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文化名著導讀
  • 王睿等編著
  • 12字
  • 2022-04-11 18:09:12

上篇 中國傳統思想名著導讀

中國傳統思想名著概說

中國傳統思想名著主要包括儒釋道經典和諸子名著。所謂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教合一,彼此貫通,無一焉而亡,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世界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子書則是六經以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入道見志之書,也就是通常講的思想家的著作。

儒家的經典匯編是“十三經”,具體包括:一《周易》,二《尚書》,三《詩經》,四《周禮》,五《儀禮》,六《禮記》,七《春秋左傳》,八《春秋公羊傳》,九《春秋穀梁傳》,十《論語》,十一《孝經》,十二《爾雅》,十三《孟子》。它們承載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與價值核心,成為儒家思想的精華薈萃。

“十三經”不是自來有之,而是長期形成的儒家經典匯編,其思想精華最早是“六經”?!傲洝辈⒎呛唵蔚牧緯?,而是六位中國先賢認為必不可少的教化方向。“六經”的思想以《禮記·經解》為代表,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a id="w1">[1]

王文錦先生的譯文作,孔子說:“進入一個國家,對這個國家的教化就可以知曉了。國民們的為人,如果辭氣溫柔,性情敦厚,那是屬于《詩》的教化;如果通達時政,遠知古事,那是屬于《書》的教化;如果心胸寬廣,和易善良,那是屬于《樂》的教化;如果安詳沉靜,推測精微,那是屬于《易》的教化;如果謙恭節儉,莊重誠敬,那是屬于《禮》的教化;如果善于連屬文辭,排比事例,那是屬于《春秋》的教化。各種教化節制失宜,掌握不妥,也容易產生各自的偏向?!对姟方痰牧鞅自谟谟廾敛幻?,《書》教的流弊在于言過其實,《樂》教的流弊在于奢侈浪費,《易》教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禮》教的流弊在于煩苛瑣細,《春秋》教的流弊在于亂加褒貶。為人既能溫柔敦厚,又不愚昧不明,那就是深于《詩》教的人了;為人既能通達知遠,又不言過其實,那就是深于《書》教的人了;為人既能潔靜精微,又不迷信害人,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為人既能恭儉莊敬,又不煩瑣苛細,那就是深于《禮》教的人了;為人既能屬辭比事,又不亂加褒貶,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a id="w2">[2]

因《樂經》亡佚,漢代只立了“五經博士”,經過漢晉唐宋,才逐漸演變為“十三經”。“十三經”量大浩繁,南宋朱熹刪繁就簡,編成“四書”,以理學精神加以貫串,雖然簡明便學,但畢竟只是“十三經”的階梯。《四庫全書總目》將經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總目》所尊的經乃孔子手定的“五經”,而非朱熹所定的“四書”。真要掌握儒家精義,必然要通“十三經”。為有心志士求學問道計,需要稍微介紹一下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由江西巡撫阮元主持重刻的宋版《十三經注疏》,其中收錄的是歷代注釋“十三經”的權威版本,具體是《周易正義》十卷,為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渡袝x》二十卷,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吨芏Y注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秲x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抖Y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洞呵镒髠髡x》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洞呵锕騻髯⑹琛范司恚瑵h何休注、唐徐彥疏?!洞呵锓Y梁傳注疏》二十卷,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墩撜Z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缎⒔涀⑹琛肪啪恚菩诿骰实塾?、宋邢昺疏,唐玄宗注疏的《孝經》石刻版就在今天的西安碑林。還有《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睹献幼⑹琛肥木?,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共計四百一十六卷,十一萬八千一百頁。所謂注和疏都是對經文的解釋,疏是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可謂解釋之解釋,所以合成注疏。

值得一提的是陳寅恪先生對“經”的認識,因為他是站在西學角度下的國學審視,故脫去了傳統保守派的迂執狹隘,具有更高的國際視野和比較眼光。

他說:無論你的愛憎好惡如何,《詩經》和《尚書》是我們先民智慧的結晶,乃人人必讀之書。寅恪先生對玄學的興趣極淡薄,他甚惡抽象空洞的理論,本人從未見他提及易經中的玄學。

