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種,只是花期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花種,都有發芽、開花、結果的時候,只不過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卻是姍姍來遲。放養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過分期望,不操之過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并以成人的冷靜和睿智來引導孩子,這個過程是正向的、舒心的,孩子才會成長得更美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花朵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的,我們也找不出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可見,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這些獨一無二的孩子中,有的性格討喜,有的性格不討喜,但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好是壞,作為父母,我們都要全盤接收。因為,正是這份獨特,孩子才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秦卿是一位職場女性,因為性格外向、樂于助人,所以人緣特別好。反觀秦卿的兒子小新,性格內向、孤僻,不太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就連一些團體活動,他也是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因為小新的特立獨行,老師特地找到秦卿,與秦卿說了很久。

這一天,小新放學回家后,秦卿問小新:“兒子,你上學已經好幾個月了,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學校好玩嗎?”

小新回答說:“沒有,大家在一起總是打打鬧鬧的,我覺得他們好幼稚。”

秦卿又接著問:“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呢?”

小新說:“我覺得打打鬧鬧太沒意思了,還不如自己多看看書,或者放假了獨自去郊游。媽媽,我特別羨慕武俠小說里面的那些大俠,他們來去自由,不受束縛,我以后也想當這樣瀟灑的大俠。”

秦卿聽后,不禁皺起眉頭。她覺得孩子這樣下去以后社交會有障礙,覺得孩子必須要和小伙伴們一起玩、一起打鬧才是正常現象,她甚至懷疑孩子是否有自閉癥。因此,秦卿勸說小新:“兒子,你不要這么不合群,應該多和朋友在一起玩,一起談心,這樣的生活態度才是積極的。老是關起門來,一個人待著,大家會覺得你很奇怪的。”

小新聽到媽媽這么說,冷漠地回答:“可是,我就是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待著,我覺得這樣很好,我沒覺得有什么奇怪的。”

面對小新的堅持,秦卿無計可施。

后來,秦卿打算約幾個朋友帶著孩子一同去郊游,她覺得這是一次鍛煉小新的好機會。她對小新說:“媽媽今天帶你去見幾個新朋友怎么樣啊?”小新還是拒絕了,他對秦卿說:“媽媽,我不想去,我不喜歡和小孩子一起玩,沒意思。”

秦卿說:“你不也是小孩子嘛。”

小新搖搖頭:“反正我是不會去的,我再說一遍,我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

秦卿非常無奈,此次出行計劃只好作罷,她不禁嘆氣,自己的兒子怎么會那么固執呢!

成年人的性格其實在孩童時期就已經成型了,因此,在我們周圍,和小新性格很相似的孩子還有很多。但是,很多父母卻覺得自己的孩子整天一個人很奇怪,便覺得小孩子天生就是愛熱鬧的,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因此,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很孤僻,父母就會著急,甚至有的父母還會因此而責備孩子:“你怎么跟個悶葫蘆似的!”“你怎么小小年紀跟個死氣沉沉的老頭一樣……”但是,這種辦法并沒有改善孩子的情況。因為越責備,孩子的思想包袱就越重。特別是父母那種命令式的口吻,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沒有好處。

有些父母為了糾正孩子孤僻的性格,要求孩子跟性格活潑外向的小伙伴一起相處,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當性格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相處時,心理壓力反而更大,心中會形成一道防護墻,讓孩子更加內向孤僻。

因此,父母不要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安靜還是活潑,是天真還是內斂,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生活快樂,我們就應該尊重孩子本來的模樣。正所謂“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說的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孩子的性格與別人不一樣,我們也沒必要強求,這不是缺點,不要因為這一點就去斥責孩子,我們應該對孩子寬容一些。即使孩子的性格上有某些不好的傾向,也不要強迫孩子改變,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和孩子交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點。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要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比如,孩子的性格偏激,那么就要用溫聲細語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偏激遇上偏激,只會碰撞出更大的火花;如果孩子的性格散漫,那么就要用嚴肅的態度去教育孩子,因為你的嚴肅可以感染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的性格特立獨行,那么也要用特立獨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與眾不同,他才會去正視。

存在即有意義。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性格,而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的性格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但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我們都要告訴孩子,人不是孤島,雖然不用刻意改變自己,但是必須要適應社會環境,這樣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寶貴之處就在于個性,我們應該尊重

有一位媽媽,每晚都會給孩子說晚安故事。這一天,她給孩子講《灰姑娘》的故事,孩子聽得很認真。講完之后,媽媽問孩子:“如果灰姑娘在12點之前沒有跳上南瓜車,她會怎么樣呢?”

