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劉潤
- 4313字
- 2022-03-07 17:29:07
公理體系VS邏輯推演
我本科是學數學的,在數學這個有公理體系的世界里,大師們幾乎從不吵架。為什么?是因為他們醉心研究、不問俗事,所以脾氣好嗎?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懶得吵架,他們只“打架”,甚至“決斗”。
數學,是武行——你提出了一個新觀點?請證明給我看。能證明,我甘拜下風。不能證明,你就輸了。有什么好吵的,打一架多干脆。吵架是人文學科才用的“研究方法”。
在有公理體系的世界里,只有能證明的和不能證明的。大師與大師的差異,是智商的差異,不是口才的差異。
但是,大部分學科領域,是沒有公理體系的,比如經濟學。
這并不是說,這些領域的研究者智商不如數學家,而是說在這些領域,僅僅靠智商是沒用的。因為沒有公理體系,只靠邏輯演繹,想要得出不容置疑的結論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領域的研究者更值得敬佩。
他們遇到的挑戰,遠不如數學那么單純。他們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和模型,但是只要舉出支持的例子,就總有人舉出反對的例子。緊接著,就開始吵架了,都說對方是特例。
中國人用四個字來形容這種“研究方法”:文人相輕。數學家們說,我們才不相輕,我們相殺。不服就干,生死看淡,誰怕誰!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差別,又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茲杰拉德說,我來做個和事佬吧。他把“文無第一”這四個字,翻譯成了一句英文:“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再翻譯回中文,就是:“同時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別吵了。你們都對,你們都對。”
但是,這種“你們都對”,就給學習經濟學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你們都對,那我學誰的“更對”呢?
我有三個建議。
學李白,也要學杜甫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最近在學經濟學,你一定要問他:“你在學習什么經濟學?”如果有人對你說,經濟學上有什么樣的觀點,你一定要問他:“誰的經濟學這么認為?”
這時,他只要稍微一愣,就說明,他其實還不懂經濟學。
請回答一個問題:下面幾位經濟學家,你覺得跟誰學習,能學到“更對”的經濟學?
(1)亞當·斯密(你知道的,經濟學之父)
(2)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供需理論的提出者,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
(3)約翰·凱恩斯(你不會沒聽過凱恩斯主義吧?)
(4)羅納德·科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詞之一“交易成本”的提出者)
(5)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關鍵人物)
很多人會說:“當然學習亞當·斯密啊!他是經濟學之父啊。”“看不見的手”、分工理論……他的貢獻人們耳熟能詳。
但是,別急。
亞當·斯密創立的經濟學,在今天被起了一個名字,叫作“古典經濟學”,然后被放在了書架的最高層。但是,亞當·斯密提出的“勞動價值論”,卻不被他的一部分徒子徒孫認可。
誰呢?就是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
馬歇爾提出,價值不是由勞動創造的,而是由用戶的需求決定的。不管鉆石是撿來的,還是人類制造出來的,價值都是一樣的。而且,一個人的需求是會變的。比如,當你餓的時候,吃的第一個饅頭的價值比第二個的大,第二個饅頭的價值又比第三個的大。
當然,大衛·李嘉圖并不同意馬歇爾的觀點,他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衣缽。
馬歇爾更大的貢獻,是提出了供需理論: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這個理論讓科斯嘆了口氣:當你說供需決定價格時,就預設了一個條件——“當所有其他要素不變時”。其他所有要素都不變,這可能嗎?你們這些“黑板上的經濟學”!
一些經濟學家立刻嘲笑科斯:你的“交易成本”才是被濫用得最多的吧?你說誰的損失大誰負責,因為這樣交易成本低,社會福利高。那法院在判案的時候,是不是要調研一下商品的市場價,看看誰的損失大呢?如果市場價格波動快的話,會不會剛宣判就要翻案呢?
凱恩斯站出來說:“新古典”你們這些人別嘚瑟,“自由市場”的邏輯就是有問題的,會導致經濟危機,需要國家干預。
新古典經濟學家們說:不對,你說的是短期,我們說的是長期。
凱恩斯說:長期?那時我們都死了。
哈耶克站出來說:凱恩斯,你才是錯的。經濟周期是必然的,我可以證明給你看。
某些新古典經濟學家呵呵一笑:奧地利經濟學派,民間經濟學家的最愛。在我們主流經濟學面前,你就閉嘴吧。
好,現在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你學習的是什么經濟學?你說的是誰的觀點?
你一定蒙了。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套經濟學。
薛兆豐老師在他的課程《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里專門有一講,叫作《聰明人為什么會彼此不同意》,就講了這個問題。薛老師用一張表(見表1-1),來說明不同學派對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看法。
表1-1 不同學派對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看法

我不是在說一門經濟學,而是在說很多經濟學。
學習經濟學,一定要兼聽。學李白,也要學杜甫。
給每個模型找個反例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里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不能比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更能反駁這個觀點,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很多人不理解這句話:為什么我要反駁自己的觀點?如果我成功地反駁了自己的觀點,就證明這個觀點不對,那我為什么還要擁有這個觀點呢?