再講《春秋》,他除認為《左傳》為優美的文學外,對《公羊》“三科九旨”之說很少興趣。關于《爾雅》,他歸于《說文》一類。對《孝經》,他認為是一部好書,但篇幅太小,至多只抵得過《禮記》中的一篇而已。

他很注意“三禮”,認為《周禮》是一部記載法令典章最完備的書,不論其真偽,則不可不研讀,他尤其佩服孫詒讓的《周禮正義》一書。關于《儀禮》,寅恪先生認為“禮”與“法”為穩定社會的因素,雖然隨時俗而變更,但禮之根本,則終不可廢。他常提起“禮教”思想在《唐律疏議》中的地位,說這些是人人應該重視的。他認為《禮記》是儒家雜湊之書,但包含了儒家最精辟的理論。除了解釋儀禮及雜論部分以外,其他所謂通論者,如《大學》《中庸》《禮運》《經解》《樂記》《坊記》等,不但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最精釆的作品。我們不但須看書,且須要背誦。

次講《四書》。他說,《論語》的重要性在論“仁”,此書為儒門弟子所編纂,而非孔子親撰的、有系統的一部哲學論文。大哲學家黑格爾看了《論語》的拉丁文譯本后,誤認是一部很普通的書,尚不如西塞羅(Cicero)的《論義務》(De officiis)。寅恪先生喜歡《孟子》一書,但對孟子提到的典章制度部分及有關歷史的議論,他認為多不可靠。我們這代普通的念書人不過能背誦“四書”《詩經》《左傳》等,寅恪先生則不然,他不僅能背誦“十三經”的大部分內容,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經解》及《續皇清經解》成了他經??醋x的書。[3]

道家是儒家之外影響最大的學派?!啊兑住费苋濉⒌馈?,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與儒家相反相成,互補為用,堪稱雙璧。魯迅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給許壽裳的信),英國李約瑟博士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4]對于“根柢”二字,我想可以從現實和超越兩個方面加以理解:現實方面,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道家原本出自史官,對成敗、存亡、禍福及古今之道看得比一般人透徹,但又不像太史公那樣客觀呈現史事真相,而是通過哲學抽象的方式,總結一套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形而上理論,即“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君人南面之術”。按《隋書·經籍志》的記載,“圣人體道成性,清虛自守,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說明道家在政治致用當中所體現的致虛守靜、有利萬物而不爭的自然無為特征。超越方面,道家以“道”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和終極關懷,用“道”來統攝自然、社會和人生,全面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滿了辯證智慧的光芒。

道家與道教不同,前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后者是一種宗教,本書側重于前者。在道家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批重要的經典。道家學說的源祖是黃帝,其思想流傳至戰國,形成《黃帝內經》和《黃老帛書》?!饵S帝內經》認為“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須順應陰陽才能愈疾保生,闡發“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法則思想,使它不僅成為最古老的醫學經典,也成為重要的道家經典?!饵S老帛書》盛行于漢初,本是貴族子弟的必讀書籍,但后來失傳。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道德經》乙本卷前的《法經》、《十六經》、《稱》及《道原》四篇,引起巨大轟動。再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莊周的《莊子》,以及與《老》《莊》并稱的貴虛尚玄的《列子》?!读凶印芬粫恼鎮沃两駸o定論,但里面幾個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和“杞人憂天”,卻膾炙人口,引人深思。與道教相關的兩部經典,一為西漢蜀地嚴遵的《老子指歸》,該書會通易老,創立了對后代道家易玄人士影響極大的以無為本、無中生有和萬物自化的思想體系。二為東漢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為戰國時人),作者極為重視養生,并將養生等同于經世治國,身國一理。其中談到的行氣、固精和和養神三術,上承漢代黃老道家之學,下啟魏晉神仙道教,為后世道教徒所重視。

