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時代家庭面臨的新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

楊菊華[5]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少子老齡化成為后人口轉變時期的人口常態,家庭存在及發展的總體格局也隨之發生深刻轉型。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廣大家庭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訴求。2018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認真研究家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推進家庭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抓實抓好”,“要幫助婦女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做對社會有責任、對家庭有貢獻的新時代女性。要引導婦女發揚愛國奉獻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行動建功新時代,以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在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實現自身發展,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中贏得出彩人生”[6]。把握和深入研究新時代家庭領域的新問題和新難題,有助于進一步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出路,更好地滿足廣大家庭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家庭長期發展的能力。反過來,家庭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推動婦女工作的開展,更好地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推動廣大婦女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一 新時代婦女和家庭面臨的新問題

女性面臨著工作、家庭雙重壓力。在傳統社會中,女性多處于依附地位,母親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理念得以廣泛傳揚,男女平等觀念大力推行,激發并推動了廣大婦女走出家庭,追求獨立,廣大婦女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夫妻關系趨向平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婦女角色的解構與重構并未以傳統角色的“破”為基礎,而是面臨著“角色疊加”的困境[7],社會對女性的潛能、才干、貢獻的認識仍然不充分。盡管中國婦女的就業率高達73%,但其發展的“天花板效應”十分明顯,社會參與仍然不足[8]。當前婦女對職場發展有著更高的期許,對平等的家庭參與和社會參與有更高的訴求,希望實現家庭和事業的雙贏,但追求獨立的職業婦女既要履行照料家庭的責任,又要為家庭創造財富,承受著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

家庭贍養與撫養負擔“兩頭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單位制逐漸瓦解,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向職工提供的嬰幼兒照護與養育服務體系近乎崩潰,相關服務缺失,兒童照護養育責任“家庭化”趨勢明顯。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態勢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養老責任依舊主要由家庭承擔。在“全面兩孩”或更寬松的政策背景下,在“80后”一代兄弟姐妹少、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的情勢下,“一小一老”的撫育和贍養負擔沉重,家庭的脆弱性加劇。

育兒焦慮成為家庭面臨的共性問題。少子化時代,精養精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當前,多數家庭都將為孩子提供“優質教育”作為向上流動的敲門磚,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優質教育是一種稀缺資源,購買學區房、確保孩子進入好學校,參加各類校外輔導班,這類由教育引發的焦慮成為廣大家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孩子教育方面,廣大婦女成為教育的主體,母職突破了私人領域的子女照料內涵,呈現出經紀人化的新特征[9],家庭的教育焦慮主要表現為“母親的焦慮”。加之大眾媒體對母親角色的不斷建構,“全能媽媽”的概念逐漸泛化,婦女既要照料家庭也要參與社會勞動,處于家庭和職業的夾心層,承擔的壓力進一步增大[10]

一些家庭面臨著特殊問題。比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長期偏高的出生性別比,欠發達地區出現“剩男危機”或“光棍群體”,其婚姻締結成本(包括天價彩禮)[11]遠遠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婚致貧現象比較突出,婚姻關系的建立反而成為部分家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提升長期發展能力的阻礙因素。又如,婦女仍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社會大眾仍將家暴視為“家丑”“家務事”,由于婆家、娘家及自己小家的“面子”需要維護,司法難以介入,婦女權益尚未得到全面保障[12]。

二 未來的學術關切與政策方向

理論研究是改善家庭福祉與生存發展境況的重要推手。針對婦女和家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必須拓展研究思路,把脈家庭發展的剛性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的力量還是多將關切和研究重心聚焦于經濟發展方面,家庭好像金剛不壞之身,關注不關注、重視不重視、支持不支持,它都在那里。近年來,家庭研究成為學者持續關注的重要領域,家庭研究不斷進步,但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抓住新時期的主要矛盾,厘清家庭研究的新方向。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新時代婦女和家庭發展能力的提升,有賴于家庭友好環境的構建。必須進行細致、深入、嚴謹、扎實的科學研究,了解其面臨的困境與矛盾,分析這些困境背后的前因與后果,明確研究定位,厘清研究方向,聚焦緊迫問題。

將家庭生存與發展的研究納入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視野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的生存與發展是嵌入在經濟社會整體發展中的,提升家庭長期發展的能力與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緊密相關。家庭的新需求既是經濟發展動力的催化劑,也是發掘經濟發展動力的著力點,而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也有助于改善家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未來研究當結合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現實,探索家庭需求及其滿足途徑,撬動家庭這個具有巨大潛力和活力的杠桿。

推動托育服務體系建設與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的供給側改革。托幼和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有助于緩解家庭育兒與養老壓力,增加婦女自主選擇的機會,提升家庭長期發展的能力,讓家庭真正“好起來”。盡管近年來0~3歲嬰幼兒的照護問題引發社會普遍關注,但其頂層設計和具體細節仍在摸索試點階段,學界對服務主體、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對象等缺乏足夠的關注,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法律法規、人才培養、服務標準和監督關系缺少系統的科學論述。相關研究必須關注托育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以供給側改革為核心指導,納入性別和家庭視角,為托育體系的建立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結合家庭實際情況,精準預測服務需求,使體系規模和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考察服務體系對性別平等、婦女發展的積極作用,實現對服務體系的效應評估,并確保服務體系與實際情況的動態平衡。

注重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的突破。婦女和家庭工作的實質性推進,需要更多具有歷史視角和性別視角的實證研究。應鼓勵相關學人利用綜合性、全面性、時效性和縱向可比性的社會調查數據進行量化研究,也要通過口述史和田野調查等定性研究方法,獲得更多鮮活的個案資料,結合歷史與現實,進一步明確研究的問題意識,更有針對性地探索促進婦女和家庭發展的路徑。應鼓勵深描與系統研究相結合。家庭具有整體性,夫妻、父母僅是一種社會角色,婦女面臨的諸多問題是社會、家庭和個體需求的混雜表現,僅關注婦女難以有效改善婦女和家庭的生存及發展狀況,僅僅強調婦女作用的發揮也難以滿足婦女和家庭的實際需求。未來的研究需在分類識別、精細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為家庭友好政策的出臺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應引導全社會樹立家庭友好理念,鼓勵男女共同分擔家庭責任,加強社會、社區對家庭發展的支持,創建家庭友好型社會環境,確保廣大家庭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夯實家庭在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婦女在良好家教與家風的引領、弘揚與傳承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未來的研究必須正確評估婦女的家庭和社會價值,摒棄“生育是婦女第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價值”的觀念,營造尊重婦女的社會氛圍,消除職場的“玻璃天花板”現象,重視婦女家庭價值的社會效用,從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層面入手,以推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為抓手,完善家庭保障機制,提升家庭的長期發展能力。

(原載2018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宁陕县| 修水县| 怀远县| 壶关县| 班玛县| 康马县| 新邵县| 太仆寺旗| 洛隆县| 潢川县| 西城区| 自贡市| 龙陵县| 揭阳市| 广平县| 余庆县| 永清县| 分宜县| 封开县| 买车| 万年县| 从江县| 亳州市| 彭山县| 关岭| 诸暨市| 会昌县| 崇州市| 台北市| 南部县| 荆州市| 茂名市| 凯里市| 嘉祥县| 苍南县| 桐梓县| 南漳县| 富蕴县| 江油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