孩子想了想說:“那她可就慘了,被她后媽發現了,以后就一定不讓她去了,她也就不能遇到王子了。”

媽媽說:“是的。所以我們要記住,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時。”然后媽媽又問孩子,“如果灰姑娘一開始因為后媽的阻攔而打消去舞會的念頭,她還會遇到王子嗎?”

“當然不會。”孩子果斷地回答。

“沒錯。這個故事說明,人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希望。”媽媽說。

孩子歪著腦袋,突然說:“媽媽,《灰姑娘》里面有個錯誤,當時鐘指向12點,施在灰姑娘身上的魔法都會消失,可是水晶鞋沒有消失。”

這位媽媽非常驚訝,她很激動地說:“寶貝,你聽得可真仔細。你看,偉大的作家也會出錯,但出錯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你要是能成為作家的話,一定比他還要棒。”

在這樣一問一答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媽媽的提問是在拓展孩子的思維,把道理藏于故事里,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如果這位媽媽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那么,她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有個孩子很有創造力,時常能發明一些小東西,是大家公認的發明小能手。不過,他的成績不算好,而他的父母也認為他整天弄那些學習以外的東西沒什么大出息,每次看見都會指責他。這個孩子在日記中寫了很多負面的話語:“看書,看書,還是看書,什么時候我能真正和我的愛好相伴呢?”“我太自卑了,很有壓力,一次次考試失敗使我學會了說謊,否則爸爸會打我。”

孩子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只好寫在日記里。父母天天逼著他學習,他沒有時間去弄他的發明,漸漸變得憂郁起來。每當孩子鼓起勇氣想跟父母好好談談,他們都會用“你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是為了你好”等之類的話打消他的念頭。后來,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愿說話,積壓的負面情緒使他變得越來越孤僻。

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功,關鍵是父母能不能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發揮位置。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適合孩子的個性發展,而不是讓孩子收起個性。然而在中國,很多父母普遍抱有一種心態,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孩子能否成功,在于他是不是選擇了適合自己做的事,也就是選擇前行的道路。只有給孩子好的定位,才能發揮出他們的最大潛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的個性不等于放任他們的個性。

曾經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位媽媽因為擔憂孩子而在論壇上寫下了自己的煩惱,她說:“我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他喜歡畫畫,我們給他買畫筆,他畫得到處都是,如我們的衣服上、墻壁上。每天我都得費力打掃,有時候實在氣急了,就吼他幾句,他馬上扔掉畫筆跟我抗議。”

不難看出,這位媽媽十分無奈。網友們紛紛給這位媽媽出主意,最后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后來,這位媽媽嘗試著去尊重孩子,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她的煩惱又接踵而來,她在論壇中又寫道:“我對孩子幾乎是百依百順,他卻變本加厲。他現在不但不聽大人的話,壞習慣也多起來了:在家到處亂扔東西;帶他出去他就賴在地上不走,非要我抱;看見好玩兒的就要我們買給他。”

于是,這個論壇變成了一個討論吧,討論的主題是:父母該不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棍棒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尊重孩子,鼓勵他們個性發展才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不過,個性發展需要一個“度”,在合理的范圍內允許孩子自主發展。因此,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某些行為讓大人生氣了。要是讓他們完全自由發揮,不僅影響他們正常成長,還容易養成不良習慣。

現在有很多孩子都比較任性,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時,孩子在前面玩,父母就跟在后面收拾“殘局”,比如玩搭積木,才幾分鐘,積木就被踢得一塌糊涂,父母就幫忙再搭好,玩拼圖游戲也是如此,面對攤開一地的拼圖,父母總是非常耐心地幫助拼完整。

