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出來的三國:曹魏豪雨
- 鋒云
- 1952字
- 2022-03-22 09:45:59
1.7 大河之南等新機——曹操對話鮑信
一個“橫大河之北”,一個“規大河之南”,袁紹和曹操默契地在黃河兩岸耕耘著各自腳下的土地,最終迎來的,將是那場屬于他們的世紀對決。
在袁紹集團的一系列戰略謀劃中,黃河以南是次重點,黃河以南的盟友曹操則是自己的配角和代理人。但在曹操集團的眼中,黃河以南卻是重中之重,曹操也絕非任何人的配角。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天,當袁紹連誆帶騙奪取了冀州時,行奮武將軍的曹操正在按照袁紹的指示,在黃河以南的東郡與十余萬黑山軍激戰。擊破黑山軍后,袁紹上表朝廷讓曹操成為東郡太守。第二年春天,曹操又在這里先后擊退了于毒和匈奴的軍事進攻。從戰績上講,曹操是成功的;但從戰略上講,曹操卻是被動的。身處四戰之地,時時面對來自黃巾、黑山、匈奴以及其他諸侯豪強的軍事威脅,絕非長久之計。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進行長遠的戰略規劃。
關鍵時刻,一個關鍵的人出現了。
在大多數人都看好袁紹時,破虜將軍鮑信卻獨獨看好曹操,他曾經對曹操說:“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就是說,曹操才是難得一見、統領群雄、撥亂反正的人。
如今,看到曹操的郁悶與彷徨,鮑信向曹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初,奸臣趁亂顛覆皇室,英雄豪杰憤然對抗,天下之所以能夠群起響應,是因為那是大義所在。”言下之意,如今道義的旗幟已經不復存在。
“如今,袁紹身為盟主,卻專謀私利,將會使天下更亂,想必會成為另一個董卓。”就是說,當年反董的領頭羊不久卻很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反派。
“可是,如果我們想要抑制他,恐怕不僅力不從心,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對時勢也不會有什么幫助。”就是說,對付袁紹絕對不能硬碰硬。
“為今之計,不如積極規劃在黃河以南如何發展壯大(規大河之南),靜觀其變,等待時機。”意即我們的根據地在河南,那里是我們積蓄力量、長期斗爭的好地方。
鮑信的這番話不算短,簡單概括,就是“三不可”:大義不可丟,袁紹不可碰,河南不可棄,核心觀點更是簡單明了:堅定不移地經營黃河以南。這里,我們不妨把鮑信的建議稱為“河南策”。
主題:如何發展壯大
聊友:曹操+鮑信
時間:公元191年
語錄: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影響:曹操明確了立足中原的發展方向。
啟示:地盤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地盤是萬萬不能的。
出處:《三國志·魏書·鮑勛傳》注引《魏書》、《資治通鑒》卷六十
對于鮑信的“河南策”,曹操深表贊同。是呀!黃河以北已經被袁紹圈定為勢力范圍了,黃河以西是董卓等涼州軍閥的地盤,中原以南的荊州、揚州分別是劉表和袁術的地盤,剩下的地方基本都是地廣人稀的蠻夷之地,也只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死啃河南了。可河南那么大,青州、兗州、豫州、徐州還有司隸州,我的立足點又在哪呢?
要說鮑信,絕對算得上是有始有終的好人。他不僅向曹操提出了“規大河以南”的建議,而且為曹操找到了一塊絕佳的戰略根據地:兗州。
當時,“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兵敗被殺,兗州處于一片惶恐之中。鮑信抓住這一權力真空期,積極聯絡兗州實力派人物陳宮、萬潛等人,一起說服兗州軍民,共同擁戴曹操為兗州牧。隨后,兗州牧曹操進擊黃巾軍,“受降卒三十余萬,男女百余萬口”。戰后,曹操挑選其中的精銳,將他們整編成了一支日后爭雄天下的勁旅:“青州兵”。
不過,這支新部隊和他們日后的輝煌戰績,鮑信都沒有看到,正是在這次進擊黃巾軍的戰斗中,鮑信“力戰斗死”,甚至連他的尸體也沒有找到。無奈之下,曹操只好讓人用木頭刻成鮑信的模樣,聊以吊唁和安葬。
聊備一覽
鮑信的后代們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也就是鮑信戰死二十年后,曹操追錄鮑信的功績,封鮑信的長子鮑邵為騎都尉、新都亭侯,同時辟命鮑信的次子鮑勛為丞相府掾屬。
此后的鮑邵沒有什么為人稱道的功績,而后來歷任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魏郡西部都尉、侍御史、駙馬都尉兼任侍中、御史中丞的鮑勛,卻有不少秉公執法、力爭直諫的事跡。至于執法和直諫的對象嘛,則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由此也引發了二人之間的不少愛恨糾葛。
撇開曹操對鮑信的哀思不談。如今再來看曹操,就會發現他與袁紹隱然已經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袁紹的地盤是冀州,發展戰略是“橫大河之北”;曹操的地盤是兗州,發展戰略是“規大河之南”。兩人一北一南,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一個“橫大河之北”,另一個“規大河之南”,孰優孰劣?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如果說袁紹騎上的是一匹駿馬,那曹操騎著的則是一頭駱駝;駿馬有足夠的體力去發展,駱駝有足夠的耐力去生存,只要能夠扛下去,再瘦的駱駝也比馬要大。
此時此刻,河南駱駝河北馬,黃河兩岸一片繁忙。
原文節選:
信言于太祖曰:“奸臣乘釁,蕩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響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太祖善之。
——《三國志·魏書·鮑勛傳》注引《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