低度白酒(20.5%),這樣白酒消費比例達56.1%,提示盡管在生產量上啤酒超過了白酒,但在純酒精消費方面白酒仍是我國酒類消費的主流。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武漢人白酒消耗量為6萬噸,啤酒27萬噸。以含流動人口的廣州城市人口約1 000萬計算,年人均飲白酒7kg,啤酒27kg,合計34kg。2006年,武漢市人均年飲酒量已經增加到約45kg,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啤酒。

有關酒精生產、消費和相關問題的權威報告多來自WHO,依據的是各國食品工業部或統計局酒精生產、出口和進口的統計結果。這些資料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非正規生產的酒精即家庭或地方通過將水果、谷物、蔬菜等發酵和蒸餾而生產出的酒精飲料,多為自產自銷,未被納入統計。因為,我們的研究增加了未統計酒飲料的內容,結果顯示,在調查地區未統計酒飲料主要是米酒和谷酒,其3個月使用率為7.1%,消耗量占樣本年酒精消耗總量的14.9%;衡陽和成都兩地使用率和消耗量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說明我國未統計酒飲料的消費具有區域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再次證實非正規生產的酒飲料與文化傳統習俗密切相關。

二、我國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

(一)飲酒率

2001年全國五個地區(四川成都、吉林延吉、安徽阜陽、山東濟南和湖南衡陽)進行了大樣本飲酒專項流行病學調查,其目的是通過較小的社區樣本框架,調查酒精在全國的消費現狀和趨勢,了解我國當前酒精消費的類型和方式、飲酒者的人口學特征,評估飲酒對飲酒者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所帶來的影響,從而為制定我國社會預防、控制酒精消費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本調查的研究對象是現場內15歲或以上的常住人口,共調查25 002名社會居民,主要指標是調查時點前3個月飲酒率和年飲酒率,結果調查地區3個月總飲酒率和男性、女性3個月飲酒率分別為43.8%、63.8%和18.3%;年飲酒率分別為59.0%、74.9%和38.8%,均是男性顯著高于女性。且飲酒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41~50歲年齡段最高,然后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但26~30歲、31~35歲、36~40歲各年齡段的飲酒率與41~50歲年齡段相差不大,提示在調查地區飲酒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飲酒者在各年齡段上的分布比較一致。如果以平均每日飲酒50ml純酒精為界,將飲酒者分為“適度”飲酒者(moderate drinker,<50ml/d)和“重度”飲酒者(heavy drinker,≥ 50ml/d)。整個樣本篩查出重度飲酒者 1 674例(男 1 627例,女 47例),即11.4%飲酒者是重度飲酒者,88.6%的為適度飲酒者。整個樣本中,重度飲酒率是6.7%(男性11.6%,女性0.4%),男性重度飲酒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整個樣本年消耗111 754L純酒精,其中61 763L為重度飲酒者飲用,即占整個樣本6.7%的重度飲酒者飲用了整個樣本飲酒量的55.3%,提示重度飲酒者是預防酒精相關損害的重點人群。

2011年,楊曉麗等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量表對遼寧省3市3縣的13 358名18~65歲城鄉居民進行了入戶調查,結果顯示遼寧省城鄉居民飲酒率為32.8%,其中經常飲酒者21%,偶爾飲酒者10.9%,不飲酒者67.2%;男性飲酒率為41.5%,女性為2.9%。飲酒者平均飲酒量為純酒精29.9g/d;男性飲酒者飲酒量為純酒精31.0g/d,女性飲酒者為23.3g/d;平均飲酒年限為12.6年,其中男性飲酒年限14年,女性4.6年。男性飲酒頻度為3.5d/周,女性1.9d/周。吸煙者飲酒率為40.4%,不吸煙者飲酒率為12.9%;吸煙并飲酒者飲酒量32.2g/d,不吸煙飲酒者為28.9g/d;吸煙并飲酒者飲酒年限為15.4年,不吸煙飲酒者飲酒年限為11.8年;吸煙并飲酒者飲酒頻率為3.7d/周,不吸煙飲酒者為2.7d/周。江蘇省城市每周飲酒次數3次或以上的人群(8.97%)明顯少于農村地區(14.51%)。男性經常飲酒頻率(24.54%)高于女性(1.68%),農村女性經常飲酒率(1.66%)低于城市女性(1.73%)。在全省15~24歲青少年群組中,女性(1.33%)飲酒頻次高于男性(0.50%);在不同教育層次人群中,小學和初中文化人群經常飲酒率較高,本科及以上人群經常飲酒率最低。2009年,我國香港地區根據性別調查飲酒者近1個月內的飲酒模式,結果顯示,男性1個月飲酒率為48.7%,女性為25.8%。在這些研究者中,每周飲酒天數少于1d的男性為18.7%,女性為16.9%;每周飲酒1~3d的男性為19.0%,女性為7.2%;每周飲酒4~6d的男性為3.6%,女性為0.4%;每日都飲酒的男性為6.7%,女性為0.8%,可見男性飲酒率明顯高于女性。