不少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又缺乏育兒經驗,往往會表現出對孩子過多的保護,孩子就會把大人的遷就理解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我們雖然不能過多地限制孩子,但也不能單純地“堆笑臉”,在孩子出現危險或錯誤舉動時,我們一定要準確無誤地表示出“憤怒”,可以用眼神或者一個動作來表示,通過給孩子小挫折,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讓他們健康成長。

孩子們的寶貴之處就在于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我們應該尊重。教育是門藝術,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是適用于所有孩子的,只有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才能因材施教,開發出孩子的潛能。

應該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

曾經有一位老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給自己的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并將這些學生分成三組。他對第一組學生說了許多表揚和贊美的話,并肯定他們的能力,鼓勵這些學生盡快完成任務;對第二組學生,他惡語相向,說了很多斥責和批評的話,并對學生的能力進行了否定;對第三組學生,他不管不問,任由他們發展。

這三組學生,哪一組率先完成了老教授布置的任務呢?

答案是受到表揚的第一組。其次完成的是受到否定與斥責的第二組,而受到忽視的第三組則一點進展都沒有。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不難看出,用欣賞、贊揚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增添動力,變得做事積極,而用否定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會激發孩子的潛能,同樣能讓孩子變得積極向上。但兩者相比較,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是最合適的,因為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而不聞不問,則會令孩子迷茫,失去前進的動力,難以找出人生的方向。

每一位父母都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在與孩子相處時,是欣賞孩子居多,還是指責孩子居多呢?再思考一下,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與用指責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又有哪些不同?毫無疑問,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不僅能塑造孩子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性格,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而用否定與指責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越來越陰郁、孤僻,對親子關系傷害極大。

想要與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想要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那么就該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在孩子眼中,父母的欣賞是最基本的愛。

小敏是一個內向的女孩,每次與人說話時,聲音都低得跟蚊子的嗡嗡聲一樣,說不上兩句,臉上害羞得一片通紅。起初,小敏的媽媽沒多在意,覺得孩子長大一點,就會外向一點。哪想到,小敏上學后,她變得越來越靦腆,表現為:不敢與同學們說話、回答老師問題時總是低著頭不說話、同學與她交談時都只說幾個字。

種種現象都讓小敏媽媽擔憂不已。她覺得,孩子這樣的性格將來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只是,該怎么幫助孩子變得性格外向、活潑開朗呢?為此,小敏的媽媽去咨詢了心理老師。

心理老師對小敏媽媽說:“孩子之所以會靦腆內向,多半是因為自卑造成的。想要讓孩子變得樂觀開朗,就要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不吝嗇對孩子的贊美。”

小敏媽媽聽后,不禁陷入了沉思:小敏怎么會自卑呢?

原來,小敏的成績向來不好,每一次考試過后,媽媽都會批評她。每年過年回老家拜年時,親朋好友都會詢問小敏的學習成績,然后又會聊起哪家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小敏聽后,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成績好的孩子做對比。有對比就會有傷害,小敏的自卑就是由此而來。她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仿佛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隱形人。似乎這樣做,就自以為大家不會再關注她,繼而詢問她的成績。

小敏媽媽找到原因,她等待機會準備夸獎孩子。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后,小敏的成績依舊剛剛及格。在往常,小敏的媽媽一定會表現出不滿。不過這一次,她夸獎了小敏。

“小敏,媽媽從來沒有發現,你居然寫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你的字拿去比賽,一定會獲得一個不錯的名次。”

“這一次分數雖然考得不高,但跟上一次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考得更好。”

“小敏,你好厲害,這道題目是超綱題,你居然做出來了!”

……

小敏本來準備好接受媽媽的批評和指責了,哪想到媽媽不僅沒有責怪她,反而還夸獎了她!聽著媽媽的夸獎與鼓勵,她圓溜溜的大眼睛閃爍著愉悅的光芒。她更是主動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會再努力進步的!”

