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劉潤
- 5164字
- 2022-03-07 17:29:08
如何快速洞察本質
對商業顧問來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很多同學問我:“潤總,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樣,快速看透一件事情的本質呢?”這個問題,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甚至在得到上專門開了一門課程,叫作《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
那么,到底什么是洞察力?
舉個例子。我在微軟上班的時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吃飯的人數一般比晚餐要多,因為不是每個人晚上都要加班。所以,午餐的供應商利潤更高,但是有時候,午餐卻做得很糟糕。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供應商偷工減料,不好好做嗎?那派人盯著他們,要求他們更新菜譜,或者隔一段時間換一次大廚,是否可行?實際上,這些辦法都沒用。因為改進需要付出成本,而供應商是逐利的,所以會陽奉陰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軟制定了一個制度:選兩家供應商,一家負責提供午餐,另一家負責提供晚餐。每三個月做一次滿意度調查,看看員工們是更喜歡午餐還是晚餐。如果喜歡晚餐的多,那么午餐、晚餐供應商調換。如果連續六個月午餐都勝出的話,更換晚餐供應商。
自從這項制度實施以來,那些表示“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換口味成本就要大幅提高”的供應商很快就提供了比原來好得多的服務,員工的滿意度也大大提升。
這就是洞察本質的人想出來的辦法。
這個問題的本質,不是供應商有問題、偷工減料,而是微軟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有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普通人的思維模式是要求供應商提高水平,不行就換掉它。但是,當微軟只有一家供應商的時候,供應商是沒有危機感的,無論微軟怎么督促,供應商都肆無忌憚。而引入另外一家供應商之后,因為有了競爭對手,原供應商就有了被淘汰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會驅使它想方設法地改進服務。
所以,洞察本質的人,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引入競爭機制,讓競爭代替人工督促,去監督供應商提供更好的服務。
這,就是洞察力。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給某些人的禮物,而是每個人都能通過科學的方法,不斷練習、精進的一種能力。
接下來,我就把最核心的洞察方法——“商業洞察力模型”,分享給你。
透過表象看系統
我們平時觀察一件事情的時候,觀察到的通常只是表象。
比如,你觀察一只機械手表,你會看到表盤,表盤上有時針、分針、秒針,側面還有一個表冠。當機械手表不走了,你可以撥動表冠,給它上弦,表就又開始走了。當時間不準了,你可以拔出并轉動表冠,分針就會跟著轉動,以此來調整時間。這是我們觀察到的、關于機械表的規律。
什么是規律?你給某個事物一個刺激,它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這就是規律。比如,你撥動表冠,就是對機械手表的一個刺激。撥動表冠之后,表開始走了,這就是你給它這個刺激之后,它所產生的行為。我們平常研究事物所觀察、總結出來的,一般都是這樣的規律。但這些規律其實都只是表象。
更深一步去看,這些規律為什么會發生?為什么撥動表冠,表就開始走了,它的動力來自哪里?為什么拔出并轉動表冠,分針就會跟著旋轉?……這些問題,我們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
每一個表象背后,都有一個“黑盒子”。雖然我們看不見這個“黑盒子”,但它才是所有規律產生的原因。我們把這個“黑盒子”,叫作系統(見圖2-5)。
當系統運轉正常的時候,我們可以遵循規律做事。可一旦系統出了問題,規律就失效了。如果你無法洞察表象背后的系統,你就不可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
我們鍛煉自己的洞察力,就是為了理解表象背后的“黑盒子”——系統,從而真正地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圖2-5 透過表象看系統
系統=要素×連接關系
什么是系統?系統,就是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
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
(1)要素;
(2)連接關系。
比如,以機械手表為例,表盤、表冠、表針以及表盤背后的幾百個零件、齒輪,就是機械手表這個系統的“要素”。而這幾百個零件和齒輪是如何銜接、如何咬合的,就是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
所謂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這個“黑盒子”里各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連接關系的能力。
我們通常很容易看到“要素”,但常常忽略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常常就藏在這些“連接關系”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連接關系”很重要了,可是,怎么才能找到它們呢?一個系統里,到底有哪些“要素”和“連接關系”?
在這里,我們介紹構成系統的五種模塊:變量、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和滯后效應。其中,變量是“要素”;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和滯后效應,是四種“連接關系”(見圖2-6)。

