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成長:張銀玲的8堂極簡心理課
- 張銀玲
- 1216字
- 2022-02-24 17:03:39
和媽媽吵了一架,我想退學了
終于迎來了假期,小明打算玩一會兒放松一下。
這時,媽媽推門而入,大怒:“就知道玩,也不看看你的成績。”
說完,她拔掉了網線,揚長而去。不僅如此,她還沒收了小明的電腦。
每次與母親發生爭執,小明都會吃虧,他覺得很委屈。
從小到大,他一直都讓著媽媽,因為他怕媽媽受傷。
小明也知道,媽媽這樣做,是為了他好。可時間久了,他跟母親的爭執也變得愈加激烈。
在我看來,小明的想法符合一個青春期男生的正常心理。他的做法,也并沒有過激之處。
為什么這么說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共生依賴”和“共生絞殺”的心理學中得到答案。
“共生依賴”是指兩個人之間相互依賴的現象,通常表現為媽媽與嬰兒之間的關系,即嬰兒必須完全依戀著媽媽,否則嬰兒就不能活下去。
嬰兒與媽媽正常共生,就會產生美好的感覺。嬰兒的真實需要被媽媽聽見,媽媽也能照顧好他。這樣的共生關系是健康的。
可如果媽媽對孩子有過多依賴,那么在媽媽心里,就會和孩子建立“共生幻想”式的心理契約。本著契約對等的原則,孩子也需要將母親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這就變成了“共生依賴”的關系。隨著母子之間“共生依賴”關系的不斷發展,“共生絞殺”就產生了。
“共生絞殺”是由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心理學概念。在他看來,要理解“共生絞殺”,須了解兩個人之間的共生關系。
共生關系的達成,要經歷一個激烈的斗爭過程。一旦“我”或“你”中的一個占據了“我們”的主體地位,而另一人的自我就會消失,也就是被絞殺掉。
舉個例子,媽媽為孩子付出了一切,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孩子在享受被照顧的同時,也被媽媽控制。
此類“共生絞殺”案例普遍存在于許多親子關系中。如果母親對孩子的“絞殺”很嚴重,那么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譬如抑郁、焦慮、強迫癥等。
在“共生依賴”關系中,孩子體驗到的不是舒適的愛,而是窒息感和低價值感,甚至包含著內疚。
窒息感是因為媽媽對孩子的愛有很強的控制欲,孩子需要滿足媽媽的需要,無法自如表達自己的情緒。
低價值感是因為孩子的需求不被看見,而媽媽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內疚是因為孩子想要突破媽媽的愛,可媽媽一定會傷心。
為什么媽媽與孩子之間會存在“共生依賴”和“共生絞殺”的關系呢?
本質上,母親也是缺愛的孩子。案例中的小明打破了母親過度的愛,也打破了與母親間“共生絞殺”的關系。孩子的獨立意識覺醒,終于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但當依賴和順從消失時,母親覺得孩子仿佛背叛了自己。因為在她缺愛的童年,她們母女間的相處模式也是如此。現在一旦被打破,只能讓母親認為孩子不愛自己了。
因此,對于此類家長來說,要看見自己孩子的內心。學會適當地與孩子分離,學會放手。要接納童年的自己,讓自己知道那是不健康的依戀模式。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們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要讓你與孩子在心理上有各自的一段距離。畢竟,距離真的會產生美。
作為孩子,要看到這種錯誤相處模式的弊端,要學會正視自己的感情,不要在壓抑和錯誤中度過人生的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