聽完小敏嚴肅的保證,小敏媽媽的心忽然一顫。這一刻,她才真正明白,每一個孩子都該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因為欣賞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好。此后,小敏媽媽會時不時地夸獎小敏,小敏也變得愛笑,變得樂觀開朗,變得愿意與人主動交談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心靈都是脆弱敏感的。有些話,在成年人聽來不覺得有什么,但孩子聽后會格外在意,繼而心里難受。而難受的表現有不愛說話、暴躁易怒,等等。尤其是這些消極的話由孩子最親近的人說出口,對他們造成的傷害與影響更大。

每個孩子都需要自信,而夸獎、表揚、鼓勵是增加孩子自信的催化劑,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該掌握的事。那么,父母該怎么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呢?答案是放大孩子身上的優點。

一位高明的父母,他會欣賞孩子身上最不起眼的優點,并且會放大這一優點,用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就比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他在美國讀書時,動手能力特別差。當時,很多同學都開玩笑說:“實驗室哪里發生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要知道,作為一名物理研究生,如果實驗能力差,通常意味著這個學生沒有前途。當時,一位物理大師卻看中了楊振寧的“長處”——試驗能力差,但分析能力一流。在這位物理大師的悉心培養鼓勵夸獎之下,楊振寧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并不取決于一個或幾個方面。只要父母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從此刻起,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贊美與夸獎,讓孩子清清楚楚地明白,他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優秀,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每一個創傷都是成長

經常在海上航行的人會懂得,看似晴空萬里、風平浪靜的海上,也會突然間烏云密布、波濤洶涌,遭遇大風大浪的襲擊;見識過化繭成蝶的人會明白,為了變成蝴蝶破繭而出,小小的蠶蛹歷經了無數次的創傷與失敗,才有了那一刻的自由飛翔。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的旅途從來都不是平坦而筆直的康莊大道,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創傷與磨難。倘若能把每一次的創傷都看作是一種成長,當作一種經歷來對待,那么,所經歷的人生將是何等輝煌。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心疼孩子,總是忍不住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規避生活的創傷,殊不知,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在之后的人生中面臨生活的創傷與失敗時,不能正確面對并失去笑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創傷與失敗,其實都是人們所要經歷的世間百態,都是人生的歷練與成長,都標志著一個人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孩子也只有經歷了世間百態,嘗盡了生活的冷暖,才會由此而成長起來,成長為一個堅強、樂觀、自信、勇敢的人。

提起迪斯尼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吧!就單單上海迪斯尼開園的這幾年來,每年的客流量就高達1000萬人次。那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童話王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

迪斯尼的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年輕時的夢想是當一名行為藝術家,有一天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到當地的一家報社去應聘。

可是在面試環節,報社主編卻以迪斯尼的作品“沒有思想、缺乏創意”為由果斷地拒絕了他。這次拒絕令信心滿滿的迪斯尼深受打擊,他萬分沮喪甚至心灰意冷。此時,他的身上已經沒有多余的錢來支撐他的生活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他將要流落街頭了。

不久后,迪斯尼找到了一個臨時替學校教學作畫的工作,只是報酬少得可憐,僅夠勉強度日維持日常簡單的開銷。但生活的創傷并沒有將迪斯尼打垮,他借用單位廢棄的倉庫當作辦公室,仍然辛勤地工作著。在這種艱難的創作條件下,迪斯尼時刻都不忘自己的夢想,他廢寢忘食地把所有的空余時間都用在了繪畫上。

后來,偶然的一個機會,迪斯尼去好萊塢參與一部卡通片的攝制與創作,但是很不幸,等待他的結果依然是失敗。他又一次變得一無所有,沒錢、沒工作,過著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但窮困潦倒并沒有讓他放棄人生的希望,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創作。

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歷經了生活的多次創傷后,迪斯尼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他用自己創作的一幅米老鼠的卡通畫,得到了好萊塢一位導演的賞識,并由此被錄用。從此以后,米老鼠便成為世界上家喻戶曉的卡通動物的代表,而迪斯尼也由此開啟了自己輝煌的事業之路。

縱觀古今中外,又有哪位歷史名人不是歷經了生活的創傷與失敗后,才逐漸取得成功的呢?創傷與失敗可以說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長。在前行的道路上,它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與世間的生活百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貿然插手,更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舉止,而應該勇敢放手讓孩子在人生的創傷中歷經磨難與失敗,披荊斬棘勇敢前行。

