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村村口,曾有一爿小商店,村人或稱之小鋪、小賣部、門市部。如今,該商店已經往南遷移,但其主人并未更換,仍舊是我按照村中輩分叫二哥的人。突然想起卻是因為無數個寒假時光里,他給我們說書的往事。
說書者,如今的孩子大概沒有印象。此乃靠人口口相傳也。孩子們聚集在一起,靜靜聆聽著他的講述,而他講述的內容來自于書本,其中武俠小說居多。但其中的細節卻早已忘記,只留下那些時光里,聆聽時候的震撼以及如此消磨時光的欣慰了。那時的寒假,商店門前,北墻根下,有一塊巨石,我們就靠著那里,弄點柴火,坐在上面,等待著二哥的講述。《小八義》大概是能說得上名字的一本書了,還有一本《七俠五義》,搞不清楚他緣何喜歡看這樣的書,也搞不懂里面的人物。只是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電視也只有一個山東臺的歲月,如此聽人說書,不僅省電,還曬了太陽,可有一舉多得之神效。
聽二哥說書的人,基本都與我同齡,或者大小一兩歲差別,三五成群,呼幺喝六,冬天正好沒有事的間隙,便相約而來,盤腿而坐,靜靜等候著二哥開講。不過,由于開商店乃正事,偶爾也會怠慢了我們,有些期待下回如何了?每逢此時,他卻并沒有些許不耐煩,只是讓我們等待片刻,像是等待下集電視劇的心情,可想而知。
等一個寒假過去,我們會又迎來一個寒假,數個寒假之后,我們便真的已經遠行。二哥的商店也遷移了地方,那里的石頭也早就不復存焉。只是他曾經給我們說書的往事,不應該被所有人忘卻吧!我總覺得,這種面對面的講,頗有些溫情在傳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二哥的名字叫王傳友,其在家中排行第二,生于1940年。據說,他的商店還在開著。從他的說書,從他的言辭,從他的修為,我總覺得他應該從文,而不應該從商。盡管,此商也只是村中小商店也。但這卻又是他此生最大的財富,因為從記憶開始,這家商店就開著,從來沒有間斷過。
商店面向村人,不過是些煙酒糖茶,日用百貨。在遙遠的時代,還可以拿著物品去交換。比如白酒瓶子換冰糕,啤酒瓶子換雪糕,蝎子換物品,雞蛋換物品等等。此等更換,我等小子們也曾偷偷將家中雞蛋拿出去換過雪糕吃,不過都已經不再重要。
最開始,村中有兩家如此商店,另外一家的規模更大,是合作社時期的產物,而二哥這家卻是完全自主經營的產物。只是一家在村之西頭,一家在東頭,也沒有互相之間的競爭,幾乎也相安無事。后來,村中又多了一家商店,在村的中間位置,由此也就有了三足鼎立之勢,大概生意會下降幾分。
不過,二哥還在堅持開下去,小本生意也好,生活來源也罷,就這樣,幾十年的光陰竟然一瞬間而過。他的家在村之山腰,高處也。后來也就在商店和家之間來來回回。現在,大概多留在商店里吧,畢竟也是上了年紀。
后來,二哥手寫了一份他的風雨蒼黃80年的經歷,謄寫在信紙上給了我。我詳細閱讀完畢,將其刊發在公眾號上,算是了卻了二哥的心愿也。不曾想到,二哥曾有如此的輝煌經歷,也可惜其沒有堅持在縣里。
陰差陽錯,都是人生。這何嘗不像是父親呢,廣播戰士的經歷只是片段而已。如今的二哥依舊精神矍鑠,但愿他有最美之夕陽紅吧!
關于二哥傳友,記憶片段就此。此非家事,也非國事,唯往事而已。而像他這樣,曾經給我們說書的人,如今應該難以尋覓。現在,人都太忙了。哪里還有閑工夫,跟你坐下來聊聊,給你講講書里的事?
正是因為稀少,所以才顯得珍貴。這個曾經在那些寒假中,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一邊經營著商店的生意,一邊給我們孩子們耐心講述書中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