(二)飲酒模式

過去二十年的研究發現,酒精問題與酒精總體消費(人均年飲酒量)和飲酒方式有關,因此,飲酒頻度、平均每次純酒精飲用量、平均年純酒精飲用量、飲酒類型是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的另外一些評估酒精對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飲酒模式發生迅速變化,不少飲酒行為流行病學方面的資料結果顯示,整個樣本人均年飲酒量為4.47L純酒精,其中男性7.55L,女性0.56L,男∶女為13∶4;飲酒者人均年飲酒量為7.58L純酒精,其中男性10.07L,女性1.45L,男∶女為6.9∶1;所有年飲酒者中22.2%的男性飲酒者和2.5%的女性飲酒者每日皆飲,每周飲酒次數為1次或以下的女性飲酒者為89.0%,男性飲酒者為43.6%;所有飲酒者平均每次飲酒量折合成純酒精為46.1ml,其中男性飲酒者為49.2ml,女性飲酒者為28.4ml。性別間比較,男性飲酒者平均飲酒頻度和平均每次飲酒量明顯高于女性。對于飲酒的類型,55.3%的年飲酒者和56.9%的3個月飲酒者選飲啤酒,其次是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提示啤酒已成為我國部分地區飲酒者的首選。女性3個月飲用啤酒人數的比例(60.9%)超過男性(56.1%),男性次選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女性次選葡萄酒。

(三)飲酒者的人口學特征

1.性別

飲酒所產生的健康結果存在個體差異,受年齡、性別、基因結構、健康狀況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某些個體而言,無論飲酒多少均可導致健康問題,而不可能從中獲益。一般來說,女性飲用較少的酒就會出現與男性同等程度的反應。世界范圍內,男性飲酒率和酒精相關問題的發生率均高于女性,亞洲地區男女差別更為懸殊,國內外研究者一致認為男性是過度飲酒的易感人群。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79%的飲酒女性喜歡喝葡萄酒,在果酒、雞尾酒的喜歡程度上高于男性。這可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一方面,中國人普遍認為女性在社交場合下大量飲酒有失大雅,導致女性的飲酒率與飲酒有關問題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男性;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在社會中仍處于主導地位,面對來自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可能會通過飲酒來減輕壓力,緩解心情。此外,男權社會中男性經濟收入和經濟自主權都比女性高,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也比女性多,男性酒精使用率和酒精依賴患病率高于女性也就不足為奇了,故要針對男性開展必要的限酒教育。

2.年齡

年齡是影響飲酒行為發生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多項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普通人群中飲酒頻率和酒精依賴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50~60歲最高。其原因可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年輕人飲酒多持否定態度,且青少年經濟獨立性差,飲酒獲得性較成年人亦差,因而中國飲酒者的首次飲酒年齡高于國外飲酒者,發展到酒精依賴的年齡也高于國外酒精依賴者的年齡。五個地區的調查顯示,15歲或以前首次飲酒者占全部飲酒者的4.5%,16~18歲首次飲酒者占18.7%,提示我國飲酒者多數(76.8%)成年后才開始飲酒。60歲以上群體中酒精依賴患病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60歲以上飲酒者中適量飲酒者所占比例可能較大;②隨年齡增加,身體對酒精的耐受性下降,各器官受酒精損害隨之增加,因此酒精依賴的癥狀較重,對控制飲酒行為的警覺性增加,從而飲酒危害得以減輕。

