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后世人如何學史?凡事減少財政支出,減少朝廷稅收,史學家叫休養生息。
增加財政開支,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史學家管這叫改革。
一條鞭法在后世人們看,這是一次稅收改革,人們還津津樂道,此時此刻這一條鞭法的鞭子,沒有抽到他們身上,要是抽到他們身上,不知會有什么感想。
朝廷缺錢,所以要增加稅收,那么這稅收從什么地方來?
大明的黃四郎不交錢,張居正也沒辦法從他們手上扣錢,那么這增加的稅收,就增加到普通百姓身上。
大明朝廷面臨的問題,就兩個字。
缺錢。
九月要對俺答用兵,陳矩御馬監、司禮監內書堂算了十幾天,四十萬大軍,十五萬匹馬、十五萬頭毛驢,軍餉、物資、彈藥、獎勵,需要白銀五百萬兩。
一匹馬消耗的糧食,是士兵的五倍,一匹馬不算干草,一個月消耗兩石三斗糧食,十五萬匹馬,出征兩個月,出征馬匹消耗糧食就要七十萬石,加上毛驢要一百一十萬石,還有四十萬士兵,都算在一起要一百七十萬石糧食,光糧食就要八十五萬兩。
近衛軍出征軍餉要四十萬兩,遼東、薊朕、大同、宣府、山西、陜西、甘肅這幾鎮出戰兵十六萬,一個月二兩白銀,兩個月六十五萬兩,各種武器,陣亡要撫恤,出征回來要獎賞,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去年內庫有白銀兩千一百一十二萬兩,修建乾清宮用銀八十萬兩、修建京城到洛陽道路今年撥銀兩百萬兩,大明銀行撥銀八百萬兩,征建州用銀八十七萬兩,用銀一千一百六十七萬兩,還剩九百四十五萬兩。
平湖廣需要用銀一百四十萬兩,一個是大軍開支,另一個就是優撫湖廣百姓,招攬流民等。
這就還剩八百萬兩,今年還要在熱河上營建造公墓、紀念碑等,還需要五十萬兩,這次打完俺答,萬歷皇帝的內庫就見底了。
歷年皇帝更換祭服在先農壇舉春耕大典,面積為一畝三分的演耕地,戶部官員提前進宮將耕田用的耒耜和種子呈給皇帝檢閱,隨后由宮廷官員捧著各種農具,將它們送到先農壇一畝三分地位置。
春耕大典具有禮儀性質,今年春耕大典不同,已經在位十年的萬歷皇帝,身著布衣,腳上穿著布鞋,從中極殿出,步行至大興縣提前準備的耕地。
皇宮據此三十六里,萬歷皇帝不坐鑾駕,不騎馬,就靠著一雙腿,步行。
皇帝步行,內閣、六部、王公、勛貴也要跟著步行。
戶部主事顧憲成,和戶部郎中李三才也參加了這次春耕大典,走幾十里路,眾人又喝又累,免不了要牢騷幾句。
“咱們這位皇帝可好,罷了經筵,穿上布衣,還真把自己當泥腿子了,要是這么喜歡種地,就退位讓賢。”
“這也算恢復他老朱家本行,他們不就是泥腿子出身嗎?”顧憲成笑著說。
“咱們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皇帝也太草包了,還親自種地,作秀給誰看?”李三才沖地上吐口痰。
從卯時初刻,走到辰時四刻,整整走了一個半時辰,終于走到大興農田。
禮部尚書張學顏牽牛,萬歷皇帝和老漢扶犁,戶部侍郎王世貞撒玉米種子,直隸總督龐尚鵬澆水,大興縣知縣董嗣成埋土。
大明王公、勛貴、文官武將觀看這場春耕大典。
耕種了兩刻鐘田地,萬歷皇帝也學著電視劇里的皇帝,牽著老漢的手,眾人見他過來,拱手行禮。
“大興知縣董嗣成,你認識這老漢嗎?”
董嗣成點頭說道:“老人家名叫郭守成,是大興縣莊稼把式,他們家種的地,比其他人家多產六斗糧食。”
“哦…。”萬歷皇帝配合演戲:“郭老漢,你家種的糧食,為什么比其他人家產的多?”
“小老兒家同其他家一樣,都是堆肥,不過小老兒家種的作物和其他家不同,以前種麥子可以產一石一斗糧食,現在種苞谷,可以產一石七斗糧食。”
“這位老人家已經六十五,已經耕種幾十年,這苞米就是比麥子產量高,苞米雖不好吃,沒有稻米和麥子好實用,可以救命呀。”
“這一畝地多產六斗,一頃地就多產六十石,一百萬頃就多產六千萬石糧食,大明有了這多出來的六千萬石糧食,貧民有糧充饑,災民有糧救命,以后也就沒有百姓餓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糧食就是天!”
文官、武將們聽萬歷皇帝滔滔不絕,臉上都有些不耐煩。
海瑞、還有鄭王世子很認同萬歷皇帝所說,糧食就是天,百姓沒有糧食不行。
“戶部尚書,你認為朕說的對不對?”
“圣上所言甚是。”王國光回道。
“好!”