圖2-6 系統的構成
任何一個復雜的系統,都是由這五種簡單的、像樂高積木一樣的基礎模塊搭建而成的。只要你了解了這一點,再復雜的系統,在你的眼里,都只是這五種“積木”的排列組合而已。
變量
變量,就是系統中變化的“要素”。變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比如你的體重,忽高忽低;比如公司財務,忽好忽壞;比如門店顧客,忽多忽少。
一旦加上時間軸,變量就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存量和流量。以浴缸為例,在一個浴缸中,“水”這個變量有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是存量,就是在一個“靜止的時間點”,浴缸中存了多少水;二是流量,就是在一個“動態的時間段”,有多少水流入浴缸(流入量),有多少水流出浴缸(流出量)(見圖2-7)。

圖2-7 存量與流量
理解存量和流量,有什么用呢?
舉個例子。因為一件小事,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你很郁悶:為了一件小事就分手,至于嗎?可是,女朋友和你分手,真的是因為這件小事嗎?當然不是。她之所以和你分手,不是因為任何事情,而是因為一種叫作“不滿”的情緒。
“不滿”這種情緒,就像“浴缸”里的水一樣,是一種“存量”。那件導致你們吵架的小事,就像“浴缸”的水龍頭,會產生“不滿”的情緒,增加“不滿”的“流入量”。越來越多的“不滿”流入“浴缸”,就會增加“不滿”的存量。
你第一次惹你女朋友生氣時,她和你提分手了嗎?沒有。因為那時這個“浴缸”還很空。你覺得“哦,原來她不介意”,其實她不是不介意,而是“浴缸”沒滿,她還能忍。一直生氣,一直忍,直到最后一瓢“不滿”倒入,“浴缸”終于滿溢,這時,你再怎么道歉,都沒用了。
只看到“流入量”的男孩,會以為女朋友居然因為“一件小事”和自己分手。而能看到“存量”的男孩,就會懂得用“流出量”來減少“不滿”的存量。比如,時不時送個禮物,陪女朋友逛街,精心安排紀念日,等等。這樣的男孩,通常被稱為“暖男”。
而暖男之所以暖,只是因為他們比直男更懂得如何用“流量”來管理“存量”。
流量,改變存量。存量,改變世界。
因果鏈
理解了變量以及變量的兩種狀態——存量和流量之后,我們來看第一種連接關系:因果鏈。
因果鏈非常重要。沒有因果鏈,再多的變量在一起,也只是沒有生命力的沙堆,而不是生生不息的系統。
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果鏈?因果鏈,就是變量之間增強或者減弱的連接關系。
增強的因果鏈就是“你強,我就強”。比如工作時間和疲勞程度之間的關系。工作時間越長,疲勞程度就會越高,因此我們說工作時間增加是疲勞程度增加的一個原因。這就是增強的因果鏈。
減弱的因果鏈就是“你強,我就弱”。比如疲勞程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疲勞程度越高,工作效率就會越低,因此我們說疲勞程度增加是工作效率降低的一個原因。這就是減弱的因果鏈。
因果鏈很簡單,只有增強(+)和減弱(-)兩種情況,沒有第三種(見圖2-8)。

圖2-8 因果鏈
我們可以用因果鏈,把系統中所有變量全都連接起來。擺出兩個可能有關系的變量,問自己:它們之間,有增強關系嗎?有減弱關系嗎?在紙上畫出所有你能找到的因果鏈。看似簡單的因果鏈,一段一段地連接了萬千變量,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復雜的系統。
用因果鏈連接變量,是鍛煉洞察力的基本功,你必須認真練習。
增強回路
變量,是節點。因果鏈,是線段。但線段有頭就有尾,能量從頭傳到尾,就結束了。如果我們把結尾和開頭也用一條因果鏈連接起來,形成閉環呢?這就形成了一個“回路”。
回路有兩種,一種叫作增強回路,另一種叫作調節回路。
什么是增強回路?兩條增強或者減弱的因果鏈,首尾相連,形成一條回路,就是增強回路。其中,“因”增強“果”,“果”又增強“因”的,叫正向增強回路;“因”減弱“果”,“果”又減弱“因”的,叫負向增強回路(見圖2-9)。