另外,首次飲酒年齡還是酒精相關危害潛在的強有力預測因子,這可能通過酒精使用障礙終生患病率與飲酒頻率和飲酒量之間存在的劑量-效應關系而實現的。遼寧省的調查發現,飲酒10年以上發生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增加2倍。青少年酒精使用的病因學研究發現,青少年首次飲酒年齡越早,將來出現酒精濫用和嚴重酒精危害的危險性越大。在美國進行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4歲前飲酒者超過40%的人會發展成酒精依賴,此比例是20歲后才開始飲酒者的4倍。因此從社會預防的角度看,有效地預防或推延首次飲酒年齡,將能大大降低酒精依賴或濫用發生的可能性。

3.職業和文化

職業和文化是兩個綜合性社會人口學指標,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社會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關系密切。多數研究顯示,小學及小學以下受試者飲酒率和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均為最高,大學及以上人群最低,說明文化是酒精相關問題的保護因子,文化程度越高發生酒精依賴的風險性越小。因此,提高國民文化素養,加強“健康飲酒、科學飲酒”的宣傳教育能夠預防或減少飲酒問題的發生。

既往研究還發現,勞動強度是影響飲酒及相關問題的重要因素,重體力勞動者較輕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酒精問題發生率高。某些職業群體酒精濫用的風險非常高,如容易接觸到酒精的官員、商人,以及演員、娛樂明星、記者等。醫生是另一個飲酒問題風險增加的重要職業群體,而且通常難以給予幫助。

4.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影響著飲酒行為及酒精相關問題的發生。穩定的婚姻關系可以約束酒精依賴者的行為,改善飲酒方式,減少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不穩定的婚姻關系,則可能經受較多的壓力,社會支持性差,容易放縱酒精依賴者的飲酒行為。

(四)青少年的飲酒行為

青年飲酒行為的縱向研究中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各種形式的酒精推銷影響下,年輕人可能開始飲酒并且可能以更危險的方式飲酒。在我國,青少年的飲酒行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問題。一項北京地區中學生的調查顯示,男女初中學生飲酒行為發生率分別為48.3%和37.0%,男女高中學生分別為72.8%和56.3%,12.2%的承認過去1年中有醉酒經歷。在上海115所初中、高中及職業中學調查發現(n = 9 308),45.7%的學生曾有飲酒行為,17.8%在調查前30d曾有飲酒行為,5.2%曾有醉酒經歷。廈門2007年對4所中學、2所小學18歲以下的在讀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75.4%的未成年人喝過酒。他們第一次喝酒的地點主要在家中(74%)。這些被調查者最喜歡喝啤酒(40%),選擇白酒的比例較少(1.6%)。本次調查還顯示,33%的未成年人飲酒是為了助興分享快樂,17%的是出于好奇而飲酒。勸酒現象是促成未成年人飲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有26%的人表示飲酒是因為受到勸酒所以不得不喝,還有13%的人是為了體現對親朋好友的尊重而飲酒。調查結果也表明,多數未成年人并沒有認識到飲酒的危害。其中,48%的受調查者認為“喝點酒,無傷大雅”,19%的人表示“根本不了解酒的危害”,認為“飲酒無益健康,妨礙讀書,并堅決不喝”的人數僅僅占到33%。

(五)老年人的飲酒行為

在我國,老年人飲酒并非少見,2002年貴陽市城區老年人飲酒模式及相關因素研究顯示,1 707例60歲以上老年人中,24.2%的人飲酒,其中男性飲酒率為41.9%,高于女性的10.1%,且吸煙者的飲酒率高于非吸煙者,有慢性病和慢性病數量較多者有較高的飲酒比例。全部飲酒者平均每周和每日酒精攝入量分別是12.2單位(1單位= 8.0g純酒精)和14.0g。適量飲酒者每周和每日酒精攝入量分別為5.3單位和6.0g,過量飲酒者分別達到30單位和34.7g。開始飲酒的平均年齡是36歲,平均飲酒年數是33.4年。與適量飲酒者相比,過量飲酒者開始飲酒年齡較早,飲酒年數更長。男性開始飲酒的年齡早于女性,持續時間長于女性。同是飲酒者,15.6%的人每周飲酒1~2次,38.0%的人每日飲酒,其中男性每日飲酒者占男性飲酒者的40.2%,女性則為30.5%。在我國,文化對老年人的飲酒行為有很強的影響。老年人在家庭內適量飲酒符合家庭和社會的規范,而且飲酒通常在就餐時間進行,限制了飲酒量,因而我國的老年人飲酒量較低,沒有超過平均每周12.2單位飲酒量的推薦限度。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的飲酒量和飲酒行為受到某些社會人口學及健康相關特征的較強影響。另有研究顯示,在年逾65 歲的老年人中,“過量”飲酒的人占3%~9%。酒精濫用或依賴的老年人在所有老年人中大約占2%~4%,其中男女比例約為5∶1。因飲酒而到門診或病房接受診治的人非常多。初次就診的老年人中,因酒精濫用或依賴的患者占4%~13%,其病程為其壽命的33%。按目前的診斷標準,在病房接受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的患者中,存在酒精濫用或酒精依賴的人占有5%~43%。

