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經濟演進模式:邁向智能經濟之路
- 唐懷坤等編著
- 4051字
- 2022-04-02 09:42:34
技術經濟演進論的定性證明
技術經濟演進論可以解釋人類發展的進程,從“勞動力解放”“人類財富積累邏輯”“信息流”“能量流”“生產要素”視角進行分析,能夠證實技術經濟演進論的正確性。這些維度與技術經濟演進論是高度擬合的。基于技術經濟演進論的不同視角分析見表2-1。
表2-1 基于技術經濟演進論的不同視角分析

(續表)

勞動力解放
解放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是解放勞動力,在采集經濟、漁獵經濟、農業經濟時代,人們主要靠的是體力勞動,人們被束縛在對食物的探尋和對土地的耕作上,一切為了生存和繁衍。這是因為勞動力本身就是最大的生產要素,為了控制勞動力生產要素,集權就產生了,奴隸與奴隸主的依附與被依附關系也就比產生了。但是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依靠機械來替代人的簡單勞動,機器的作用被放大,人類四肢得到了部分解放。到了數字經濟時代,隨著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大部分人從繁重的勞動中逐步解脫出來,計算機替代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而在智能經濟時代,勞動力可以被完全替代,這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福利水平極高,人們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工作是出于對創新、對藝術的追求愛好,以及對人工智能的安全管理控制,此時大部分工作可以交給人工智能處理,人們的勞動時間與休息時間的組合模式也從“5+2”逐步變成“4+3”“3+4”等,勞動的形態、地點和時間也更加自由。
人類財富增長邏輯
采集經濟、漁獵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發展過程其實都是在積累物理世界的物質財富。經濟學家麥迪遜在其《世界經濟:歷史統計》一書中提出,歷史上前四大經濟體的首位排名轉換順序為:從農業經濟初期到19世紀初,物質財富一路引領全球GDP的是中國;之后是工業經濟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歐洲中部地區,抓住工業革命契機并在數字經濟時代獨領風騷的是美國。這些例證都說明,只有充分抓住技術經濟演進契機的國家,才能掌握財富增長的邏輯,才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工業經濟之前的經濟形態都是在創造有形的物理世界財富,但是這種財富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折舊且有生命周期,創造的物理財富也在不斷消失。而數字經濟不同,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數據的無限次拷貝、數據融合應用,數字財富能夠迅速在數字世界增值,并促進物理世界增值。進入21世紀后,由于計算機的發明和商用,學者將數字經濟稱為“知識經濟時代”或“信息經濟時代”。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人們開始用計算機存儲取代紙張記錄,通過視頻、直播等線上活動取代線下活動,通過程序取代人類的流程活動,通過預設的數據來控制生產線上產品的尺寸和精確度。物品通過安裝嵌入計算機芯片實現數字化。當設備實現數字化后,互聯網在2000年左右大規模普及,含有芯片的數字化設備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這些設備主要為服務器、個人計算機及裝有芯片的計算機設備。此時我們稱它們是互聯網還是物聯網都沒有錯,因為畢竟連接的終端都是物,但是21世紀人們提到的物聯網往往是指連接范圍更廣的傳感器網絡,即“萬物互聯”。
物理世界被映射到數字世界,同時也映射了物理世界活動,并反作用于物理世界,讓后者的生產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除此之外,數字世界還有物理世界沒有的事物,這些都是社會財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統計,2018年全球GDP總量超過85萬億美元,2019年這一數字約為87.7萬億美元,而到了2030年,這一數字預計超過121萬億美元,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數字化、互聯網、物聯網及數字孿生的滲透率有關,而其本身就是實體經濟。根據2021年4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數字經濟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1980年,全球GDP總量約為11.2萬億美元。隨著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雙重財富增長,到2030年世界主要經濟體將基本完成數字經濟進程,全球GDP會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超過121萬億美元。未來30年,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并將其融入各行各業的發展,將為下一步智能經濟的發展打下基礎。提前布局智能經濟發展的前沿科技體系及智能經濟產業鏈是未來我國在智能經濟時代實現財富大幅增長的關鍵。
信息流
古往今來,人類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記錄、存儲信息。在采集經濟時代和漁獵經濟時代,人類通常用肢體動作和自然物體記錄信息;農業經濟時代常用文字記錄、傳播信息;工業經濟時代開始使用電磁波記錄、傳播信息;數字經濟時代常用數據描述、記錄事物;到了智能經濟時代,人類很可能使用算法描述事物。這些例證無不體現著人類描述和記錄信息的方式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也隨之改變。原始社會通常通過“結繩”“巖畫”“龜甲”等方式記錄傳播,在農業社會則通常通過竹簡、布匹、碑文方式。自手工作坊出現早期一直到計算機發明之前,人們一直使用紙張來傳遞和記錄信息。1890年左右,電磁錄音機出現,后來廣播、電報、錄音機這些模擬電路設備逐漸發展,而進入數字時代人類開始使用計算機等數字設備獲取和傳遞信息。
能量流