那是因為,在經濟學世界,沒有一個觀點具有普適的解釋力。所有的觀點,理論上都可以被駁倒,至少能舉出反例。
經濟學不是基于公理體系的學科。沒有一個模型,能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如果有,一定是因為提出這個模型的時候,一些新的經濟現象還沒有發生,或者提出者沒有注意到。
比如,亞當·斯密認為: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個體追求私利的行為,反而會促進集體利益最大化。舉個例子,早餐店賣豆漿油條,是因為怕你餓著嗎?不是,他們是怕自己餓著。因為賣油條給你,可以賺錢,讓他們填飽肚子,所以他們才會賣油條。但是,這個看上去自私的行為,客觀上卻幫助你省了做早飯的時間,讓你把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賺到更多的“油條”,整個社會的財富因此增加了。這就是著名的“為己利他”的假設。
但是,這真的是對的嗎?
著名數學家艾伯特·塔克舉了一個反例,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兩名囚徒A和B被隔離審訊。如果兩人背叛彼此,都坦白罪行,會都被判刑8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的人直接釋放,不坦白的人則被重判15年。如果兩人合作,都不坦白呢?會因為證據不足,都只判1年(見表1-2)。
表1-2 囚徒困境

囚徒應該怎么做?
顯然,“都不坦白”是最優策略,兩人都判得最輕。
但是,“都不坦白”經不起考驗:如果一名囚徒單方選擇背叛,將立即獲釋,誘惑太大。而且就算一方守口如瓶,萬一另一方背叛了呢?守口如瓶的一方反而會被判15年,風險太高。“都不坦白”,太考驗人性。
“都坦白”呢?那兩人都獲刑8年。這時,如果一名囚徒單方決定守口如瓶,他的8年刑期將立刻變為15年,而另一人則被釋放。這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如果兩名囚徒是理性的,都不會這么做。
“都坦白”,才是理性的選擇。但這樣一來,個體追求私利的行為,并沒有促進集體利益最大化。
其實,亞當·斯密的“為己利他”假設,還有很多反例,比如公地悲劇、1美元拍賣,等等。
你能說亞當·斯密錯了嗎?亞當·斯密的假設,在很多情況下依然是正確的。但是,你必須知道,它至少是有反例的。為己,并不都能利他。
這時,我要送給你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
驗證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一個經濟學觀點,不僅要看你是否認同能證明它的例子,更要看你是否理解能推翻它的例子。
每個理論都有前提
網上有一句話很流行:價格決定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這句話,我有時候也會說。舉個例子,一支鋼筆在我心里值100元,賣鋼筆的人說它的成本是180元,200元賣給你,不貴。我只好說:“謝謝你的匠心,但在我心里這支鋼筆就值100元,再貴我就不要了。”于是,賣鋼筆的人只好回去降低成本到90元,再100元賣給我。這就是:價格決定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但這句話有一個前提,就是“當所有其他要素不變時”。很多人,都把這個前提扔掉了。
這里的“其他要素”是什么?可能是科技,也可能是政策,等等。
當科技進步了,或者工藝進步了,一切就發生了改變。比如,如果福特發明了鋼筆生產線,能夠像制造汽車一樣制造鋼筆,使鋼筆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從90元降到了50元,銷售鋼筆的利潤就從10元漲到了50元,鋼筆行業一下子變成暴利行業。這時,大量企業家就會瘋狂地進入這一行,分享這個暴利。新進入的企業家如何才能獲得競爭優勢?只有降低價格。于是,鋼筆價格就會從100元降到90元、80元、70元,甚至60元。就這樣,鋼筆的利潤又回到了均衡狀態下的10元,但是價格卻從100元降到了60元。成本的降低,決定了價格的降低。
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整個世界的東西,都變得越來越便宜。這都源于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本降低。
那么,“價格決定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這句話錯了嗎?
這句話沒錯。但它表述的,只是單一市場里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忽視了不同市場之間、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很多人忘了這句話的成立是有前提條件的。
薛兆豐老師在講課時曾說過,科斯定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交易費用為零或足夠低的情況下,不管最初資源的主人是誰,資源都會流到價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簡單來說,就是“誰用得好就歸誰”。從這個角度來說,錢也是一種資源,誰能把錢用好,錢就會歸誰。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馬上就興奮了。他們自動在腦海中劃去了科斯定律中“交易成本足夠低或為零時”這個前提。
薛老師的課程接著介紹了,科斯晚年的時候,曾經專門寫文章解釋這個不斷被提到的問題:在真實的世界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而且可能是很高的。
因此,薛老師總會提醒大家,后面的推論未必會發生。可惜的是,大家只記住了推論,而忘掉了前提。
記住每個理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濟學的基本素養。
小提示
如何學好經濟學?
一是學李白,也要學杜甫;二是給每個模型找個反例;三是記住每個理論都有前提。只有這樣,你學的才不是“黑板上的經濟學”,才是既能抽象于真實世界,也能還原于真實世界的“有用的經濟學”。
經濟學家的工作,比數學家的復雜太多。只有這樣學習經濟學,你才不辜負他們卓越的努力。
其實,何止是經濟學。所有不是基于公理體系的學科,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學習經濟學之前,我希望你能先記住三句名人名言。
第一句是菲茲杰拉德說的:“同時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這樣,你才會懂得,學李白,也要學杜甫。
第二句是羅曼·羅蘭說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這樣,你才有勇氣給每個模型找個反例,然后繼續用這個模型。
第三句是查理·芒格說的:“如果我不能比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更能反駁這個觀點,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這樣,你才能時刻提醒自己,每個理論都有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