“為了多產糧食,為了鼓勵百姓耕種,以后朝廷新設農業部,部里尚書正三品,朕決定封郭守成郭老,農業部正六品主事,在北直隸推廣玉米耕種。”
張鯨捧著官服、官帽,萬歷皇帝拿著官帽:“郭老,你以后就是大明農業部的主事了,朕親自給你戴上。”
“不…,”郭老推辭著:“陛下,這是朝廷的明器,小老兒就是一個種地的,萬萬不可。”
“朝廷的明器,就應該郭老這樣的先生穿戴,朕也問過戶部尚書,民以食為天,田地能多產糧食,這難道不是圣人所追求的嗎?”
“你們說是不是?”萬歷皇帝轉頭看向這些一二品大員。
“是……”
眾人答的稀稀拉拉,可以聽出來官員們有些不樂意。
戶部侍郎王世貞直撇嘴,感覺當今皇帝行事怪異。
萬歷皇帝親自給郭老穿官服戴官帽,郭老有些受寵若驚,不過,這還不算完。
“今天!”萬歷皇帝看著眾人說:“郭老的耕種心得,朕受益匪淺,朕要拜他為師,向他學耕種之術!”
萬歷皇帝單膝跪地:“郭老,受朕一拜。”
“陛下,萬萬不可,小老兒不敢。”
萬歷皇帝把郭老扶起來:“起來吧,以后我們就是師徒了。”他看著眾官員:“鄭王、張閣老你們也帶著大家,向郭老行個禮。”
鄭王、岷王、鄭王世子率先跪在地上行禮,張四維、申時行他們稍慢,在文官眼中,種地的老農不過是泥腿子,不值得他們這樣做,可是大明皇帝都行拜師禮,他們又不得不做。
“眾人向郭老行禮。”
這一舉動,深深刺痛文官的神經。
午時,皇后王喜姐也穿農服,提著砂鍋到大興農田給萬歷皇帝送飯,他們兩個少年夫妻,雖為大明皇帝、皇后,今天的春耕大典如平常百姓家一般無二。
飯菜還是溫的,在田間地頭,萬歷皇帝和皇后坐在地上吃飯,只有他們夫妻兩和郭老可以吃飯,等他們吃過飯后,今年春耕大典結束。
皇后坐著鳳輦回宮,萬歷皇帝繼續步行回宮,走這幾十里路,對萬歷皇帝來說,一點也不累,他北巡草原時,騎馬縱橫幾千里。
官員們一天沒吃飯,回到皇極殿時,已經下午申時末,萬歷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眾官員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諸位臣工要體會挨餓的滋味,才知道糧食的珍貴。”
……
京城的茶館就是聚人的地方,吏部考功郎中趙南星、顧憲成、李三才幾人在茶館包間喝茶。
“這是什么特么皇帝?居然給一個泥腿子下跪,居然拜泥腿子為師,他這眼里還有圣人嗎?”顧憲成昨日參加完春耕大典,今日還在氣憤。
“十年寒窗,一著得第,咱們讀書人讀書十年,辛辛苦苦才混個功名,進士不過七品官,咱們這位皇帝可好,隨手就封一個泥腿子正六品,如果是這樣的皇帝,咱們讀書還有什么用?”李三才也說道。
趙南星勸道:“二位,消消氣,閣老們不是勸萬歷小兒不要設農業部了嗎?他萬歷小兒難道要和天下讀書人過不去不成?”
“少年脾性,想一出是一出,為官三思,思危、思變、思退,這小皇帝有暴君的做派,不要和他硬頂,去年張懋修怎么樣?和小暴君硬頂,當場被宰!筆在咱們手中攥著,嘴在咱們身上長著,他就是干的再好,咱們不認可,他還是一個昏君。”
“夢白兄說的有道理,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都離不開咱們讀書人,風聲、雨聲、讀書聲,咱們要讓小皇帝發不出聲!”顧憲成一咬牙。
………
“郭老為什么不能當官?難道民以食為天,這不是治國安邦的之策嗎?”
萬歷皇帝坐在寢室的床上,聲音似吼出來一般:“當時不反對,已經定下來的事,又跑到朕這里說三道四,不見你們又要死要活。”
“圣上!”戶部尚書王國光說:“推行耕種之法可交由戶部,不必再另設衙門,難道圣上不信任戶部推行耕種之法嗎?”
“戶部掌管錢糧,事務繁雜,另設一農業部,這是朕向全天下表態,朕看重農事,諸位臣工不要再勸諫了,這事就這么定!”
萬歷皇帝不再理他們,給陳矩使眼色,讓內侍把這些官員趕出去。
陳矩來到玉熙宮正殿,看著眾人說:“主子爺最近有些累,諸位閣老退下吧,農業部的事已經定下。”
“圣上應接受勸諫,切不可一意孤行,朝廷設內閣、六部,圣上要是不聽,那么還要臣等干什么?還不如把臣等都罷免,自己乾綱獨斷,豈不痛快?!”
萬歷皇帝聽這人的聲音,有些像沈鯉,這個家伙為何跳出來?
“說完了嗎?”萬歷皇帝聲音低沉。
“說完了。”
“朕要休息了,你們要看朕睡覺不成?”
眾官員無奈,只好退出玉熙宮,他們不準備放過萬歷皇帝,還要勸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