佛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由印度的釋迦牟尼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提出苦集滅道“四圣諦”,其中的滅苦之理想境界是超脫生死的涅槃。佛教于公元一世紀(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宣播擴散,至晉以后盛行中土,對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都有較深影響。自此以降,中國文化就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匯合的文化形態。佛教中國化后形成禪宗,對中國本土文化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典籍浩瀚,有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別譯等多種版本。出于“閱藏知津”的考慮,楊仁山、梅吉慶以及中國佛學院都做過與儒學“十三經”相擬配的“佛教十三經”的選編本,其中最著者包括《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和《四十二章經》。

印度早期的佛經以上座部的小乘經典為主,經中主要闡明人生無常的佛教基本教義和遠離諸欲、棄惡修善、注重心證等修證義理。后來大乘佛教發展,又因其思想內容的不同而分為空、有二宗,空宗的般若濃縮本經典就是《金剛經》和《心經》,其淵海為唐僧玄奘所譯之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般若空宗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條件的產物,這個條件就是“緣”,條件具備了,事物就產生(緣起)了;條件消失了,事物就消亡(緣滅)了。除此之外,世間萬物都是一成不變、念念不住的過程,因此都是沒有自性的,這就是所謂的“緣起有,自性空”,簡稱為“緣起性空”。有宗也認為外境非有,但又提倡“萬法唯識”,即認為一切外法和外境都是“內識”的變現。與印度佛教不同,中國佛教的主流不在純粹的空、有二宗,而在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心性學說)匯集交融的真如妙有思想?!斗ㄈA經》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為被妄念和情欲遮蔽住了(《圓覺經》),才在六道中輪回,如能即心頓悟成佛(《壇經》),了悟“心凈即佛土凈”的道理,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獲得《楞嚴經》所說的“菩提妙明元心”。

趙樸初先生曾說:“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影響如此之大,要搞中國古代文史哲藝術等的研究,不搞清它們與佛教的關系及所受的影響,就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也不能總結出符合歷史實際的規律?!?a id="w5">[5]可見佛教之于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代表性的諸子名著可見《二十二子集注》、《諸子集成》和《新編諸子集成》。諸子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前有老子、孔子及七十子之徒,后有墨、楊、孟、莊、荀、韓之流,是各家為救時急而創立的,習慣上稱為諸子百家。漢代司馬談將其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論六家要旨》)《漢書·藝文志》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端鍟そ浖尽钒驯鴷⑻煳?、歷數、五行、醫方之類并歸子部。《四庫全書總目》則確立了子部“三教”“九流”的子學主體。子書是六經流裔,是應時而變的治世理亂之書。因此不同時期的思想實踐就體現了不同的精神價值和治世方略。秦為法家思想統治時期,漢初道家黃老無為思想占據主導,漢武帝時獨尊儒術,但儒表法里,“霸、王道雜之”。魏晉南北朝,道家玄學和佛學思想大放光芒。宋明為儒家理學思潮時代,近代以降中西交會、西學東漸成為新的洪趨。二十世紀是革命與改革相互交織的歲月,疾風驟雨和如油春雨的灌溉讓中國步入“富而后教”的春風化雨時代,是全新的文化變奏。


[1]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經解第二十六》,中華書局,2001,第727頁。

[2]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經解第二十六》,中華書局,2001,第727~728頁。

[3]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灣里仁書局,1980,第12~16頁。

[4] “中國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薄灿ⅰ忱罴s瑟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86頁。

[5] 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趙樸初文集》(下),華文出版社,2007,第80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怀远县| 藁城市| 阳原县| 蒙山县| 霍州市| 兖州市| 磐安县| 六盘水市| 宜章县| 三江| 冷水江市| 华宁县| 海宁市| 晴隆县| 威宁| 凤凰县| 砚山县| 南木林县| 南涧| 成安县| 北辰区| 沧州市| 吉木萨尔县| 温州市| 穆棱市| 延寿县| 东海县| 香港 | 吉水县| 吴忠市| 微博| 兴安县| 呼玛县| 鸡泽县| 淳化县| 宜都市| 微山县| 武安市| 镇平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