三、飲酒所致精神障礙患病率

飲酒所致精神障礙已成為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在德國、英國、瑞士、丹麥和瑞典等國家中,男性慢性酒精中毒的終生患病率為3%~5%,女性也接近1%。據報道,美國一般人群中慢性酒精中毒的終生患病率高達16%,其中男性為29%,女性為6%。調查資料還提示西方國家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發病年齡逐年下降,男性平均為2 2歲,女性為25歲。

在我國,自1984年飲酒所致精神障礙被列入精神疾病的診斷分類體系之中。當時重新修訂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CCMD-2-R)將“中毒性精神障礙”擴充為“中毒所致精神障礙及藥物、酒精依賴”。1994年公布執行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進一步向國際上通用的診斷標準靠攏,將酒精、藥物依賴歸入“Ⅰ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依賴性物質所致障礙”,其第一類即為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我國最早一份精神疾病患病率的調查報告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完成,對我國12個地區12 000個家庭、年滿15歲的38 136人進行調查分析,其中僅6例符合 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 10次修訂本(ICD-10)酒精依賴的診斷標準。我國人群飲酒的地區差異也相當明顯,東北、華北、華中地區的飲酒人群酒量比較大,酒量最大的是西北人,每次飲酒量超過150ml白酒。調查顯示,在某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慢性酒精中毒的患病率高達8.35%,遠高于其他地區漢族人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飲酒量、酒精相關問題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我國酒類消耗量及與之相關疾病患者數量卻呈增加趨勢,我國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數超過11萬,占總死亡率的1.3%。因此對酒精相關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1982年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酒精依賴的患病率為0.16%;1992年調查則上升到0.68%;2005年浙江全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酒精使用障礙率為3.9%;2008年保定市酒精依賴性與濫用性障礙終生患病率為3.9%,時點患病率為2.0%,亦說明我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劇增于20世紀后20年,近10年趨于穩定,社區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病率亦處于較高水平。2001年曾全國5個地區社區居民飲酒精相關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在24 992名15歲以上成人中,平均年酒精消耗量為4.5L,酒精所致精神障礙(DSM-Ⅳ)的時點患病率為5.1%,其中居前兩位的是酒精依賴(3.8%)和酒精濫用(1.1%),而酒精所致戒斷反應、震顫譫妄、癡呆、遺忘、人格障礙僅為0.02%~0.2%,酒精所致幻覺妄想癥為0.03%。河北省200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城鄉酒精濫用和依賴性障礙時點患病率為1.9%,終生患病率為3.9%,時點患病率城市1.8%,農村2.0%;女性為0.08%,男性為3.9%,男性明顯高于女性。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性障礙以30~39歲、50~59歲患病率最高,分別為2.5%、2.7%。遼寧省城鄉居民的酒精使用障礙終生患病率則為4.24%,占飲酒者16.17%。在臺灣地區,酒精依賴是自殺者兩種最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之一。

(郝 偉 蘇中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克山县| 汉阴县| 鹤峰县| 娄烦县| 应用必备| 新乐市| 忻城县| 彭州市| 枝江市| 大港区| 桂阳县| 青川县| 棋牌| 分宜县| 城口县| 道孚县| 庆阳市| 沿河| 高碑店市| 克什克腾旗| 皮山县| 垣曲县| 三江| 南涧| 晋宁县| 嘉禾县| 资溪县| 阿拉善盟| 郯城县| 胶南市| 巴南区| 城口县| 德化县| 临泽县| 景德镇市| 陆川县| 商丘市| 吉林省| 合山市|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