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經濟演進模式:邁向智能經濟之路
- 唐懷坤等編著
- 1095字
- 2022-04-02 09:42:3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艾薩克·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無不是循序漸進的,它們基本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實踐型技術探索和傳承—科學理論奠基—實驗與實踐摸索—科學理論確認—經濟發展對生產力提出新需求—通過技術實現—推動經濟發展。有邏輯的學術觀點不是憑空臆想的,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后再加以提升的,技術創新的發展過程呈螺旋式上升的趨勢。
在創作《物種起源》并形成生物進化論觀點之前,達爾文閱讀了大量的生物學、地理學書籍,例如《世界奇觀》《地質學原理》等,并接受了愛丁堡大學醫學專業的體系化教育。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知識儲備,對大自然不斷探索的熱情,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船提供的經濟上的支持和環球旅行的機會,這些使達爾文開始嘗試創作《自然創造史的痕跡》,在47歲時,達爾文終于把畢生的所學、所想、所獲集中體現在《物種起源》這本書中。因而,我們在闡述一個學術觀點時,要站在前人認知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并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形成初步的認知,然后通過實踐不斷地加以檢驗和歸納,使其成為一個體系,持續不斷地用這個體系去解釋相關領域的現象,去實踐、驗證、補充,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截至目前,自然界仍遵循著《物種起源》中闡述的規律,而社會中技術經濟演進的規律又是什么呢?
宏觀層面存在“能量與信息”“三次浪潮”“生產要素”等不同視角,全面分析技術經濟演進的方向。
中觀層面存在“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技術成熟度曲線”等理論,幫助企業評估某種技術或產品。
微觀層面存在研發管理、企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等觀點,系統闡述企業管理相關的知識。
探索社會中的技術經濟演進屬于宏觀層面,因此必須從宏觀層面分析過去與現在的主要觀點,對這些觀點加以分析闡述,從中汲取精華,與社會發展現象不相符的部分則不納入新的體系。社會學說是從“唯心主義”開始的,即主觀地對感悟、情緒、創造精神和自身知識結構進行總結,形成一個新的模糊的認知,然后慢慢對所在專業領域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體系,但是我們不能止步于此,如果停滯于此,就會走進“唯心主義”的誤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這個認知體系放在邏輯與量化分析層面、實驗場景、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對照分析,認知體系才能回到社會“唯物主義”的軌道上。當我們分析社會層面的技術經濟演進規律時也是如此,通過對技術的本質、經濟的本質、技術與經濟的關系進行分析,總結當前研究已有的三大課題,對這一領域前沿進行分析和總結,形成四大范式。技術與經濟演進規律觀點的邏輯關系如圖1-1所示。

圖1-1 技術與經濟演進規律觀點的邏輯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