能量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繁衍的根本所在,地球的絕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能,還有部分來自地球形成初期的固有能源。在采集經濟、漁獵經濟、農業經濟時代,人類主要依靠的就是太陽能;采集經濟時代,人類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獲得種子;漁獵經濟時代,人類依靠生物鏈上的高等級動物來獲得食物;農業經濟時代后期,人類通過火烤方式錘煉農業工具,并開始使用地表的煤炭資源冶煉金屬,制造農業工具和冷兵器,煤炭資源作為取暖材料,煤油作為照明能源,銅礦石、鐵礦石、煤炭等資源也逐步擴大使用。此時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礦產資源、石油等資源成為生產資源,工業產品包括采掘工具又進一步提升了采集經濟的生產力水平,兩者之間互相作用,推動發展。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產品除了滿足當地需要外,還能銷售到其他遙遠的地區。商業的發展需要通信,傳統的書信已經無法及時響應市場需求。人們早在農業經濟時代就掌握了依靠磁力辨別方向的能力,“磁”的潛力被不斷挖掘出來。從早期的有線電報、無線電報到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更多的通信需要更多的交換節點來記錄數據。同時,當設備實現數字化,人們可以直接從設備中提取數據,進行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大量的數據需要算力支撐來進行整合,因此算力成為巨大的生產力。
2020年全球數據量已經達到20ZB,2025年這一數據將達到163ZB(常見的筆記本電腦硬盤容量為512GB,1ZB相當于10億臺筆記本電腦的硬盤容量大小)。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數字化推動了經濟的轉型升級,而數字的產業化則催生了智能經濟,數據作為機器學習的材料得以利用。而人工智能的材料就是數據,主要是結構化數據,但是大部分數據又為非結構化數據,慶幸的是人工智能通過結構化知識的學習,可以解構非結構化數據,使之成為結構化數據,這是智能經濟對數字經濟的“反哺”。
生產要素
在采集經濟時代和漁獵經濟時代,人們主要是向大自然索取,土地和土地上的植被和野生動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也就成為根本的生產要素,舊石器、新石器、鉆木取火、打獵技術、捕魚技術、搭建原始房屋的方法等也是最早的技術,技術其實是人類勞動經驗的總結。隨著代際的傳遞,物質會消耗,但是技術是無形的,只要有信息的傳遞,技術就不會消失。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在漁獵經濟時代已經出現,一直到智能經濟時代都將會不斷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勞動力、畜力和技術是主要的生產要素,人們一開始依靠人作為主要勞動力來完成生產。隨著農具的發展,畜力開始作為主要勞動資源,耕牛、馬匹比人類的能量輸出更大。在技術方面,農業經濟時代甚至還誕生了早期的數學、天文、歷法、冶煉技術,例如尼羅河每年泛濫之后,農田需要被重新丈量邊界,古埃及人通過丈量土地掌握了簡單的幾何學知識。
在工業經濟時代,土地、勞動力、資源、能源、技術、資本、企業家才能是主要的生產要素。有土地才能有廠房,勞動力也是工業經濟早期的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我國在1980年到2000年通過人口紅利實現了經濟的大發展。工業沒有資本助力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當前我國大部分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50%~65%,需要說明的是,過低的比例不利于企業發展,過高的比例會導致企業資不抵債、風險過大。資源包括礦產和能源,是企業生產的輸入物,也是采集經濟的輸出物。有些國家依靠自身豐富的資源就可以非常富裕,但是在機械化時代工業技術不夠發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也伴隨著較大的消耗和環境污染,只有在電氣化、模擬電路時代,人們對機械的管理更加精細化、能效比快速提升,污染問題慢慢緩解。技術當然也是工業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從機械化、電氣化到模擬電路,工業經濟時代的大發展無一不是依靠技術的進步。在工業經濟時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企業家才能,在同樣的員工、同樣的生產線和同樣的環境條件下,有的企業能發展得很好,有的企業發展緩慢甚至倒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家才能。企業家是資本的來源、企業戰略決策的來源,企業家的知識結構、管理經驗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
隨著歐美國家傳統工業經濟三大階段的完成,以及計算機、數字化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技術發展,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數字經濟已經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工業制造業等各個領域,數據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于是人們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等發展方向,這些都需要依賴數據和算力作為基礎。
當前美國、德國、日本正在著力發展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工業4.0”,其實“工業4.0”說到底是工業經濟在數字經濟階段的再次進化。
未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將來自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但是由于智能經濟以數字經濟為發展前提,所以要在數字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企業里率先推動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因為人工智能雖然初期開發成本較高,但是長遠來看具有一定優勢。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平攤到每年的成本已經與人工成本相當,而且工業機器人的成本在逐年下降,而人工成本在逐年上升,更重要的是工業機器人能夠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在安全方面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