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背影

  • 竹中院子
  • 孫長安
  • 2799字
  • 2022-03-24 00:14:54

這不是個占便宜的故事。背影也并非是那個買橘子的胖男人的背影。

人這一輩子,會面對無數的背影,或傷感、或憎惡、或惋惜、或憐憫。總之,有些人跟我們相處的時間很短,但卻要窮極一生去回憶。

1999年,也就是發大水那年的第二年,同時,也是孫韌上小學的那一年。這一年進入到夏季,雨水便開始多起來。倒不像前一年那樣釀成巨大災害,但那雨水形成的流水,也是不少。

已經是小學一年級的下期。孫韌與同桌袁亞飛的關系也很是近了。二人時常放學一起回家,然后走到鶴林觀小學那條岔路邊,二人分手。

上學不一起,因為趕時間。放學不著急回家,當然可以一起。

五月末,天氣已經很熱了。穿涼鞋和短袖是常見的事。但長時間下雨,讓整個農村的道路到處都是泥濘不堪。

筒靴又名雨靴,地方不一樣,叫的名字也不一樣。想要不讓自己陷入泥巴里難堪一整天,筒靴是最好的選擇。

在孫韌的記憶里。那時候經常有高年級的學生穿著白色的網鞋走在泥濘的路上。孫韌很不解,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泥濘的道路經常可以將鞋子從腳上扯掉。

早年間,四川的農村都有一條小路通向主要的鄉村公路。孫家院子也不列外。這條路被孫韌來來回回走了很多年,當然也吃了許多這條路的苦。

下雨是最要命的。特別是連夜下,第二天一定一出門,就是看見到處都是濕漉漉的。若是穿著普通的球鞋或者網鞋,那么多半還沒走到公路上時,腳掌就會親密地踩到地上的泥巴。

沒地方洗腳,即使洗了,鞋子也沒辦法穿了。淤泥早就將鞋子浸透。穿著一天在教室上課是極為難受的。

因此為了省事,孫韌當然聽從奶奶譚素華的安排,穿上了筒靴。筒靴不怕泥巴,因為是塑料的,泥巴再多,只要到了學校,來到斜坡上的水渠站一會兒就會被沖刷干凈。

孫韌自打跟了奶奶以來,鮮有記憶穿襪子的時刻。無論是平常的膠鞋、球鞋、網鞋,或是筒靴都是光腳穿的。

正是因為如此,孫韌每次穿完筒靴,腳上都有一層厚厚的,不規則的黑線。直到現在,孫韌也不懂到底是怎么弄的。

筒靴外面是塑料的,底也是厚厚的塑料底,然后有大顆的防滑釘。當然,釘也是塑料磨具一起沖壓出來的。內部有一層薄薄的布。腳掌踩起來還比較舒服。

搞不懂為什么大人老是喜歡在筒靴里墊上一層干稻草,估計是為了保暖。但是干稻草,又扎腳,又增大了腳掌的摩擦力,除了痛,就是痛。所以在孫韌的記憶里,并未在筒靴里放干稻草。

球鞋跟現在的名牌球鞋不一樣。其實有點類似于現在的回力鞋。就那種最傳統的樣式,不一樣的是那時候的球鞋底總是有著和筒靴一樣大的防滑釘。不知道在農村生過的90后,還有沒有印象。

在四川的網鞋,沒有網。而是一種類似涂了膠水的防雨布做的鞋子,底沒有防滑釘,只有象征性的防滑紋,大概有四個鞋帶孔,因此鞋帶很短。這種鞋穿起來,襯托西褲和白襯衣,是那時候高年級學生最經典的打扮。只有白色和藍色兩種。

至于膠鞋,那就是全國人民都熟知的解放牌膠鞋,有綠色的,也有黃褐色的。當然,后來還有迷彩的。

總之在雨天,這幾種鞋子都沒有筒靴適用,所以那時候一到下雨天,低年級的學生多數都穿的是筒靴,而不是上述的幾種鞋子。穿這種鞋子的多數是高年級的學生。還有些路遠的,他們是穿著筒靴帶著一雙鞋子,到了學校再換。

那一天的雨來得很突然。孫韌并未穿筒靴,當然,也沒有穿這幾種鞋子。而是穿了涼鞋。那時候最受農村孩子歡迎的涼鞋,是一種泡沫底的涼鞋。

相比于城里孩子穿得很花哨的涼鞋,這種泡沫涼鞋的觸感是很舒服的。至少讓整個腳掌很舒服。

鞋底是厚泡沫做的,腳背有兩個交叉的塑料帶子,腳踝有一個Y字型的固定吞口。和現在有些人字拖一樣,穿過泡沫底固定。要是用力過猛,可以將鞋底上的帶子都拔出來。因此這種涼鞋,如果穿舊了,直接去除腳踝處的固定帶,可以用作拖鞋穿。