父母在必要的時候要學會放手。哪怕孩子會歷經創傷與失敗,父母也要勇敢地學會放手,避免過度干涉或代勞,導致孩子的依賴心理。同時,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擔心與焦慮情緒,以免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或主觀意識。

父母也可以用成功案例激勵孩子。成功的名人案例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多引用一些名人事跡來激勵孩子。而孩子受此長期影響,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堅強與勇敢,擁有直面創傷的勇氣與正確的處世態度。

此外,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現狀。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生活的環境現狀與即將遭遇到的各種創傷與失敗,讓孩子隨時做好面臨磨難的準備。如果父母能教會孩子充分認識到這些的話,那么日后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心態也會更加平穩與淡定。

誠然,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每個孩子從生下來就無時無刻不被父母的愛所包圍著。但是,當我們怕孩子吃苦,怕孩子歷經創傷,而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可曾想過,當孩子長大的那一天,他又該如何撐起自己的生活呢?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所歷經的每一種創傷,其實都是他生活中的一種成長。“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父母應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勇敢地放手。

給孩子一些合理的“縱容”

大多數人總是有這樣一個思維定式,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縱容,會讓孩子變得任性、霸道、我行我素。誠然,這樣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不盡然。很多時候,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樣需要父母的合理“縱容”。

“不許拆玩具”“男子漢不許哭”“不能玩泥巴”……諸如此類“不許”和“不能”的條條框框可謂數不勝數,這些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管理孩子的慣用方式。父母們總是樂此不疲地給孩子灌輸著各種過分的規定和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對孩子的約束應該把握一個“度”。有些時候,在特殊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放寬這些條條框框,給孩子一些合理的“縱容”,讓孩子能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孩子只有在犯錯中總結教訓才能成長。如果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孩子如何能明事理、辨對錯呢?當孩子犯錯時,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地看待,而是盲目地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軟弱,失去本該有的天真爛漫和靈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現在的孩子總是面臨著沉重的學習壓力,他們在壓抑的學習環境中,變得焦慮、緊張。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需要釋放壓力,于是他們總是喜歡在做作業時,出來倒杯水緩解一下緊張的大腦;他們總是喜歡在鬧鐘響過后,繼續在床上多待幾分鐘……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自我“放縱”的行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圖,對父母而言,這些“放縱”背后的真實原因是不為所知的。因此,父母不能武斷地認為孩子的行為欠妥而嚴厲制止,而是應該適度地放任孩子的這些“放縱”行為,讓孩子將這些行為“放縱”到底,這樣既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最終目的,也能讓孩子對父母有所信任,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涵涵從小就是個“破壞大王”,總是喜歡拆各種玩具,家里的客廳、臥室、書房隨處可見涵涵拆掉的玩具小零件,有時甚至還會把電視遙控器也拆得七零八散。

有一次涵涵把爸爸在國外出差時買回來送給他的遙控警車玩具給“解剖”了,爸爸看到后并沒有指責或生氣,反而表揚涵涵:“你真厲害,這么復雜的遙控玩具你都能拆開!”

聽到表揚后的涵涵露出了得意的笑。隨后爸爸便趁機給涵涵講了一下這個遙控警車的構造,以及杠桿的原理和使用工具的作用,然后爸爸指導涵涵成功地將遙控警車組裝起來,并且完好無損,功能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整個過程中,涵涵都聽得非常認真,爸爸看到組裝成功后興奮的涵涵,伸出大拇指說道:“兒子你真聰明,都能自己組裝遙控汽車了,太棒了!”

從此以后,涵涵更是把“破壞大王”的名號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和以前不同的是,他每次拆完東西后,都會努力地將它恢復原樣,一旦確認能正常使用,就會跑到爸爸面前“邀功”,得到爸爸的贊揚;即使沒能恢復原樣,不能正常使用,涵涵也會向爸爸求助,在爸爸的幫助下“修好”。有時也會有拆開后完全壞掉的東西,但是涵涵的爸爸從來都沒有因此批評責罵過他。