圖2-9 增強回路
比如,你越有知識,積累新知識的能力就越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越強,你就越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就更能理解新知識。如此不斷增強,這就是一條正向增強回路。
比如,你越有信用,別人越愿意和你合作。別人越愿意和你合作,你就能積累越多的信用,就越有人和你合作。如此不斷增強,這也是一條正向增強回路。
再比如,對騰訊的微信來說,用戶數量越多,對其他用戶就越有價值;越有價值,用戶數量就越多。如此不斷增強,這就是騰訊社交的正向增強回路。
幾千年來,人們給增強回路導致的大起大落現象起了無數的名字,宗教學家叫它“馬太效應”,經濟學家叫它“贏家通吃”,金融專家叫它“復利效應”,互聯網公司叫它“指數型增長”。但是這些如煙花一樣絢爛的現象背后,其實都是同一塊“積木”——增強回路。
不管是人生還是商業,小成功靠的是聰明才智,大成就靠的是建立正向的增強回路。
調節回路
什么是調節回路?“因”增強“果”,“果”增強“因”的回路,是增強回路。而“因”增強“果”,“果”減弱“因”的回路,就是調節回路(見圖2-10)。

圖2-10 調節回路
如果說增強回路的存在,是讓這個世界走向極端。那么調節回路的存在,就是讓這個世界回歸平衡。凡是有增強回路的地方,必然有調節回路。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堅信“沒有管理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他們不設層級,沒有流程,也不設定KPI(關鍵績效指標)。創業初期,公司里就幾個人,遇到什么問題,站起來一吼,就解決了。果然,大家工作效率特別高,在“產品為王”的增強回路中獲得了指數級成長。
很快,公司就發展到了幾百人的規模。這時,“沒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再也不起作用了。公司里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產品缺陷越來越多,客戶抱怨也與日俱增。公司規模越大,管理復雜度越高。而管理復雜度越高,問題就越多,導致成本增加、人員流失。這樣一來,公司規模就越受制約。
這時,“產品為王”這個增強回路,遭遇了“管理復雜度”這個調節回路,導致公司業績一直徘徊不前,再難突破。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層級,用流程,用KPI,來提高管理效率。切斷“管理復雜度”這個調節回路,釋放增長潛力。
這時候,這些創業者才會意識到,為什么大公司的前輩們經常說“向管理要效益”。以前你能做到“沒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只是因為你的公司還太小,離這個調節回路太遠。一旦看到了調節回路,你就會頓悟:很多時候,我們的增長并不需要猛踩油門,只要松開剎車就好。
而一家公司的CEO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踩下業績的“增強回路”,松開問題的“調節回路”。
增強回路,追求極端;調節回路,回歸平衡。
這個世界上,凡有增強回路的地方,必有調節回路。
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這對“孿生兄弟”,性格迥然不同,卻共同構建了最美妙的世界萬物。
滯后效應
最后一種連接關系,叫作滯后效應。
什么是滯后效應?因果不是瞬間連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間閉合的,它們之間都有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是滯后效應。
比如,你開車堵在路上時,聽交通廣播說旁邊有一條路很通暢,于是趕快開過去。可是等你到了那條路,發現其實也很堵。交通廣播騙你了嗎?沒有。這條路不再通暢,是因為在從你聽到廣播到抵達那條道路的這段時間里,交通狀況發生了改變。而交通廣播的信息,恰好加劇了這種改變。這就是滯后效應。
再比如,你高考填志愿的時候,高考咨詢機構告訴你“國際金融專業是熱門”。于是,你報了國際金融專業。然而大學畢業時你才發現,最熱門的是人工智能,而國際金融專業畢業的很多學生找工作很難。是高考咨詢機構騙了你嗎?不是。是因為在你上大學的這四年里,商業世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滯后效應,讓在空間維度上已經很復雜的系統,又增加了時間維度上的復雜性。它會讓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遠離,從而誤導你的判斷。
所以,我們在試圖洞察萬物時,心里一定要裝著滯后效應,懂得給萬事萬物加上時間軸。
小提示
普通的人觀察一只手表,優秀的人洞察幾百個零件之間的連接關系。
普通的人觀察一次合作,優秀的人洞察協議背后利益分配、風險轉嫁的連接關系。
普通的人觀察一個團隊,優秀的人洞察團隊里責權利錯綜復雜的連接關系。
普通的人觀察表象,優秀的人洞察系統。
變量、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和滯后效應,這五塊“積木”,是搭建所有復雜系統的基礎。當你遇到問題時,其實所有的解決方案都藏在這五塊“積木”里。
分析問題的時候,記住五個關鍵步驟:
一是找到核心存量。
二是找到關鍵因果鏈。
三是找到增強回路。
四是找到調節回路。五是考慮滯后效應。
然后,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一步,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變哪些連接關系?
做到這些,你就真正擁有了洞察力。當然,這并不容易,需要你日復一日地思考、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