總之好處多多就是了。

孫韌穿的不是這樣的涼鞋,而是另一種全由半透明塑料沖壓而成的。那玩意兒“打腳”,意思就是邊緣處處理得很粗糙,若是買回家自己不用刀子割一下,那鋒利的邊緣經常可以將腳踝的皮膚劃破。

因為是夏季,因此不穿涼鞋,光著腳踩著雨水回家更加省事。孫韌沒帶傘。袁亞飛帶了傘。于是孫韌自然與袁亞飛撐著傘回家。

或許是年紀太小的緣故。那時候總覺得傘很大,能夠遮得住兩個人。但同時也覺得路上得積水很深,直接淹到了二人的膝蓋。

四川的公路多數是修在山脊上,既然山脊上都可以積水如此之深,那也可以想象當時的雨有多大了。

霧氣遮蓋了一切,遠處的風景,近處的農田。頭上的樹枝,地上的路。偶爾有一輛汽車經過,濺起來的泥水飛得幾米高。那時候臨著大路修建的房子,好多墻壁上都有這樣的泥點痕跡。

從孫家院子到谷江鋪的鄉場,中間有一條大的岔路,這路口被稱之為“六大隊”。因為孫家院子屬于鶴林村這個行政村,而鶴林村又屬于“七大隊”。孫家院子屬于下面的“五小隊”。

那時候要是說自己是龍頭寨或者是孫家院子的,幾乎所有人都會說

“哦,七大隊的。”

這是農業社時代留下來的產物,直到現在廣大農村地區依舊如此稱呼。說鶴林村這樣優雅的名字是很少的。

六大隊的路口,一般被視為從龍頭寨走谷江鋪中間的節點。孫韌與袁亞飛舉著傘走到了這里。那時候張英菊還在家,因此打著傘來接。于是張英菊帶著兒子和其同學一起走。

直到那鶴林觀小學岔路口的高坡之下,袁亞飛遇見了他的奶奶來接他,這才穿上一件外套。雖說是夏季,但畢竟未到七月,遇見下雨還是有些涼的。

路上,孫韌已經不記得他跟袁亞飛說了什么。總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袁亞飛和他奶奶走在前面,孫韌和媽媽張英菊走在后面。兩個大人似乎在打著招呼。

袁亞飛摘了書包給奶奶拿著,自己在穿衣服。第二日,便沒再見到袁亞飛。又過了一天,石老師重新調整了座位。自此之后,袁亞飛再未出現過。

直到很久以后,才聽奶奶譚素華說,在供銷社(鄉村小賣部)買鹽時,遇見了袁亞飛的奶奶,詢問了得知,袁亞飛那天是他媽媽在家收拾行李。他爸媽在外面打拼了很多年,那次回來就是要帶袁亞飛走的。

小學六年,直到畢業孫韌才搬往縣城。當然,小學的同學幾乎沒有聯系。而多年之后,孫韌回想起來,最讓人難忘的兩個朋友,一個是袁亞飛,一個是六年級時的楊俊峰,他上過初一,然后又返回來讀小學,他人很好,成績也好,也是唯一一個不輕視成績差的孫韌的人。

相聚是悄無聲息的,離別也是。相處是愉快的,這悄無聲息便成了遺憾;相處是痛苦的,這悄無聲息便早已忘卻。

二年級、三年級......孫韌總是會與大人說起袁亞飛的事情。大人也都知到袁亞飛對于孫韌的重要性,張英菊知道,譚素華也知道。當然,若是遇見袁亞飛的奶奶,也都會替孩子問問袁亞飛的近況。

以前的通訊手段并不比現在,因此他奶奶的消息也是很有限的。得到的消息也都是只言片語,而再傳達到孫韌這里,那么消息就更零星了。

后來,孫韌一直讀到了高中,還復讀了兩次。經歷了十四個寒假和十四個暑假,也經歷了好多次大雨,卻不再有一起撐傘回家的朋友。

三十而立,孫韌即將到這個年紀,想念起袁亞飛來,還是想問問他的近況。只是家庭的破裂,讓孫韌一家早就遠走他鄉。而袁亞飛的奶奶也不知是不是還健在。

若是還在,那么祝她身體健康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原县| 富民县| 历史| 绥芬河市| 五原县| 元江| 永宁县| 元阳县| 大理市| 郑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分宜县| 安吉县| 钦州市| 应用必备| 郴州市| 嘉峪关市| 商城县| 屯门区| 玉环县| 澄迈县| 盱眙县| 隆回县| 乌兰县| 平顺县| 讷河市| 红安县| 腾冲县| 平安县| 金寨县| 安吉县| 涞源县| 安泽县| 尼勒克县| 台北县| 司法| 托克逊县| 巨鹿县| 美姑县| 九江县|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