在爸爸的“放縱”下,涵涵在中學時就參加了FRC全球頂級的中學生機器人比賽。

是想做像涵涵爸爸這樣,給孩子一些合理“放縱”,激發孩子潛能的父母,還是想繼續做一名給孩子設置條條框框,不許孩子搞破壞的父母?答案很明顯。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破壞,是受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驅使,他們想弄明白為什么小汽車會跑,為什么小飛機會飛,為什么湯姆貓會學別人說話……這樣的行為是值得父母“放縱”的,因為這是孩子發展思維和培養動手能力的動力。

孩子的偶爾“放縱”,會讓孩子得到經驗、學會思考,從無知變為有知,從愚昧變得聰明,從幼稚發展為成熟。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冰心曾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孩子的淘氣和犯錯需要父母的合理“放縱”,這才是孩子發展思維和獨立創造的源泉,是孩子智慧發展的動力。父母只要善于引導,給孩子合理的“放縱”,他們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

孩子需要的是陽光、空氣、水分,而不是溫室,更不是成人的捆綁。所以,當孩子在拆大價錢買的新玩具、在泥坑里玩泥巴、在草叢中挖蚯蚓時,請不要怒不可遏,更不要阻止他們。此時作為父母,要做的僅僅是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孩子享受那份自由和快樂的時光,不要擔心孩子會把玩具弄壞、把衣服弄臟,因為父母的一點點小“放縱”,會讓他們在探索世界的冒險中學會思考,這才是他們成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財富。

不做孩子的參天大樹,給他足夠的成長空間

大自然有一種神奇的現象:在陽光下自由成長的小樹,能夠承受猛烈的風吹雨打,最后長成一棵茂盛的參天大樹;而在參天大樹下成長的小樹,雖然不用經受風吹雨打,但怎么也長不成一棵大樹。

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如大樹的成長過程一樣,一味地庇護孩子,為孩子遮風擋雨,永遠不能讓孩子成長,或是稍經風雨,就會承受不住。只有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經歷他每個階段必須要經歷的,他才會從一棵脆弱的小樹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寬寬是一名九歲的小男孩,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為他將自己的學習時間規劃得非常好,以至于寬寬的媽媽從來沒有擔心兒子的學習成績。可是最近,寬寬媽媽有了擔憂與煩惱,那就是寬寬迷上了電腦。

從前,媽媽為了防止寬寬迷上電子產品,就沒有買電腦,平常工作如果需要電腦的話,就去單位。可最近,寬寬爸爸的工作太多了,經常在單位加班到一兩點鐘,飲食也非常不規律。別無他法,寬寬媽媽購置了一臺新電腦,方便寬寬爸爸在家工作。

寬寬平常很少接觸電腦,家里多了一臺電腦后,他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一有時間就用在玩電腦上。有時候,他還會神秘兮兮地將書房的門關上。有一回,寬寬媽媽故意去書房送水果給寬寬吃,她發現寬寬在玩QQ,與QQ上的好友聊得不亦樂乎。

這讓寬寬媽媽更擔心了,不禁對寬寬爸爸提議:“我看你還是繼續回單位加班吧!你瞧,孩子完全被電腦迷住了。”說完,又嘆了口氣說,“現在很多孩子沉迷網絡,寬寬似乎正在往網癮少年方向發展。”

寬寬爸爸聽后,哭笑不得,他勸慰說:“不就是玩了一會兒電腦嗎?怎么就往網癮少年方向發展了?”

寬寬媽媽皺著眉頭說:“就算還沒有成網癮少年,但現在網絡中那么多迷惑,壞人那么多,孩子說不準就被帶壞了。就前兩天,我還看到兒子聊QQ,還開了語音說話呢!”

寬寬爸爸見寬寬媽媽實在擔心,就主動提出要打探一下孩子用電腦在干些什么。就在當天晚上,寬寬爸爸見寬寬又在玩電腦,便走進了書房。他笑著對寬寬說:“兒子,你老爸用電腦工作這么多年,至今還不知道怎么用QQ加好友,你能教教我嗎?”

寬寬不禁好奇地問:“爸爸也想上網聊天嗎?”

