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為何成了傷害
Z先生年少時,曾在一次負重深蹲中造成了膝蓋受損,經過幾個月的醫治,他恢復了健康。
二十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Z先生,在又一次劇烈運動中,又呈現出類似的疼痛。
就醫以后,醫生告訴他,這是原來留下的病根,原來的傷痛被激活了。
雖然,Z先生的傷病是生理層面的,但和心理創傷亦有著相似之處。傷病看似痊愈了,但當有著類似的刺激源,又會再次被激活,呈現出和當初類似的疼痛。
那些曾經的經歷留下了不舒服的負面情緒體驗,就會形成創傷記憶或創傷體驗,當原來的那個類似的刺激物再次出現,大腦便激活了曾經的創傷記憶。
眾所周知,人的信息采集主要來自于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早年不良的體驗刺激帶給當事人負向的情緒體驗,這些情緒體驗會以軀體記憶的方式潛存在潛意識里形成心理創傷。當早年的刺激源再次出現時,就會出現生理性的反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這個原理。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熱詞:PTSD。為此,我要先講一個發生過的案例。
X先生在2008年經歷了大地震,家人在災難中全部罹難,只有自己一個人幸存。
他親眼看見了地震奪去家人的慘烈過程,自述永生難忘。
從今往后,只要看到有關于地震的視頻、畫面,哪怕是“地震”兩個字的出現,他都受不了。
原先那些悲痛欲絕的情緒體驗,那些悲慘的畫面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讓他痛苦不已。
X先生的案例,是非常經典的PTSD創傷形成過程。關于地震的文字、畫面或是視頻,對他來說都是強烈的刺激源,誘發并激活了他的創傷記憶。
生命個體經歷的刺激源,對他們日后的生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內化進了潛意識層面,形成了PTSD。如果有相似的刺激源再度出現時,創傷就將被激活,個體呈現出與原來相似的情緒情感體驗。一般來說,創傷的嚴重程度跟再次表現的情緒情感體驗的程度呈正相關。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盡量避免他們因為刺激產生心理創傷。一旦產生了心理創傷,我們就一定要留意那些觸發創傷的類似刺激源,讓孩子免受傷害。這不是克服或者暴露療法能夠解決的創傷。
除此之外,家長要努力去給孩子灌輸——有勇氣的生活不一定是不承認自己有創傷,也可能是接納自己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