寬寬爸爸說:“是的。現在是網絡時代,不出門就能廣交天下好友,我也想在網上交一些朋友。”

寬寬聽后,人小鬼大地說:“爸爸,交朋友可以,但你要知道網絡里有好人也有壞人,而那些壞人會偽裝成好人,就算你有火眼金睛,也很難辨別出來。”

“那你與網絡好友聊天,可以辨別出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嗎?”寬寬爸爸感興趣地問。

“我辨別不出來,所以我沒有加網友。我只加了一個英語學習的興趣群,這個群里的好友會聊一些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技巧。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我覺得英語水平提高了很多。”寬寬說。

這下子,寬寬的爸爸媽媽弄清楚了寬寬每天用電腦都干些什么了,而寬寬媽媽的擔憂也隨著寬寬下一次的考試成績而消失了。因為寬寬進步了很多,尤其是英語,居然考了滿分。

不可否認,網絡中有太多的誘惑,匿藏了很多壞人,但現在是網絡時代,一味地不讓孩子接觸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只會讓孩子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再者,不只是網絡,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安定的因素。現在將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以后讓孩子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呢?只有讓孩子正面面對,他才會知道好與壞,即使吃虧了,也能吸取到教訓,總結出經驗。

有一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說的是有個人想在井里提一桶水。水桶太滿太重,拉上一點,又落下去一點,如此反反復復。這人精疲力竭,但又不想放手,便無奈地對水桶說:“桶啊桶,你為什么不肯上來呢?”水桶說:“我太重了,怎么能上得去?”這人委屈地說:“我只是想讓你快點上來啊。”水桶也很委屈地說:“我裝了這么多水,晃晃蕩蕩的太不穩了,怎么能怪我呢?”這人想了一番,發現水桶說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倒掉了水桶中一半的水。這一次,他很輕松地拉上來了。這樣,人不累,水桶也為不再有太重的負擔而高興。

其實,我們的孩子就像這則小故事中的水桶,我們平時對孩子的限制與把控就像是水桶里的水。如果給孩子盛太多的“水”,不僅孩子會累,我們也會累。教育孩子就像放風箏,線越長,風箏才會放得越高;線越短,風箏飛得就越低。然而,高處的風往往比低處大,放得越高才越不容易掉下來。

可見,經常將孩子護在我們的羽翼下,并不是對孩子的保護,而是在他們的身上安了一顆定時炸彈,稍微遇到一些挫折,這顆炸彈就會爆炸,讓孩子遍體鱗傷。反過來,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獨自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那么以后遇上大困難,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用以往解決小困難的經驗去解決大困難。此外,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不僅能使孩子的心態積極向上,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

成年人尚且需要屬于自己的空間,生性無拘無束的孩子更需要屬于自己的小天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不做他們依賴的大樹。

做開明父母,讓孩子自由呼吸

“媽媽,你居然偷看我的日記!你就是一個小偷!”

這一天,兜兜家爆發了一場“世紀大戰”,原因是兜兜的媽媽偷看了兜兜的日記。

兜兜讀小學四年級,前幾天,班里轉來了一位同學。這位轉學生是個小女孩,不僅可愛,而且還多才多藝,班里的同學全都喜歡她,調皮搗蛋的兜兜也不例外,他也非常想和新同學做朋友。那天,兜兜回到家后,就將新同學的事,以及想和新同學做朋友的想法寫進了日記本里。

隔天吃晚飯時,媽媽突然問起了兜兜新同學的事。兜兜很疑惑,媽媽怎么知道班里轉來了新同學?他記得沒有告訴過媽媽。于是,兜兜就質問媽媽是不是翻看了他的日記本。但兜兜媽媽否認了,說是從家長聊天群里得知的消息。

因為沒有證據,兜兜便沒再說什么,只是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所以,此后每一次寫完日記,他都會在日記本中夾上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媽媽,我在日記本中夾了一根頭發。如果頭發不見了,說明你偷看了我的日記。”事實上,兜兜根本就沒有在日記本中放頭發,目的就是為了試探他的媽媽。

就在今天,兜兜突然發現自己的日記本中多了一根頭發。這讓兜兜知道,媽媽看了他的日記,才有了之前的一場“世紀大戰”。

說起兜兜的媽媽,她對兜兜的掌控欲很強,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發生的每一件事,所以她常常偷偷地看兜兜的日記。今天,她趁孩子出去玩時,又把孩子的日記本翻了出來。看到日記本中夾著的紙條后,翻了好長時間日記本都沒有發現頭發。她就想,可能是她不小心將頭發弄丟了,便拔了自己的一根頭發放在了日記本里。

聽到兜兜的質問后,兜兜媽本能地抵賴,她說:“兜兜,媽媽沒有看你的日記,你看,你日記本中的頭發還在。”

“我根本就沒有放頭發在日記本里,我是故意那么說的。現在日記本里多了一根頭發,就證明你偷看了我的日記。媽媽,你真討厭,我不再喜歡你了。”兜兜說完,哭著跑回了房間。

兜兜媽媽聽完兜兜的控訴后,心里難受極了。等兜兜爸爸回來后,兜兜媽媽失魂落魄地告訴了他今天發生的事。

兜兜爸爸公正地說:“這一次,我要站在兜兜這邊。先不說偷看日記本來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再者,你這樣做其實也是對兜兜的不信任、不尊重。我們作為父母,關心孩子、了解孩子無可厚非,但也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隱私與自由。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可以直接去問,而不是偷看他的日記。”

“那現在該怎么辦呢?”兜兜媽媽知道錯了,很后悔偷看孩子日記的行為。

兜兜爸爸說:“當然是向兜兜道歉,并保證以后不再看他的日記了呀!”

就這樣,兜兜媽媽向兜兜道歉,并很嚴肅地保證以后尊重兜兜的隱私。兜兜看媽媽的道歉非常真誠,最后選擇了原諒。這一場“世紀大戰”,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現實生活中,一定不缺乏如兜兜媽媽一樣的父母,為了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選擇偷看孩子的日記,或是得知孩子對異性同學非常上心,就去干涉、制止,剝奪孩子交友的權利。殊不知,這樣步步緊逼的行為就像一根無形的繩索,狠狠地勒在孩子的脖子上,讓孩子難以呼吸。而孩子在窒息之際,他們會本能地去反抗,去掙斷脖子上的繩索。這也意味著,孩子與父母之間矛盾的爆發。

觀察我們身邊的每一對父母,那些與孩子相處融洽、親子關系極好的父母,都是非常開明的父母,他們給予了孩子足夠成長的空間,從不去規劃或掌控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去成長;而那些與孩子相處有隔閡、親子關系淡漠的父母,都是頑固、守舊、激進的父母,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歷,規劃好孩子往后要走的每一步,甚至掌控孩子的每一件事,讓孩子在他們規劃出的一番天地里成長,呼吸著讓人窒息的空氣。

父母是孩子最想親近的人,當孩子的思想不被外人認可,他們不會傷心難過,但不被父母所認可,卻會傷心,那是因為孩子將父母放在了心上。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職責是讓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要給予孩子自由呼吸的權利。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做開明的父母。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算開明呢?答案是讓孩子自己支配他們的童年時光,將孩子放置在野外,讓他們自由成長。也就是說,當孩子跌倒了,我們不要立刻去扶他們,而是要在一旁鼓勵他們站起來;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是對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而是鼓勵孩子拿出面對困難的勇氣,引導孩子思考出解決困難的方法;當孩子心里有煩惱了,不是強迫孩子說出來,而是要耐心等待孩子主動對我們說;當孩子有了小秘密,要選擇尊重孩子的秘密,而不是想方設法套出孩子的秘密。

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發展、能力發展與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父母只有給孩子提供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孩子才能自由發展、全面發展。而能提供這樣的環境的前提是,父母要開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额尔古纳市| 区。| 肇源县| 新源县| 大竹县| 定陶县| 南涧| 蚌埠市| 南川市| 平顺县| 鹤峰县| 丁青县| 临安市| 冕宁县| 仙桃市| 秦安县| 靖州| 宝山区| 商都县| 青岛市| 金乡县| 济宁市| 如东县| 广河县| 铜梁县| 忻州市| 包头市| 通河县| 河曲县| 灯塔市| 嘉黎县| 岗巴县| 连州市| 冀州市| 察隅县| 鹿邑县| 柏乡县| 大竹县| 滦平县| 从江县|